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中医的病因

(2023-07-27 08:41:33)
标签:

中医

病因

病邪

六淫

七情

分类: 原创

1. 中医所说的病因主要有哪些?

中医把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称为“病因”、“病原”或“病邪”,主要包括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结石等。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外感病邪;“疠气”又名疫疠之气,是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活动。

“饮食”作为病因,指的是饮食失宜(不当),包括饥饱无度、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劳逸”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个方面,都同样可以导致疾病。

“外伤”比较好理解,包括外力撞击、虫兽咬伤、烫伤、冻伤等。

“痰饮”、“瘀血”、“结石”是比较特殊的一类病因,因其属于其他病因所致的病理产物,本身又成了新的致病因素。

2. 既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不是正气充足就不会得病了?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说的是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只要体内正气强盛,病邪就不能侵入伤害到身体。这句话提示我们:防病治病的要点,就是维护正气以抗拒邪气。

但这种“不可干”也是相对的。当外邪足够强大,超过人体正气所能承受的限度时,还是会导致疾病发生的。比如,锐器所致的外伤,疠气所致的烈性传染性疾病,等等。

所以,《黄帝内经》同时还告诉我们,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各种致病的邪气要尽量避免。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中医预防疾病的实践中,往往都是采用药物和非药物方法,以扶正为基础进行“扶正祛邪”的。

3. 为何风寒暑湿燥火等自然现象也是致病因素?

风、寒、暑、湿、燥、火是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我们称之为“六气”。作为万物生长的必要条件,这种正常气候变化对人体应该是无害的。我们人类生活在熟悉的自然环境中,也早已经适应了这种气候变化的规律。因此,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才会成为致病的因素,也就是“六淫”。

这种特定情况的关键,在于气候变化的规律出现了异常,从而使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一是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比如过热、过寒或寒热不到位等;二是非其时而有其气,像春天应该温暖反而寒冷、秋季应该凉爽反而潮湿闷热等;三是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寒暴暖等,都会使人体来不及适应。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气候变化是正常的,但有些人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适应能力不足,也会导致疾病。

4. 疠气是怎么回事?

“疠气”是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还有疫疠之气、戾气、毒气、异气、杂气等其他名称。疠气主要通过口、鼻等途径从外侵入人体,实际上是一种毒邪,跟异常气候变化形成的六淫存在区别。但疠气跟六淫也有关系,一是六淫为疠气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二是两者还可以相互兼夹而致病。

疠气致病的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传染性强,往往会呈现一派热毒炽盛之象,并进而伤津、动血、生风,危及生命。疠气可分不同种类,会导致不同的疫病,其临床表现和变化规律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种疠气所致疫病,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也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

比如,新冠病毒感染就是疫疠之气所致。最初是在冬季暴发,寒湿特征明显,属于中医“寒湿疫”范畴。之后发现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与一般的“时疫”不同,根据其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差异,又有“湿毒疫”、“湿热疫”、“浊毒疫”等不同的说法。

5. 关于情志导致疾病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活动,一般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过于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才会超过人体正常的承受能力,从而使体内的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导致疾病发生。

情志致病的个体差异非常突出。同样程度的某种情志刺激下,有些人会得病,另外一些人却能够坦然承受。这主要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性格、阅历以及对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处理能力不同,承受能力也有相应的差别。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受到情志刺激后不表现出来就没问题了。实际上,人有不良情绪时,积压在心里反而更容易得病。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理性看待,并通过各种舒缓情绪的方式(比如听音乐、运动、聊天交流等),及时化解这些不良情绪。

此外,一种不良情绪是可以通过另一种情绪来克服的。中医的五志所胜,就提到恐胜喜、忧胜怒、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

6. 饮食失宜包括哪些内容?

饮食失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饮食不节(节:节制、节律)。饮食没有规律,不能定时、定量进食,或是过饥、过饱,或是进食时间安排不合理,都会造成脾胃损伤而影响消化、吸收功能,甚至聚湿生痰、阻滞气血,而变生其他疾病。

二是饮食偏嗜。合理的饮食结构,应该是五味调和、冷热适中、没有偏嗜的。如果偏好生冷寒凉或辛香燥热,就有可能寒湿内生或胃肠积热;如果偏嗜五味中的某一种味道,也可能会损伤相应的脏腑;如果因为偏嗜而饮食搭配不合理,还会造成身体营养的缺乏。

三是饮食不洁。进食不清洁,会引起腹痛、吐泻、痢疾等多种胃肠道疾病,或蛔虫、蛲虫等寄生虫病,甚至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

7. 过劳包括哪些方面?

过劳包括劳力、劳神和房劳三个方面。

一是劳力过度。较长时间不适当地活动(包括运动),或超过体力所能负担的过度劳力,都可能会损伤内脏功能,致使脏气虚少,出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等症状。

二是劳神过度。用脑过多,思虑过度,都可以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出现心悸、健忘、失眠以及胃肠方面的症状,时间长了还会积劳成疾,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三是房劳过度。中医养生强调养精、保精,特别是肾精。如果房事过度,性生活不节制,就会耗伤肾精,进而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性功能减退等临床表现。

8. 为何过逸也会导致疾病?

过度安逸的人,往往缺乏必要的体力和脑力活动。体力活动包括劳动和运动,脑力活动包括阅读、思考等。

缺乏必要的活动,会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五脏六腑功能减退,肌肉松软、筋骨柔脆,从而导致体质虚弱、正气不足,出现倦怠乏力、纳呆食滞、形体虚胖,动则心悸、气短、出汗等临床表现。日久还可引起气滞血瘀、水湿痰饮内停等,继发其他疾病。

此外,过度安逸往往也会对人的情志、起居等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导致七情内伤以及生活规律紊乱,从而引发相应的疾病。

过逸不仅多见于生活安闲乃至无所事事的人群,还常见于病后、术后、产后的康复群体。因为过于强调休息调养,而忽视了必要的体力、脑力活动的作用。

9. 痰饮、瘀血、结石作为病理产物,怎么还会致病?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人体内形成的病理产物主要有三类——痰饮、瘀血和结石。这些病理产物之所以又会成为新的病因而导致疾病,主要是因为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痰饮、瘀血和结石占据体内脏腑、经络等部位,会损害脏腑、经络的功能,阻碍气血运行、水液代谢,影响新的气血生成,从而导致各种病症。

二是有些病理产物会随着气机升降出入,流动到身体其他部位,出现更多的躯体和神志类病症。病理产物之间还会互相胶结在一起,导致更加顽固难愈的疾病。

三是这些病理产物还可以作为其他病邪的载体和内因,共同为患。

10. 遗传因素也是中医的病因吗?

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遗传是导致某些疾病的重要因素,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胎传”,把胎传因素引起的疾病称之为“胎证”、“胎中病”。比如胎寒、胎热、胎肥、解颅、五软等,都属于胎病的范围。

胎病主要分胎弱和胎毒两类。

胎弱是指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气血虚弱,跟父母的体质、营养以及生养之时的年龄等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是皮肤、毛发、筋骨等方面发育迟缓,正气不足,抵抗力弱。

胎毒指母体妊娠期间传给胎儿病邪,因而在出生后发生相关病症。主要有胎寒、胎热、胎黄、胎搐、疮疹、梅毒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