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言:以故事反讽政治现实 善意提醒政府

(2012-12-11 08:57:04)
标签:

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

讲故事

社会

杂谈

分类: 观点

昨晚十一时半,莫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接过诺贝尔文学奖,在发表感言时,他再一次强调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希望从故事中体现人性。作为一名“体制内”的作家,莫言最难能可贵的是,能数十年不变忠于自己的信念,按自己的方法去体现对社会与人性的批判与关爱。虽然莫言曾不断强调自己不懂政治,也不爱谈政治,但事实上他的众多着作是在围绕政治说故事。上周五他在瑞典学院发表的《讲故事的人》演讲中提及的三个故事,实际上是隐晦地讲述三个深邃的政治哲学问题,即包容之于政府、宽恕之于民众、制度之于国家。

包容之于政府

莫言讲的第一个故事,有关于包容“异见”。“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这则寓言其实不难理解,一个社会必然有不同声音,尽管当权者出于善意,但切不能以权力或长官意志去强迫那些不同意见的人。故事中的“哭”,实际上是在指人的思想,强迫所有人去接受、面对、贯彻一种思想,不仅不可能,更会扭曲人的本性。

宽恕之于民众

莫言讲的第二个故事,相对较隐晦,也是争议较多的一个。“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了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如果前一个故事是在强调政府应当的扮演的正确角色的话,那么,这则故则的对象应当是与政府相对应的人民群众。在莫言的故事中,长官仅仅是无恶意的一问,便遭到极端的反应,而这种反应更有一种正义的名义。莫言为此而感到内疚,实是在指出,民众应当有宽恕之心,如果对待任何事都抱以极端对立的态度,固然能逞一时之快,但未必有助于真正的沟通。当然,这种宽恕并非毫无原则的放纵,故事所讲的,恰恰是“该争取什么”与“该宽恕什么”。

莫言讲的第三个故事所涉及的政治哲学思考最为沉重。“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倒塌。”

制度之于国家

“庙”必然是在指国家社稷,而庙的倒塌与为何倒塌,体现的是全体国民应当如何选择一种制度。有人说莫言是在藉故事反对民主制度,因为故事中的泥瓦匠是因为“投票”才丧命的。但恰恰相反,莫言只是提出一种问题,并没有给出答案。前两则故事中,莫言都“感到内疚”,唯独是这个故事,没有任何个人情感结果。他是在从政治制度、民众选择、国家利益、民主本质多个方向去提出问题,让所有国人去思考,寻找一条最适合国人的道路。

莫言用三则故事,向所有关心国家利益、民主发展、民众素质的国人提出令人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然,也包括对政府的善意提醒。

来源:大公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