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屠呦呦获奖感言和各界评论

(2015-10-06 11:08:08)
标签:

屠呦呦

诺贝尔奖

感言

评论

青蒿素

分类: 观点

屠呦呦: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

诺贝尔奖委员会:屠呦呦获奖是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药的启发下对一种药物的寻找过程。

李克强总理贺信: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包括医学研究人员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取得许多高水平成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希望广大科研人员认真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奋力攻克难题,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贺辞: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了国际医学界对中国医学研究的深切关注,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国医药卫生界的骄傲。

全国妇联贺信:欣闻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更是全体中国女性的骄傲,全国妇联代表全国亿万妇女,向她致以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人民日报: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对这位药学家而言,40多年前的研究发现直到今天才获得诺奖,或许是姗姗来迟。而对一项科学发现来说,40多年来人们所目睹的其对于人类巨大的贡献,恰恰更证明了这项科学成果的牢固。

北京青年报:屠呦呦获诺奖不只具有个案价值。每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中国人,都应当生活在公平竞争的法治社会中,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中国才能产生越来越多的“屠呦呦”,才能避免更多的“屠呦呦”被环境磨平棱角,在随波逐流中泯然众人矣。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开拓创新保驾护航,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中国一定会有批量产生“屠呦呦”的那一天!

环球时报:这一世界医学界最高荣誉奖给中国科学家,可谓实至名归。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对付疟疾,中国发动了国家级别的科研公关。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对发现青蒿素以及对它的有效提纯做出先驱性贡献,回头看,正是这一了不起的成就挽救了非洲及东南亚等地至少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

北京大学:恭喜北大校友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成员扬·安德森:早在1700年前,关于中药青蒿对治疗高热有效果的理论就已经存在。但是,屠呦呦的贡献在于如何确定青蒿中哪些成分是有效的,以及如何提取这些有效成分,这可以说是医药研究创新的范例,这一成果最终通过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实现了此类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屠呦呦多年艰苦奋斗、执著地进行科学研究,围绕国家需求,克服困难、一丝不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党和政府关心中医药、重视中医药、支持中医药发展取得的结果;是举国体制、针对中医药工作全国一盘棋取得的胜利,是全国科技工作者、科学家群体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医药为人类做出的新的贡献。

瑞典华人教授曹义海: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是实至名归,她发现了青蒿素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太大了,这不是几个人的事情,每年就有2个亿的人感染疟疾,而整个非洲都在用青蒿素。我认为这是中国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在西方一切发明都有专利保护,但中国那时候却没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完全是无偿奉献。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卫学院教授钮文异:这是一个不会说英文的女科学家,三无科学家应该让我们反思人才选拔机制。

经济学家姚树洁:我们不能因为屠呦呦得了诺贝尔奖而去全盘否定中科院的院士评价体系,更不能因此而否定中国广大院士对科学事业的伟大贡献。我们只是觉得,应该通过屠呦呦和袁隆平的事情,对目前院士的评选机制,进行一次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