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中医医疗旅游的发展思路研究

(2014-10-10 13:47:24)
标签:

上海市

中医医疗旅游

发展思路

现状

问题

分类: 原创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医疗旅游(Medical Tourism,或称旅游医疗)是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休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1]。人们通常认为,医疗旅游是因定居地的医疗服务价格太昂贵或不太完美,到国外寻求较相宜的治疗、保健服务,并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医药卫生需求的增长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旅游观光和医疗服务相结合的医疗旅游近年来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已成为很多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2]

虽然Medical Tourism这种旅游形式只是在近二、三十年以来才获得了巨大发展,但其历史却也可以追溯到英国的殖民地时代[3]。从产业角度来看,医疗旅游虽然有旅游目的,但以观光度假为首要目的的医疗旅游既不是当前医疗旅游产业的核心,也不占主流地位。国际医疗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国际医疗旅游客流主要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以第三世界的价格享受一流服务是医疗旅游最大的吸引力之一,发达国家更有可能依赖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旅游以便减轻自身医疗体系日益增大的压力[4]

一、发展中医医疗旅游的意义

医疗旅游对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医疗服务与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其他相关领域的进步。世界银行曾经测算,在过去40年的世界经济增长中,8%10%来自于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哈佛大学的相关研究也表明,亚洲经济发展的奇迹30%40%来源于本地区人群健康的改善。

上海发展中医医疗旅游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

发展包括高端医疗服务在内的中医医疗旅游,既是促进经济转型、拉动内需、推进上海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满足外籍人士等特定人群的就诊需求,加速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健康服务业发展为契机来推进上海中医医疗旅游的发展,已经成为上海现代医疗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2、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医疗服务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医学模式转变和人们健康理念的更新,各类人群对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医疗服务需求也不断增加。发展中医医疗旅游,对于充分利用本市中医药学科、人才以及市场要素等方面的优势,满足国内外特定人群及本市居民的多层次、多样化中医医疗服务需求,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扩大中医药的服务阵地

发展中医医疗旅游,有助于针对特定病种和健康状态,综合应用中医临床医疗、养生、保健、康复等手段,开展中医药服务,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扩展中医药服务的阵地,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4、拓展中医优势学科的发展空间

现有中医医疗机构中的优势学科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一定的空间,同时公立中医医院改革客观上也需要剥离特需服务以体现公益性。以中医优势学科为基础发展中医医疗旅游,不仅有利于促进医疗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的转变,并解决中医医疗优势学科的发展空间问题。

5、推进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发展

中医医疗旅游的业务范畴以非基本医疗为主体,更多的要通过社会资本的参与来发展。而与庞大的服务需求相比,目前本市已有的社会办医总体水平不高,发展比较滞后。大力发展中医医疗旅游,有利于贯彻国家和上海市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精神,有利于医改的进一步深化。

6、促进中医药国际化

当前的医疗旅游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医医疗旅游有助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扩大中医医疗服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从而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的了解,刺激境外消费者对中医药的需求,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开辟新的途径。

二、国内外医疗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医疗旅游概况

最早开展医疗旅游的国家,包括泰国、印度、巴西、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瑞士等。近几年,韩国也大张旗鼓地以整容为优势,在全世界推介自己的医疗旅游。在世界十大医疗旅游产业市场中,亚洲即占了五位。近年来医疗旅游业产值增长很快,据估计2012年全球产值已达到1000亿美元[5]。泰国的医疗旅游每年吸引120万海外客人;2010 来印度接受手术或治疗的外国病人即达到60 万人,印度通过医疗旅游年能获得10 亿美元左右的收益[6]

与一般旅游不同,国际医疗旅游多是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医疗旅游客流体系中,欧洲、中东、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地区和国家是最主要的国际医疗旅游客源国(或地区),南非和亚洲的印度、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美洲的墨西哥、古巴、巴西、阿根廷是最主要的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国。而在中东地区,迪拜、巴林、黎巴嫩、约旦、阿联酋也在相继发展医疗旅游项目。此外,欧洲的德国、匈牙利、立陶宛、波兰也日益受到国际医疗旅游者的重视[7]

