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吕炳奎: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的问题(三)

(2013-11-11 11:58:22)
标签:

吕炳奎

中西医结合

三支力量

中医政策

健康

分类: 中医药

要坚决贯彻执行三支力量长期并存的方针

这次在中央直接关怀下,卫生部召开的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明确的提出了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基本方针这是完全正确的方针,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医学科学发展规律的只有承认中医是一支力量,要大量发展它,才有可能挽救中医药这门科学,真正的把中医药学继承下来,把它发扬并加以提高,使之逐步实现现代化也只有发展了中医,才能促进中西医结合否则,中西医结合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不可能有大的发展但是,就这个问题,目前还有一部分同志没有充分和足够的认识,他们不了解中医药学在医学科学现代化和人民保健事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更没有充分认识到当前问题的严重性没有认识到这种严重问题如此发展下去将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有的同志,口头上也说要实事求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但是实际上他们根本不掌握医学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是凭自己的主观想象,主观推理来对待事物,结果根本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往往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只会给工作造成混乱,影响事业的发展因此,要正确的贯彻执行落实这次会议的精神,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做一定的努力

现在对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基本方针,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是:三支力量的提法不确切,他们的理由是西学中医师人数少,中西结合这支力量还未形成,他们只能和中医合起来算一支力量,就是只有中医西医两支力量

第二种看法是:中医不可能独立发展,它离开了西学中医师,无能为力只有和西学中医师一起,发展中西医结合,才能继承发展中医药学

第三种看法是:认为中医独立发展并实现现代化的提法是多余的,他们认为发展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现代化

第四种看法是:医学科学要现代化,还大力发展中医,强调中医独立存在是多此一举

上述这四种看法,我们是不能同意的,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三支力量与医学科学现代化及中西医清合的关系,根本没有认识到三支力量独立存在的必要性中西医结合这支力量虽然小,但是客观存在的,只有保持他们的独立性,才能充分调动西学中医师的积极性,运用他们原有的西医学知识和掌握的各种手段及吸取的中医药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通过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在中西医结合中发挥他们的作用

如果不给予独立发展,而与中医合并在一起,两者之间的学术关系很难处理好,势必造成相互牵制,实际上否定了中医和西学中两支队伍的独立性,否定了两者之间的分工,我们认为分工才能谈得上合作的关系

二十多年的中西结合,为什么时起时落,极不稳定,发展如此缓慢,其原因之一就是把中医和西学中合在一起,其结果从西学中医师来说,很多切身问题往往难以解决,同时中医与中西医结合之间学术上的矛盾,也很不易解决,既影响了中医的继承发展,又影响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这是第一点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同志的看法,根本论点是不承认中医是一门科学,一个独立的学派所以他们认为中医学要系统的继承下来,在自身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提高,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多余的他们也看不到中医必须直接与自然科学领域多学科的结合起来,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总之,中西医结合,它是以西医学的理论和手段来进行研究的,而中医现代化则是中医药学直接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运用多学科的手段,如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原子生物学高能物理天文气象高等数学人体控制论声学光学……等来研究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所以中西医结合,它与中医现代化是有差别的,不能混为一谈应当允许中医自身吸收自然科学知识,有权利向现代化发展,如果限制它,支配它,是违反科学发展规律的从实践证明,把西医的知识当作研究中医的唯一手段是很不够的当前中医的现有水平还都是有限的,中西医都要向现代化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在理论上出现了新的突破,在科学上就会自然的结合起来

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就要名符其实的,有各自的独立的系统

(1)西医就不必说了,它从教学医疗科研已经有了规模庞大的完整的系统它们拥有上百所医学院校和数以万计的医院,20万张病床,数以千计的研究单位

(2)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这两支力量,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系统

中医方面,形式上名义有了一个系统,有部分机构,如现有中医学院24(只能抵上三四所大的医学院乏,在课堂教学到临床教学和实习的比例是西多于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中医教学体系,中医医院五百多所,大部分是集体的,全部床位五万余张,而且这五万多张病床,绝大多数变成西医病床或中西医结合病床,真正中医病床寥寥无几;中医研究机构虽有40余所,都是规模小,设备差,因陋就简,也没有扎扎实实的研究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所以中医这些机构是名不符实的

(3)中西医结合方面,除了天津南开医院正式宣布为中西医结合基地外,还有少数西医单位设有小型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科室或少量的病床,中西医结合还没有自己的机构,中西医结合工作基本上都在中医医院中医研究院所进行因此,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是混合在一起的,谁也无法形成一个系统,造成互相牵制,矛盾重重,谁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难以极大的发挥中医和西学中两种医师的积极性

