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部分疑难病症的认识
(2023-08-30 18:17:38)
标签:
疑难病症中医病因病机怪病 |
分类: 原创 |
1. 关于久病多瘀、怪病多痰、难病多毒、疑病多郁
“久病多瘀、怪病多痰、难病多毒、疑病多郁”是中医对多数疑难病症的病因病机规律的总结,国医大师周仲英对此就非常推崇并有深入的研究。
“久病多瘀”是指疾病迁延不愈,不管最初的病因是什么,往往都会引起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瘀滞。清代医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就有久病入络、血瘀的论述,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之所以说“怪病多痰”,一是因为痰有“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的特征,可以导致身体不同部位出现病症;二是痰有有形和无形之别,出现的症状往往多种多样。这些都容易导致辨证不准确而疗效欠佳、病情迁延。
“难病多毒”的“毒”,是指致病力强的邪毒,如热毒、湿毒、风毒等等,既有外来的,也有内生的。因为致病力强甚至可能有传染性,往往会发病急、变化快、易反复而使病情危重难治,用常规方法治疗效果不够理想。
“疑病多郁”是指疑似难辨之症多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特别是病人所述症状繁杂多端,但又没有什么实质性病变,或无法定性、定位、明确诊断的情况下,要多从气机郁滞等“六郁”的角度进行考虑。
2. 关于寒热虚实错杂
寒热虚实错杂在疑难病症中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既有单纯的寒热错杂或虚实夹杂,也有同时出现寒热虚实错杂的情况。因为同时有完全相反的病机出现在人体内,治疗时往往会互相牵制,比较棘手。
导致寒热虚实错杂的原因,既有疾病发展过程中正气受损、寒热转化等传变规律的因素,也与病人自身的体质、采用的治疗措施以及饮食起居等有关。具体表现在寒、热、虚、实的证候交错存在,难以用单一的中医证候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对此类病证的治疗,并不是简单地合用不同的治疗方药,而是需要医生在准确把握病情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策略,兼顾而行。
3. 长期低热的中医病因病机
长期低热是指持续发热两周以上,体温在37.3~38之间(有些病人平时的正常体温比较低,略低于37.3也属于低热范畴)。现代医学对长期低热分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类,前者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的,后者有感染后低热、夏季低热、神经性低热等等。
从中医角度来看,这种长期低热多属于“内伤发热”的范畴,也有一些是外感余邪未清所致的低热,但主要是因各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气血水湿郁遏而引起。常见的证候有阴虚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阳虚发热、肝郁发热、瘀血发热、湿郁发热等。
中医对长期低热特别是不明原因的长期低热疗效比较好。这主要是因为按中医理论来说,尽管原因不明,但仍属于有证可辨、有法可用的情况。
4. 慢性咳嗽的中医病因病机
慢性咳嗽是指咳嗽时间持续8周及8周以上,除了咳嗽之外,没有其他明显的肺部症状和体征。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鼻咽部疾病、胃食管反流、过敏性因素等有关。
中医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均为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嗽。慢性咳嗽多属于内伤咳嗽范畴,主要原因有饮食、情志及肺病日久等。
饮食方面,嗜好辛燥烟酒等会灼伤津液而生痰,生冷不节、过食肥甘也会损伤脾胃而痰浊内生,痰阻气道、肺气上逆则咳嗽。情志方面,多由于肝失调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而咳。
肺系疾病日久,会耗伤肺气、肺阴,导致肺的肃降功能受损,或产生痰浊阻滞肺气,上逆作咳。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是比较多见的,比如感冒发热时间长了,往往会损伤肺的气阴而致慢性咳嗽。
5. 自汗盗汗的中医病因病机
自汗是指白天时时汗出,稍微活动一下就出得更加厉害;盗汗则是睡觉时汗出,醒来就停止了。
