岁如流水复如风
(2024-01-02 18:08:27)
标签:
回忆录铅山县中医院40周年庆岁月故人 |
分类: 原创 |
岁末年初,县中医院温书鑫、李成宇、张志超、张华四位领导应邀来沪参加“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铅山工作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活动”。席间和大家一起谈到县中医院今年正好是成立40周年,我也因此想起李成宇院长交待的回忆文章还没落笔。
其实,11月回县中医院时,在门诊带教和业务讲座之余我就曾经拜访老领导、老同事熊文兴、张芳明,那时就有了动笔的冲动。只是真到提起笔来,又感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于是一拖再拖,终成“文债”。
1984年的夏天,对于江西中医学院79级中医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我们毕业了。那还是毕业包分配的年代,除了列入第三梯队、留校、去省直单位以及去条块单位、企业、部队外,大多数同学都会回到原籍,先地市、后区县分配工作。我也是先转关系到上饶地区行署,过了一段时间再转回铅山县的。
兜兜转转了将近一个月,我于8月初将关系转回到了铅山。感谢1982年首次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药院校建设工作“衡阳会议”,因为有县县建中医院的要求,我正好赶上铅山县中医院的筹建,也因此成了建院时期第二个到岗的“元老”。
时至今日,我还清楚地记得去县卫生局报到那天的情景。在铅中老校长、时任卫生局长姜鹤祥的办公室里,他指着边上坐着的老者对我说,这就是你们中医院的苏朝瑞院长。苏院长当时已是将近退休之龄,须发花白,气度雍容。但我的第一印象却是——这不是高考体检时县里的主检么!
要说起来,当年县里高考体检时好像还有一位后来的同事胡秀月,她当时承担的是视力、听力测试工作。我因为小时候注射链霉素的原因,听力略有影响,此时也算是有意无意之间蒙混过关的。后来我还被检出心脏有些杂音,最后也是由现场主检的苏院长再听一遍后才“放行”。
8月份之后,中医院的筹建又经历了3个月的时间。选址是在县人民医院门诊部东侧靠近复兴北路的两间房子和西侧一块靠近人民路的约100m2空地,前者用作中医院的门诊,后者建为仓库和办公室。直到4年后我离开医院去读研究生时,才又在复兴中路的菜市场隔壁批了10亩地建设中医院门诊部、住院部和家属区。
在这一段时间里,中医院的人员陆续到岗参与建设工作。仓库建造、办公设施打造、门诊部布置、药材进货等大大小小的事务,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我作为最小的小字辈,所能做的也就是搭下手、跑跑腿。一直到正式开张,中医院的十几个人员才全部到齐。
中医院开张是在11月25日,合影也应该是拍过的,只是没有人手一张。我在去年9月份受聘担任名誉院长时,曾回忆说当时是十几个人、七八条枪,这个“枪”指的就是有处方权的医生。医生包括苏朝瑞院长和他的爱人陈彩花(负责中医外科),中医内科有胡秀月、张芳明(兼管药库药房)和我,推拿、骨伤科有周庆林,后来还聘请了退休的名老中医胡桔轩来院坐诊。
除了医生之外,建院之初的工作人员还有会计庄万武,出纳林秋玲,护士喻惠兰、苏丽荣(协助中医外科工作为主),药房严建华、杨小英(还协助后勤事务),药库王剑平等。另外聘请了一位退休的老药工杨老倌,名字叫杨尧耕。有段时间新滩的张辉球也来中医院帮忙,但后来并没有留在医院。
我在中医院的这4年中,上级还任命熊文兴担任专职党支部副书记,苏院长退休后又由李中陵院长接任。陆陆续续进来的工作人员还有:药剂科吴建新、胡智勤、拱水秀、薛丽琴,护士严月秋、朱跃琴、程伟军,中医内科傅水根,等。
中医院的开张之日,实际上也是我的中医“冷板凳”生涯的开始。其他几位医生都在临床滚打多年,自有一批忠实的病人粉丝,我这边则是有时来几个熟人或不挑医生的病人看病、开药。特别是胡桔轩老先生来坐诊之后,我这边的“生意”就更加少了。
我在门诊看的病种相对比较集中,主要是呼吸、消化方面的疾病。记得当时对感冒咳嗽、腹泻等病症的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幼儿的这类疾病效果更加明显。偶尔也会有让病人特别惊喜的时候,比如用温阳方法治好了老中医方子也没效果的胆囊炎等。还记得有个年轻的女病人,一声不吭,只是伸手让号脉,我诊脉之后直接就问她是否月事未行,然后告知可能怀孕了。
当药房比较忙的时候,有空的医生都会过去帮忙称药,或是帮忙开发票等。对我来说,帮忙称药也是熟悉药性的一个过程,对后来的中医生涯是有不少益处的。至于帮忙开发票,碰到只买药不要发票、一走了之的人,还得费心想个名字开票,于是“吴明”、“吴仁”都出来了。记得有一次副县长张彼德来购药,我顺手就写成了“张彼得”。
既无病人又不需要帮忙的时候,我就坐在桌前看书、练字,或是跟同事闲聊几句。除了医学书籍,也看一些散文、诗词等,有时候还会当作练字抄下来,然后夹在桌上的玻璃板下面,和几张照片做伴。但毕竟还是门诊部,清静的时候有限,所以也只能半是看书、半是消磨时间罢了。
为了增加收益,中医院还开设了夜门诊。值班的人好像是可以下午提前回家,然后下班时分来接班。夜门诊时间大约是5点半到8点半(也可能是6点到9点),病人有来看病开方的,更多的是来打针、治疗、买药的。每次夜门诊结束时,大家还会和来接人的家属一起,到门外街边的小吃摊买饺子、馄饨吃。
我在中医院担任过的唯一职务是团支部书记。支部共4个人,除我之外还有周庆林、胡智勤、王剑平。因为卫生局还没有团委,我们是团县委直属的支部,记得当时还得过县里的先进团支部称号。有一次我们支部4人一起骑自行车去弋阳县参观方志敏烈士纪念馆,途中有30多公里路程,回程只坚持骑到一半,就不得不搭车回来了。
后来我到上海读书、工作,李院长、庄万武、吴建新等还乘出差上海之机,到单位来看我,我也陪同他们参观了医院和建好没几年的南浦大桥。时至今日,李、庄二位以及苏院长夫妇、胡桔轩、胡秀月、喻惠兰都已故去,其他建院时的“元老”们也都已经退休。再到中医院,看到的大多是陌生、年轻的面孔,洋溢着的是不同于我们的青春和活力。这世界已经是他们的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