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特别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要正确看待这三支力量在发展我国卫生事业中的作用和地位,要依靠他们,支持他们,同时要在中医西医中西结合医师之间要讲团结,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平等相待,防止门户之见,同行相轻和民族虚无主义,为发展我国医学科学现代化做出各自的贡献

我们的意见:

()必须按照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下决心来调整这方面的比例关系,就是要把现有的中医学院中医医院中医研究院,办成名符其实的中医事业机构,业务领导逐步要由中医药人员来担任西学中的力量,除留部分帮助配合中医业务外,余者调到中西医结合机构(辅叻科室除外),集中到中西医结合基地中去,这样才能把中医事业单位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1)中医学院要办成培养高级中医师的最高学府;必须坚持培养又红又专的中医药人才这一方向要着重加强中医药理论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包括解剖等西医基础的学习集中力量把中医的理论基础打儿实,再通过临床教学和临床实习,使其理论结合实际,达到系统的学好中医,全面掌握中医的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本领,同时具有一定自然科学知识,待毕业若干年后达到精通中医,成为一代名医又可具有为担负起中医科学研究的能力中医学院除了培养中医各科人才外,还要负责培养西学中医师人才,学制三年,要使这支力量较快的发展壮大,成为中西医结合的骨干力量

中医学院要加强中医各科师资的培养一种招考研究生班,培养师资,一种是专科医师班,培养师资,大力加强中医教学力量

对数化方面的教师,要求调配一些,充实到中医学院,生物物理电子学控制论方面教师,将来视课程安排而适当调一部分来,担负这部课程的教学和参予中医药学的研究

中医学院的毕业生,必须分配到中医单位,使其学用一致

(2)中医学院一定要下决心办好附属医院,附属医院要为培养高级中医师服务,要坚持以中医的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理论的原则进行医疗和教学,不仅收治一般疾病,还要着重收治急重病人,把中医的传统理论及特点体现出来中医本来是治急性病的,而且到了明清时代已发展到了很高的地步,形成了一套治急性病的完整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总结出了很多疗效高而快的方药,这些方法和中医这套治急热性病的本领基本上快失传了,我们现在要把它重新发掘出来,加以提高

附属医院要办好中药房,要严格按照中药的加工炮制规范进行,提高中药质量,在此基础上进行剂型改革,这种改革不是西药化,而是保持中药特点的现代化

(3)加强中医院的建设,扩大中医药人员的阵地各省自治区一直到县,大的市镇都要加强和建立中医院或中医门诊部全国仅湖南四川省已建立了相当数量的中医院我建议全国所有县对已有的中医院应予加强没有建立中医院的,可以在城区和大镇上选择一个卫生院或区医院改为中医院,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先设中医门诊部要大力充实中医力量,也可把县医院的中医科的中医抽到中医院,先把县中医院的架子搭起来,选择有一定能力的中医专业人员担负业务院长或副院戈中医院一定要以中医药人员为主体,卫生院的原有西医师留少数配合中医外,其他的可以调到县医院去

中医院一定要配备好中药房,办好中药房,保证供应,保证中药的炮制质量,以保证中医疗效

中医院中医门诊部要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的方向,一律以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辨证论治原则治病,系统记录病例,从一个病人,一个病人到一种病总结经验,以便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整理提高

中医院可以采用各种诊断手段,所得数据只作为旁证对照参考,不能代替中医诊断,不能作为衡量和检验中医疗效的标准,中医还要以传统的诊断为依据

中医院要成为中医医研的临床基地

(4)加强中医研究机构的建设

中医的研究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中医研究,包括专科研究机构,必须是以临床为基础,整理探讨中医理法方药的规律,提高中医疗效,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最新科学手段进行中医的理论研究,促进中医现代化

()大力加强中西医结合队伍和基地的建设

目前中西医结合这支力量还比较小,85年再培养出高级中西医结合医师2000(三年制研究生班),学员条件要求是高年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以上,毕业后集中分配到中西医结合基地工作

中西医结合基地,以省自治区及大市为单位,选择一个中西医结合基础较好的综合性医院,抽调现有的经过二年以上脱产学习中医的西学中医师,热心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同志,集中到中西医结合医院,将这个医院建成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科研和实验研究的基地这个基地的各级业务领导必须是由西学中医师担任逐步使中西医结合形成独立的机构并自成系统他们的工作根据自己的设计设想来开展和提高中西医结合的效果,早出成果,快出人才这种基地应成为各省自治区中西医结合的中心,负责对一般中西医结合工作指导西学中医师的定职晋级要以两套本领的特点,不能以西医或中医的标准来定