国际医疗旅游客流主要由5类构成,即对医疗价格敏感者、医疗保险缺失或承保项目缺失者、不愿在国内长期等待医治者、特殊医疗需求者以及倾向于使用生活方式医学改善自身健康状况的游客群体[4]。医疗旅游最常见的服务项目为牙科、整形手术、关节置换手术、心脏科手术、癌症治疗、人工生殖技术及健康检查。

(二)国内医疗旅游现状

总的来看,我国医疗旅游还处于探索阶段,部分省市已开始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并推出医疗旅游产品,发展品牌。

1、部分省市的医疗旅游探索

200912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后,海南省于20106月出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把完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列为基础建设项目。提出大力发展中医康复疗养、温泉康体疗养、森林氧吧康复等疗养服务项目;积极引进境内外知名医疗和保健机构,争取开办中外合资医院,引入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满足境内外游客的休闲疗养服务需求;做大做强养老服务产业;支持海南与国外知名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合作,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今年46日,我国首个《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战略规划》出台,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将在15年—20年内被打造成为世界养生胜地。

20086月,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在温江区永宁镇建设“成都国际医学城” 。 “成都国际医学城” 是全市26个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总占地面积约31.5平方公里,总投资约340亿元,旨在以全国和国际市场为半径,建设专业化、国际化、多元化的医疗康复及健康产业的服务平台,形成国内首个集健康干预、医疗服务、康复养生、医疗旅游、教育研发和商务配套为一体的现代医学产业集群,搭建具有专业化、国际化、生态化和多元化特性的医疗健康产业平台。发展目标:至2012年,初步建成中西部医疗及健康服务核心基地;至2016年,初步建成国家健康管理示范区;至2020年,初步建成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成都国际医学城由医疗健康产业园、城市形态区、中医健康养生产业园四大板块组成。

2、上海的医疗旅游进展

近年来,上海十分重视医疗旅游业发展,提供“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并于20106月推出了中国医疗旅游的首个官方门户网站——医疗旅游产品开发和推广平台。同时,上海积极建设承载高端医疗服务的国际医学园区。201212月,上海市卫生局和发改委同时出台了支持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两个园区医疗机构建设的一些政策,鼓励高端医疗的发展。

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以一至两家综合性国际医院和若干家专科医院为主体,同时引进与国际医院配套的影像诊断中心、中央化验室、食物配送等服务机构,以满足高端人士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要。目前已签约入驻的重点医院类项目有中德友好医院、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德泰口腔医院等,国家儿童健康中心、中国疾控中心热带病研究所、上海市肿瘤医院东院、太平护理型养老社区等医疗服务项目也在迅速推进,上海伊丽莎白国际妇产医院、上海同济宝隆医院等项目还在建设中。今年11月,园区内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正式运营。该中心总投资约30亿元,是一家拥有500张床位的综合性医院,项目运营和管理将由亚洲最大的高端私立医疗机构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负责,其医疗技术主要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12家附属医院。

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园区规划总面积约100 公顷,规划延伸医疗、医学、医技服务链,主要拟导入旅游医疗、转化医学、医疗会展等业态,一期项目将建设1个医疗技术中心、2家国际医院、4个专科中心等,涉及肿瘤、妇产科、儿童医学及整形美容等领域。截至今年6月,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一期已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长海医院、百汇医疗集团、美国 HCA 医疗集团、法国 NOALYS 集团、韩国白家医院、万科集团等国内外知名机构和企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以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项目入园区,投资总额72.8 亿元。医技中心项目已与日本BML、英国新合力、美国GE、德国西门子、国药集团等国内外一流机构洽谈入驻合作框架协议。

3、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医疗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对医疗旅游的意义认识不足,既缺乏针对性强的鼓励和扶持政策支撑,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存在着条块分割、管理模糊等问题,行业监管力度不够,市场秩序有待完善。

2)各地的医疗旅游产品还不够丰富,医疗旅游特色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良好的品牌效应尚未形成。与亚洲其他发展较好的国家相比,我国更具特色和吸引力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医疗旅游产品还比较少。

3)医疗旅游横跨医疗服务和旅游两个行业,目前在资源整合、共享等方面明显欠缺,还缺乏专业的组织机构来进行市场的培育、运作,专业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专业人才还严重不足。

4)目前医疗旅游的医疗业务资源主要集中在公立医疗机构,社会资本举办、专门针对医疗旅游业务的医疗机构还比较少,供给不足,难以满足特定人群的服务需求,也不利于解决短期诊断和长期治疗之间的矛盾。

