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热自疗体验看中西医的优势与不足
(2014-06-24 08:33:56)
标签:
高热治疗中医西医比较 |
分类: 原创 |
周日起床时就觉得头痛、周身酸痛不适,测体温38.2℃,右侧扁桃体中度肿大并似有脓液。实际上此前2天就有咽痛不适、咽侧索肥大,并且服用了新癀片、板蓝根冲剂、清咽滴丸等,但效果不显。
因为年初有过一次急性咽炎高热的经历,本想这次直接用中药汤药治疗,但家人不放心,结果还是到六院看了急诊。验血结果,WBC10.4×109,中性偏高。医生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开了一天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静滴和后两天的头孢地尼胶囊口服,再加泰诺酚麻美敏片退热。
上午静滴之后,回家休息了三个小时,症状更加严重,测体温38.7℃。根据通常的化脓性扁桃体炎治疗经验,即使用西药抗生素静滴,也要到第三天才能降温,于是决定仍用中药治疗。自拟方: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淡竹叶15克、荆芥9克、防风9克、牛蒡子9克、薄荷3克、甘草6克、桔梗6克、芦根15克、生石膏30克、玄参9克、山豆根6克、西青果9克、马勃9克、浙贝母9克、僵蚕9克。
下午3点半和晚上9时左右服用了二次汤药,傍晚体温38.2℃,晚上临睡前体温38.0℃。虽然症状改善不明显,但体温基本上控制住了。到了周一清晨,体温已经回复到37.1℃。周一中午和晚上又服用了两次汤药,体温多为37.2℃左右,最高到达37.5℃,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则大为减轻,精神转佳,两侧扁桃体均出现明显化脓点。到今天早晨,自觉症状消失,左侧扁桃体脓点消失,右侧仍有化脓点,体温基本正常。
与年初的那次相比,这次的病情应该更重,但恢复却更迅速。估计一方面是第一天采用静滴抗生素治疗压制了炎症发作,为进一步的治疗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则是中药汤药的应用更加及时,处方也更加完善。
总体来看,中药降温的效果比西药更好,其原因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药降温的机理更加全面,不仅有发汗、清热,还有利尿等,而西药则主要是通过抗菌消炎、解热的途径。二是中药针对的范围更广,无论细菌还是病毒感染所致都有效果,尤其是不明原因的发热更是擅长,而西药则受到抗菌谱的限制,对病毒感染更是缺乏好的办法。三是中医的整体观更强,治疗时不是为了降温而降温,加减用药也更加灵活。
当然,西药在给药途径上的优势也是中药所不能相比的,静脉给药在药物利用和药效发挥程度上的优势十分明显。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不少进展,但在用药安全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同时也限制了中药个体化治疗的优势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