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中医几“段”?
(2016-11-02 07:57:55)
标签:
中医围棋段位水平医如弈 |
分类: 原创 |
古人一直就有医如弈的说法,我深以为然。因为两者都是个性化、经验性的,每一个病人、每一盘棋乃至病情、棋局的每一个阶段都不一样。实际过程中,医生、棋手的心中必须有定式但又不能拘于定式,必须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凭借自己的经验准确判断形势,拟出方药、招数。有所不同的是,围棋棋手通过比赛,能够细分出九级、九段,而医生却只有掺杂了许多其他因素的初、中、高级职称或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加以区别。
病人对中医医生水平的评价(对西医医生也是这样),往往只有很高、高、一般、比较差、很差等模糊的表述,至于妙手回春、一塌糊涂之类也只是说法不一样罢了。即使各级政府部门评选出来的大师、名中医、好中医等,因为评选规则、标准的原因,也很难具体反映出医生水平的差异有多少,各种不服的声音也并不少见。从我个人的认识来看,参考围棋段位来反映中医水平是可行的,至少可以作为我们评估自身水准的一个坐标。
现今的围棋段位有业余1段到6段(还有荣誉性质的7、8段),专业1段到9段。实际上从业6到专业顶尖,技术上的差异已经不是很明显,更多的是境界上、战绩上的差异(有人分析,业余强6和职业顶尖的差距是“一先”,业余中6和职业顶尖的差距大约是2子)。可以佐证的例子是,新入职业段位的棋手,一旦加入职业圈子成长起来很快,一些棋手甚至在短短几年之内就以不到20岁的年龄冲到了九段。而业余顶尖棋手战胜职业段位棋手的新闻,也不少见。
按照网上对围棋业余1段到6段的分析,其具体的实力表现如下:
业余1段——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掌握了一定的定式和布局,掌握了一些基本死活,具备一定攻击技法。但并未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理解,不能够完全运用到实战中。判断凭直观感觉,不能深入计算。还不大懂得如何更有效运用子力,对棋的大小、缓急、方向等在多数情况下还没有正确的观念,对胜负还不能准确判断。
业余2段——技法上有明显提高,运用到实战中的手段明显合理,算路进一步加强。通过对高手的模仿,熟知更多的基本定式和布局,但定式选择及之后变化还不能熟练掌握。对棋子死活掌握好了很多,但常会忽视自身缺陷。明显有了棋的大小、厚薄概念,有了胜负观,初步知道什么情况下该采取什么手段。已有攻击的意识,但把握不了棋局的流向,对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尚无准确认识。
业余3段——该知道的都知道,对棋子的死活掌握得不错。了解了一些棋的大小、缓急、轻重,懂得不时判断形势并据此行棋,形成了胜负观。有一定的全局观念和构思,知道高级战术的威力。已有按自己意志行棋的意愿,更能敏锐地捕捉战机。已可计算局部目数得失,但往往忽略棋的厚薄、子效、棋形等。对中级的知识和理论开始逐步认识和接受,但不能持续。对某些局部乃至全局的“荣辱”感觉尚比较迟钝。
业余4段——技法上有所提高,能熟练运用一些常用手段和手筋。算路明显更加深入,对棋局流向有一定把握能力。对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有了相当的理解,反击意识加强。局部手段不够细腻,手法不够精细,难以下出最佳变化。有了更强的胜负感,能意识到落后而放出胜负手。棋局掌控能力尚有不足,还做不到系统、完善的全局构思,在风险预知和优势局面把握上还有明显差距。开始有比较明显的个人风格,对“荣辱”感觉有了较多认识。
业余5段——大局掌握上高出一筹,局部手段精熟很多,手筋等技法层出不穷,死活较为通晓,感觉更加敏锐,常规定式、基本手段烂熟于胸,开始挑战一些复杂的定式。已有子效的概念,知荣辱,哪里吃了亏自己知道。会追求棋的含蓄,但判断后的反击意识也很强烈。已无特别明显的弱点,只有因人而异的棋风、特长。明晓局部得失,懂得掌握棋的流向和全局的构思,对棋局的进程有着一定的掌控能力,胜负感明显。
业余6段——把业余5段的棋80%的方面分别提高一大步。与5段相比,6段的棋不单是想法好,而且有相应的手段使构想确保实现。此外,在算路、判断等方面也都明显强于5段,重要的是子效观念更为明确,并时刻体现在棋局的进程中。6段的棋已经具备很强的力量,拥有局部结束战斗的实力。对棋局的风险把握明显强大,对细小目数的差别更加敏感,但比更高棋手还有差距,有时会出现细微失误。
“段位”以下的中医暂且不提。对照围棋的段位,以中医内科为例(余此类推),中医的段位大致可以如下区分:
中医1段——已经掌握一些中医基本理论,熟悉一些相关的中医知识,但尚未把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理解。掌握一定数量的中药性味功效、方剂组成,熟悉中医4大经典的主要内容,能在临床上对照运用。初步形成中医临床思维,掌握望、闻、问、切四诊技术,但还不能熟练运用。初步掌握本学科常见病证的理、法、方、药及转归、预后、调护的有关理论和技术,能较为规范地进行辨病辨证分析和治疗。但辨证分析往往凭直观判断,不能细究病因病机。还不大懂得如何更有效地运用中药,对治疗的效果还心中无数。
中医2段——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诊疗技术明显提高,运用到临床实践中的手段明显合理,辨证分析进一步加强。基本掌握300种常用中药、200个常用方剂的理论知识,但处方用药的选择和加减变化还不能熟练掌握。对病情发展趋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有了比较清晰的预测,明显有了处方用药的力度、宜忌概念,初步知道什么情况下该采取什么手段。已经有了主动干预的意识,但把握不了疾病治疗的方向,对整体观念的理解也还不够。开始有意识地学习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了解中医防病与养生理论及其应用。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