三、国内中医医疗旅游的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医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确切的疗效受到国外人士的关注,很多中医医院也专门为国外游客开设了医疗保健中心,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国内有许多游客会在“黄金周”期间选择前往国外接受“高档医疗”和体检服务,而不少欧美旅客则前往中国内地寻医问药,且往往找的都是当地有名的中医,正骨、针灸、按摩等都是热门的选择。

海南省在发展医疗旅游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其年接待50万人次的俄罗斯游客中,很多是参加医疗旅游的。据有关报道,三亚市的3个中医门诊一年仅服务俄罗斯游客就可获得1亿元人民币收入。近年来,海南省为发展医疗旅游,提出打造国家级中医康复保健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国际科学养生岛,三亚中医院推出的“中医疗养游”也受到国内外游客的推崇。目前,作为三亚市中医院三期工程的“三亚国际友好中医疗养院”已于20125月开工建设,即将竣工投入使用。三亚市中医院还与多个国家签订了中医国际疗养和进修带教合同,接待了大批的国际游客,其中包括哈萨克斯坦总统的旅游疗养团。

北京市是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前沿,中医传统历史悠久,其中医医院与旅游景区相结合的医疗旅游开展较早。2011年开始,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开展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制定了《北京市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方案》,至今已确定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两批共21个“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8个“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单位”,并开通了北京首家医疗旅游推广平台--中华医疗旅游网。

甘肃省近年来十分重视中医医疗旅游工作,已于201112月由甘肃省卫生厅、旅游局、农牧厅、林业厅、商务厅、文化厅联合出台《甘肃省中医药养生旅游工作实施方案》,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初步打造并形成一批功能齐全、地域特色明显的集中医康复医疗、养生保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中医养生旅游产业体系,以推动中医药文化与旅游结合,促进中医药与旅游两大产业融合发展。

上海也以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为抓手,开始探索发展中医医疗旅游服务。20135月,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市商委和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联合制定并印发了《上海市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纲要(2014-2018年)》,明确提出建设一批中医药服务贸易示范机构,培育一批适合国际市场需求的、有较高附加值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项目(产品)。目前,上海已确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等11上海市中医药服务贸易试点单位,“嘉定国际中医药城区”建设也已于201212月启动建设。

此外,近年来广东、四川等省也在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开创中医健康养生旅游新模式。一些省市的中医医疗机构已有多年的中医医疗旅游服务历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例如,河北邢台癫痫病医院自1982年成立以来,以中医药治疗为特色,至今已接待美国、塞尔维亚、法国、澳大利亚、日本、德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万人次癫痫病患者,使邢台成为我国医疗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四、上海中医医疗旅游的发展思路探讨

上海中医医疗旅游应作为特色内容纳入全市健康服务产业统筹规划、重点发展,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化都市和中医药学科、人才、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以专业服务机构和专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海派中医特色专科和优势专科为重要支撑,社会办专业机构和公立中医医疗机构相结合,专病治疗与整体调理相结合,临床治疗与养生、保健、康复、养老相结合,中医诊疗与文化旅游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聚集和培养专业人才,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中医医疗旅游产品,培育上海中医医疗旅游的优质品牌。

1、纳入全市健康服务产业重点发展

国务院已于今年9月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措并举发展健康服务业,并明确提出要发展养生、体育和医疗保健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实践证明,中医医疗旅游是我国医疗旅游中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部分,上海的中医医疗旅游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基础,理应纳入本市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规划之中重点发展。

2、以专业服务机构和专业园区为主要载体

目前以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主体承担中医医疗旅游的模式,既不利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公益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发挥中医的养生、保健、康复等优势,在培育中医医疗旅游品牌、扩大市场规模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制约。应汲取国内外医疗旅游经验,将民营为主的特色中医诊疗、养生、保健、康复以及中介服务等机构作为中医医疗旅游服务的主体,并与区域经济、卫生发展相衔接,与产业园、农庄、景区等相结合,发展中医医疗旅游的专业园区。通过专业服务机构和专业园区的建设,带动中医医疗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3、以海派中医特色专科和优势专科为重要支撑

