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路给人的感觉向来是细长弯曲、复杂无比。因为城区的道路大多以全国的地名来命名,且方位也基本一致,所以走在上海的路上就像是在游览全国,别有一番滋味。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上海的道路数量也快速增加。据说在在80年代的时候,上海有1000多条马路,如今已达到3100多条,以致出租车司机上岗之前都必须专门培训怎样记住上海的路。
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上海道路的复杂,是在88年我刚来上海读研究生的时候。当天在上海中医学院报到、安顿之后,吃过晚饭(5点多钟)我便一个人乘车前往外滩和南京东路闲逛。出发之前我还仔细看了地图,记下了主要的道路走向和公交线路。出于自信,也为了检验一下自己的方向感,我没有随身携带地图。前往外滩我乘坐的是49路车,回程则是从南京西路开始,乘的是别的线路,准备到常熟路、富民路一带换回49路。谁知道后来就是在这一带迷了路,等找到车站又发觉过了末班车时间。步行回零陵路校区的路上,已记不清到底问了多少人,反正到学校时已经是差不多12点钟了。
外地车辆来到上海,最头疼的往往就是路难行。一方面,上海路太多记不住,且长短不一、走向不易把握。另一方面,上海的道路普遍比较窄,同时人多、车多,开车时非得打起十二分精神不可。虽然近些年上海已经陆续修建了内环、外环、郊环、中环以及市区内的“三横三纵”干道,但众多的老路还是变化不大的。每次从外地回沪时,常常都可以看到高速出口的两边有不少举着“带路”牌子的人在招徕生意,收费一般在几十元,对这一行当的“长盛不衰”我心中一直惊讶不已。
现在上海的路难行又增加了一条:单行道太多。上海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单向交通的管理模式,近年来实行单向交通的道路数量已呈快速增长态势,据说已有数百条之多(一说是400多条,也有说600多条)。有热心人士统计了部分中心城区的单行道数量,计有:普陀区18条、闸北区34条、杨浦区36条、长宁区18条、浦东新区16条、静安区18条。单行道的出现对公共交通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就是来回线路不在一条道路,不仅外地人摸不着头脑,上海本地人也频频“吃药”。
为了让上海的路更好走,政府在新建高架路、环城路、快速干道、地下轨道以及改造现有老路方面动足了脑筋。总体来看,目前的道路比前些年更宽、更直、更好走了。但再好的路也抵不过车辆的快速增长,一条路建成没多久,往往很快就由车马稀少发展到车水马龙。内环线、外环线不必去说,朋友间私下聊天时已在探讨内、外环线建双层的可能性了。行车环境相对更好的中环线,如今也已是经常在上下班高峰时塞车了。
上海道路以全国省份、城市命名,最早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上海英国租界,当时规定在租界内的27条道路,南北向干道以中国省份名称命名,东西向干道以中国主要城市名称命名,对此后的上海道路命名产生了深远影响。1943年大规模调整更改路名后,上海中心城区以中国各省、市名称命名的道路占了多数。解放后,这种以中国各省、市名称命名上海道路的方法一直沿用了下来。
事实上,上海历史上有不少路曾以外国人名为路名,如:天山路在美国1925年越界筑路时叫做林肯路,仙霞路当时叫做尼佑干路,江宁路曾经叫做戈登路,延安东路以前叫做爱多亚路,淮海中路以前叫霞飞(看起来不像,其实是法国将军名)路。有些路名与历史事件有关,如共和路、大统路、光复路是辛亥革命的产物,永兴路、中华新路、华盛路等与民族资本兴旺时期有关,五角场和江湾一带众多以“民”、“国”两字当头的路则是民国时期“大上海计划”的产物。
近年来随着上海的新区建设和道路整治,新出现了许多道路,其命名也挺有意思。例如,上海不少路是以某某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命名,顺其方向新出现的路既要关联又不能冲突,于是,田林东路的东边新拓展的路叫做田东路,旁边靠河的路叫做田川路,建国东路的东边道路就叫做建国新路。而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道路,干脆就以中外著名的科学家命名,如华佗路、蔡伦路、居里路、牛顿路,等等。
上海的道路以柏油路为主,从前还比较多的水泥路面现在已经不大有了,不知道是否因为柏油路成本更低的原因。但柏油路至少有一个明显的优点:翻修速度很快。在上海生活过的人恐怕都有一个切肤之痛——在以往很长的一段时期,马路“开膛破肚”是家常便饭,今天煤气管道维修,明天重新排电线,后天说不定就轮到自来水了。现在铺设柏油路面,基本上一个晚上就能“搞定”,扰民程度降低不少。
在上海有一种特殊的路——“弹格路”,它由卵石、块石铺筑而成,既有行驶车辆的马路,也有弄堂里的小路。查阅资料得知,上世纪50年代是弹格路的鼎盛时期,上海共有400条弹格路,总长达800公里,福州路、九江路、河南中路等都曾经是弹格路。我印象最深的是顺昌路,因为以前在曙光医院上班的时候,每次都会骑车经过,骑在车上感觉就像到了乡间的鹅卵石路一样。如今的上海,弹格路已是稀有品种,在桃江路、多伦路等地方还能看到恢复的弹格路,但与二十年前的感觉已经大不相同了。
知道我在写上海的路,友人告诉我网上有一篇文章谈“上海必须要逛的十条路”。随即上网搜索,发现十条路包括:最具格调的衡山路、最具书香气的福州路、最具文明味的绍兴路、最能惹起购物欲的淮海路、最具历史感觉的城隍庙(可不止一条路哦)、最能认识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街
、最具文人气质的多伦路、最具文娱休闲感的新天地(同样不止一条路)、最大气磅礴的张杨路、最适合谈恋爱的东平路。如果一定要评选十条路的话,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路既有不同的景,不同的人自然也有不同的偏爱。
在上海我走过(包括“车”过)的路是很多的,甚至很多自小生长在上海城区的人也不如我。曾经有段时间我住在零陵路的中医药大学校内,上班则在普安路上的曙光医院,交通工具是一辆半新半旧的自行车。几乎可以说,两点之间具有可行性选择的路我都试过了,为的是“又快又好”。当年的周末和节假日,属于“白脚猫”(喜欢往外面跑)类型的我总喜欢研究上海地图,然后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四处闲逛。时间一长,真的不用地图也能走遍上海城区了。
走过的路当中,个人觉得最有上海特色的还是衡山路。不仅仅因为它的梧桐树、酒吧、洋房和历史公寓,主要的还在于那里有一种骨子里浸润着海派特色的神韵。好像是一个身着洋装领带、低调而奢华的白领,富有但不张扬;又如一位默默伫立的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时髦女子,恬静而又热烈。最可惜的是淮海路,当年为了建造地铁一号线,一大批百年梧桐被迁移,现在的淮海路再也见不到梧桐树下凉风习习、有轨电车悠悠驶过的独特景象,文化氛围荡然无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