中西医结合基地应调配必要的中医师或中医作顾问,负责中医技术指导,这部分同志主要任务是为中西医结合服务

总之,我们要重视中西医结合这支队伍的培养,要下决心尽快地建立一批中西医结合的基地

为中医的提高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上明确地规定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必须要在整个卫生事业中保持适当的比例,这是极为重要的措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要得到发展,必须要有必要的物质条件,一句话就是要有经费,没有经费什么也办不成过去三十年中医事业为什么这样小而少,发展如此缓慢,原因之一,就是在物质上支持和扶植不够,没有经费卫生经费本来包括中医经费在内,但学术上的偏见和中医只要三个指头,一个枕头就可以了这种习惯势力的影响,在分配经费时考虑中医甚少,即使考虑了比例极小,所以致使中医机构甚少,破烂不堪,缺乏提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成了卫生事业中的超短线”。我们强烈呼吁,关于经费问题,绝对不允许一口独吞北京市这两年拿出了一部分卫生经费,修建了市中医院和几所区中医院,这是个很好的榜样,大家都这样重视了,中医就不致于无立足之地”。我们希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坚决贯彻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的精神,把规定的中医专业机构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中的5~15%(不算人头费),基本建设投资争取达到百分之十至三十落在实处,并要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户头

六、关于中药问题

现在的中药情况也非常严重,中医如此,中药也如此,因为中医中药是一个整体,情况的一致性,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有人认为,中医不科学,中药是草根树皮,没有什么东西过去走近中药店就能闻到一股中药香味,现在走近中药店闻不到香味而闻到的是霉味,可见中药质量之差,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中医疗效如治疗感冒的薄荷苏叶荆芥等,夏秋季节常用的蓄香佩兰等等,这些药价格低廉,但他能治疗很多疾病,特别是某些病非它不可而这些主要靠保管,如保管的好,新鲜芳香,治病效果高,但一经受潮发霉,变黑,没有香味,它的药力就丧失了治病的效果能好吗?

有很多常用药要经过加工炮制才能用,同一味药生用和熟用有着很大甚至本质的差别,这是几千年来经过实践总结起来的好经验,好像现在都过时了,不需要了,甚至有些同志一汰为草根树皮何必如此复杂,这说明他们对中药的认识缺乏科学的态度现在世界上好多国家出现中医热,对中药视如珍宝,特别对中药既能治病又无副作用大为赞赏,认为中药里蕴藏着极大的潜力难道他们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臆想吗?还是我们科学水平高已证明这些草根树皮不值得下功夫,也不值得如此重视呢?外国人难道就如此愚蠢吗!不是而是我们头脑里民族虚无主义作怪,对中药缺乏科学认识由于这种指导思想而导致如下情况:

有经验的老药工已经很少了,掌握中药保管加工炮制这套技能的人为数极少,中药快要失去本身的特点和为治病服务的作用

呼吁中药材主管部门,严格中药材加工炮制的工艺,提高中药材的质量,以保证中医药的治疗效果,为人民造福

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老药师的经验继承下来,对没有经过中药专业知识学习的年青中药技术人员,有组织地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除了学习老药师的鉴别药物和加工炮制的技木外,还至少要熟读两本书,一本是药性赋,一本是汤头歌诀》。使他们掌握中药的基本性味归经,,,有毒无毒及药物的功能主治方剂组成及适应症等等,同时学习中药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掌握中药的加工制剂配方等一套系统的知识和技术,以保证中药的质量

收购时必须鉴别真伪,并要重视采药的季节性,要严格按照保管要求进行保管,防止受潮霉烂严禁使用杀虫药

中药材品种不全,常用药短缺达百种,严重影响中医处方,调剂人员甚至不经医生同意擅自更换药物和剂量,甚至用手抓药不用秤称,调剂人员竟有这种权力,是不能允许的如果发生了医疗事故,谁来负责这种怪现象,必须坚决制止

对于丸散羔丹的配制,往往只从利润出发,不按原方配制,随意修改,甚至别出心戴巧立名目,结果是面目全非在旧社会,中药店有两句话配方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意思是以良心来保证有些名牌药配方严守原药,制作一丝不苟,确有奇效现在有些成药的配方,我是抱有怀疑的

如果中药的饮片或丸丹不能保证质量,不能按规程和要求炮制,这对中医的治疗效果,保障人民的健康,无疑是个极大的损失

中药汤剂急需改进,可制成粉剂即以单味加工,冷冻干燥处方用药照旧,但量就很少,用开水冲服便可,病人服用,非常方便,而且能保持中药的性质不变

为了配合中医治疗急热性病,需要恢复鲜药的供应,如鲜大青鲜芦根鲜生地鲜石斛,这些药对高烧病人有很高疗效

以上所提出的一些情况,是否符合现实,作大家参考

 

来源:贵州医药,1980,(5):2~13   作者:吕炳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