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是表虚不固。主要是素体虚弱、病后体虚,或久病耗伤肺气,从而导致肌表疏松、营卫不和,表虚固摄不力而出汗。中医认为肥人多虚,肥胖的人容易出汗,往往也属于这类情况。
二是热迫汗出。这个“热”既可以是因为阴血亏虚而产生的虚热,也可能是情志不舒畅导致的肝火偏旺,或饮食、体质因素导致的湿热内盛。
相对而言,自汗多属于气虚,盗汗多属于阴虚。但这个并不是绝对的,顽固性的自汗、盗汗,往往病情较为复杂,不属于这种“常态”。
6. 顽固性失眠的中医病因病机
失眠虽然不属于危重疾病,但是会严重妨碍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和健康隐患。
失眠属于中医心系疾病范畴,各种原因引起心神不安或心神失养,都有可能会导致失眠。比如,情志太过、不畅,会造成心火、肝火内扰心神,或心脾血虚而神不守舍。饮食不节既会产生痰火内扰,也会损伤脾胃而气血生化不足、心失所养。病后体弱、年迈久病的人,也往往会因为精血不足、阴虚阳亢而神志不宁。
总体来看,虽然失眠的病位在心,但与肝、胆、脾、胃、肾等都有密切关系。顽固性失眠不仅有可能涉及多个脏器,而且往往还存在痰、瘀、虚等夹杂为患的情况,失眠与情志之间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的表现也更加突出。此外,部分病人长期依赖安眠药物助眠,还存在药毒的制约因素。
7. 顽固性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对头痛病要区分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顽固性头痛多属于后者,也有部分是外感头痛迁延未愈所致的。
对于顽固性头痛,中医多认为与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有密切关系。情志不遂,则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扰清窍而发为头痛。火盛伤阴,也会因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而上扰清空致痛。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可致脾运失司而化生痰湿,上蒙清窍,阻遏清阳而头痛。而先天禀赋不足,年老体衰,久病气血亏虚或房劳过度,都会导致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而致头痛。
不少专家认为络脉不通是导致本病的直接原因,在致病的因素中,风、痰、瘀、虚尤为重要。
当然,要治愈顽固性头痛,关键还是治病求本,调整好人体脏腑功能和阴阳气血的平衡,不能仅仅是头痛医头、有痛止痛。
8. 顽固性眩晕的中医病因病机
眩晕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甚至视物旋转、不能站立,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内耳眩晕症、颈椎病、后循环缺血、高血压等疾病。
《黄帝内经》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见眩晕与肝有密切关系。因体质和情志等因素导致肝阳上亢,就会阳升风动,上扰清空而眩晕。
眩晕也与肾有关。体虚、久病、失血、劳倦过度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肾精亏虚,不能生髓。因为脑为髓海,髓海不足就容易发生眩晕。
中医还有“无痰不作眩”的说法。因为饮食、劳倦等原因损伤脾胃,就容易聚湿生痰,以致痰蒙清窍而作眩晕。另一方面,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也会使清窍失养而眩晕。
此外,外伤、手术、久病伤络等,会导致气滞血瘀,痹阻清窍而发为眩晕。
9. 顽固性便秘的中医病因病机
顽固性便秘可分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和出口梗阻型便秘两类,临床上主要以前者为多见。
中医认为便秘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坐少动、劳倦过度、年老体虚、病后产后、药物所致等因素有关,部分患者还与先天禀赋不足有一定关系。
便秘的病位虽然在大肠,但与肺、脾胃、肝、肾的功能失调相关。其基本的病机为大肠通降不利,传导失司。
顽固性便秘常见的病机主要有脾胃气虚和阴虚,气虚则大肠传导迟缓而便下无力,阴亏则肠道失润而大便干结难下。其他的病机还有气滞、血虚、阳虚、寒凝、燥热等,气滞腑失通降,血虚肠道失荣,阳虚肠失温煦,寒邪凝滞肠腑,阳明燥热伤津。
10. 增生类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随着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增生、结节、息肉、肌瘤、囊肿等病变的检出率显著增加,而保守治疗的效果却往往不够理想。