针对专病进行诊疗、康复是医疗旅游的一大特点,也是发展医疗旅游品牌的关键,中医的养生、保健、康复等同样涉及专病、专科内容。因此,上海中医医疗旅游的发展需要以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医特色专科和优势专科作为重要支撑。长期以来,伤科八大家、顾氏外科等以专科为特点的海派中医在国内外闻名遐迩,近年来上海又在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通过多年的国家和上海市中医重点专科、优势专科建设,一批新的著名中医专科又已涌现。以这些海派中医特色专科和优势专科为支撑发展中医医疗旅游,既可推动上海中医医疗旅游发展,又能进一步拓展特色、优势专科的发展空间。

4、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旅游专业机构

虽然国家和上海市近年来已陆续出台多部门联合发文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政策,但本市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的总体发展仍然不尽人意,在规模和特色等方面还有明显不足。其中既有相关政策落实还不到位的因素,也有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定位相对模糊、专科特色不浓、人才严重缺乏的原因。可在现有鼓励政策基础上,通过落实、细化健康服务产业乃至中医医疗旅游的专项扶持政策,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以中医医疗旅游服务为重要内容的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完善公立和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之间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推动社会办中医医疗旅游专业机构的快速发展。

5、发挥中医药特色,发展中医养生康复旅游

中医药不仅在疾病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在养生保健、疾病预防、康复护理等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发展,传统的食疗、按摩、推拿、武术、气功、药浴等养生保健项目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中医康复养生也日益受到重视。将这些富有中医药文化内涵的养生、保健、康复类特色项目应用于中医医疗旅游的发展当中,可以很好地促进医疗与旅游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中医医疗旅游的内涵,成为新的增长点。

6、积极引进国际保险服务,促进中医医疗旅游保险产品开发

国际医疗旅游往往涉及到患者所在国的保险公司,而目前国内的医疗机构还不能直接受理国际健康保险。因此,要借助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良机,加快上海国际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简化医保报销程序,建立保险理赔和国际结算的畅通渠道。同时,我国的保险公司也需要加强与国外保险公司的合作,针对中医医疗旅游的特点进行联合研发,推出适合外国医疗旅游者的中医医疗旅游保险新产品。

五、有关的措施建议

1、加强医疗旅游立法工作,实施行业准入和技术标准

为保障上海医疗旅游的健康发展,应加强医疗旅游的地方立法工作,尽快制定医疗旅游的行业规范及配套法律规范,以规范医疗旅游专业机构的行为,加强监管,保护医疗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要制订、实施中医医疗旅游的行业准入和技术标准,确保中医医疗旅游的规范发展。

2、明确管理体制,研究制订中医医疗旅游的扶持政策

中医医疗旅游既是健康服务产业的重点,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可由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中医药管理部门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分类开展业务管理,并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和促进中医医疗旅游的发展。

3、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

通过从业人员的专项资格培训、选派优秀人员赴境外进行系统学习等方式,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医疗旅游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通过高等院校定向培养、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等方式,引导大学毕业生进入中医医疗旅游服务行业,为上海发展中医医疗旅游提供人才储备保障。

4、强化行业监管,促进上海中医医疗旅游的健康发展

在分类管理体制下,卫生监督和旅游、工商等部门完善相应的监管机制,依照相关标准规范,加强对中医医疗旅游服务的日常监管。同时,尽早成立包括中医医疗旅游在内的行业协会,以便于加强对行业的指引与规范管理,促进行业自律机制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孟卓.医疗旅游:医院新金矿[J].当代医学,2004,10(11):27.

[2] 侯胜田、刘华云、张永康. 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前景与挑战[J]. 中国医院,2013,17(5):27-29.

[3] Milica Z BKarla R BMedical Tourism in Developing Country[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7. 21-138.

[4] 高静、刘春济. 国际医疗旅游产业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旅游学刊,2010;25(7):88-91.

[5] 邓文志,闻武刚.旅游业中的奇葩:泰国医疗旅游的经验与启示[J]. 东南亚纵横,2011(9):22-25.

[6] 刘慧. 医疗旅游的研究综述. 东方企业文化[J]. 2013;(8):173-174

[7] Homwitz M DRosensweig J AMedical tourismHealth care in the global economy[J]Physician Executive200733(6) :24-30.

 

                        (本文已收录于《上海卫生政策研究年度报告(2013)》P312-3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