这些增生类疾病的症状表现大多不典型,古代中医文献也没有完全一一对应的病名。但中医对其病因病机还是有基本认识的,许多中医专家在临床上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治疗经验。
增生类疾病最主要的特征是“有形之积”,总体上可以归入“积证”的范畴。这类疾病在持续发展过程中,通常会相继出现气滞血阻、瘀血内结、正虚瘀结等病机变化。同时,根据病变部位、性质的不同,又往往兼有郁热、湿热、寒湿、痰浊等病理表现。
其中,正气亏虚多出现在后期,且有偏重阴虚、血虚、气虚、阳虚等的不同。
11. 胃食管反流的中医病因病机
胃食管反流的发生,与胃食管交界处的功能与结构障碍等有密切关系,胸骨后疼痛、上腹部胀痛、烧心、嗳气等是其主要的症状。但有时候症状表现不够典型(比如背部中间疼痛、咽部不适、咳嗽等),很容易误诊和反复发作。
中医认为其病位虽然在食管和胃,但与肝、胆、脾等脏腑功能失调都有密切相关。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是胃食管反流的基本病机(中医特别强调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而胃就是六腑之一)。诱发的因素方面,则包括感受外邪、情志不遂、饮食不节以及平时脾胃虚弱、罹患胆病等。
随着疾病迁延日久,该病的病机会逐渐由气机升降失常,向气滞血瘀、津枯血燥等方面发展,并呈现虚实夹杂的症状表现。
12.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病因病机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指反复发作的口腔黏膜溃疡性损伤病症,与免疫异常、心理应激、遗传、感染以及饮食、睡眠、劳累、经期等因素有关。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此病的外因主要为外感风热、火毒、湿浊、损伤,内因则包括先天禀赋异常、后天饮食不调、劳逸失常、情志刺激、病后体虚等。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机特点,主要集中在“火”和“虚”两个方面。如果人体素有积热、饮食偏嗜,就会热由内生;如果焦虑郁怒,肝气郁滞,也会化热上蒸;如果劳逸失常,耗伤阴血,就会虚热内生;而平时阴虚之人,同样容易虚火上炎;久病之人,往往会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生内热。
虽然火热上炎是其基本病机,但对此类病人的中医体质调查也显示,阳虚体质占有相当比例。有的专家更明确提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而使用附子等温热药物进行治疗。
13. 更年期综合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更年期综合症主要指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以潮热出汗、月经紊乱以及情绪不定、失眠、心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中医强调肾为先天之本,在人体的生、长、壮、老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更年期综合症的发生,与肾气衰退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又有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的区别。
肝与更年期综合症同样密切相关。因为肝主疏泄、藏血,烦躁易怒、焦虑猜疑等更年期症状,都与肝失疏泄而导致情志不畅有关。
此外,心、脾也与更年期综合症有一定关系。心肾不交是绝经前后阴阳失衡的一个关键因素,并因此出现失眠、心悸等症状。脾气虚弱既可以导致升清不足、阴火上冲而出现相应症状,迁延日久还可发展到脾肾阳虚。
14. 手术和放化疗后的中医病因病机
手术和放化疗后的中医病因病机,既要考虑手术和放化疗对人体的损伤,还要考虑原发疾病的影响以及病人自身的体质等。
多数情况下,手术和放化疗比较容易损伤人体气、阴而导致气阴亏虚,出现倦怠乏力、胃纳不佳、口干、低热、自汗、盗汗等临床表现。其中,放疗与中医“火热毒邪”损伤接近,更容易伤阴、化热。如果手术过程中失血较多,还会出现面色和唇舌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多梦等血虚表现。
手术和放化疗的原发疾病,在内科领域以肿瘤为多见。此类病人除气血阴阳亏虚外,往往还有气滞血瘀、痰瘀湿毒互结等方面的症状和舌脉象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