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深化医改中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探索与实践

(2011-08-23 09:07:12)
标签:

医改

中医药

医疗

保健

科研

分类: 原创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和地方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上海市以深化医改为契机,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在进一步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同时,推动了上海市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机遇与挑战

2009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作用[1]。随后国务院又出台了深化医改的第一个重要配套文件《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在深化医改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2]。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旨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简、便、廉、验”优势的中医药已在保障体系、农村社区卫生、公共卫生服务和公立医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更好地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要,医改为中医药事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3]

上海市是我国中医药发展的重镇,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上海以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为抓手,加强统筹协调,谋划战略思路,出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和《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0年-2012年)》等政策文件,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和文化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中医医疗资源相对不足、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不足、中医药科技缺乏重大的突破、中医药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在新时期深化医改的背景下,如何保持上海市中医药的优势,走出一条适应医改需要、符合上海市实际的中医药特色发展道路,是摆在上海市中医药工作者面前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

二、探索与实践

(一)深化医改中积极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1.推进中医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化,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为解决中医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居民看名中医难的问题,上海市利用医改方案中的郊区三级医院“5+3+ 1工程,加强综合医院的中医学科建设以建成相对独立的综合性中医学科,引导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向郊区覆盖。针对公立中医医院布局不尽合理的现状,上海市已把在中医医疗资源薄弱区域新建隶属于三级中医医院、与区县合作的中医门诊部纳入发展规划(“4+8工程),目前已有2所进入实施阶段。构建纵贯三级医疗机构、横联3项功能(医疗、保健、康复)的中医医疗联合体,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是改革公立中医医院运营模式、加强基层中医医疗服务的有效方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已经在宝山、浦东两区开展中医医疗联合体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2.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促进中医药进社区、进基层、进农村。为确保每个区县都有政府举办、独立设置的中医医疗机构,上海市已将崇明、金山、闵行三区县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建设纳入规划,其中金山区、闵行区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同时,结合西医综合医院改革的发展情况,上海市已着手在西医二级综合医院数量较多的区域,进行综合医院改制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探索。上海市的社区、农村中医药工作具有较好的基础,先后有20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社区中医药服务示范点建设单位和达标建设单位,组织实施了12项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整理研究和推广应用。目前共拥有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9个、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3个,所占比例居全国领先水平。近年来,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相应的设施设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绝大多数都达到或超过了国家标准。

3.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务人员服务能力。目前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之一,上海市作为全国医改的试点城市,从2010年开始实施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工作也在积极推进,第1400名中医住院医师已经进入全市5个基地分8个专业进行培养,第二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招录工作也已完成。近年来,上海市在中医全科医师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已累计培养了200多名中医全科医师。通过公立医院对口支援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联合体内部人员交流以及试行执业中医师多点执业等多种方式,上海市在公立中医医院名老中医下基层、执业中医师多点执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4.加快推出扶持中医医院发展的保障措施。通过与医保管理部门沟通协调,已就扶持中医药发展的医保政策达成了一致,明确将门诊煎药费、中医坐堂医、中药柜台方等收费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对中医医院医保额度年均增长幅度实行高于全市医院平均增幅的政策。针对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在执业范围准入方面存在的问题,上海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已明确了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与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在相关领域一视同仁的政策。针对中医药特色服务项目和中药饮片的价格机制问题,正在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将在论证之后与物价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协调。

(二)以医改为契机推动中医药重点工作的开展

1.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推进浦东新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充分利用浦东新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有利条件,与新区政府共同筹划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方案,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在试验区探索突破现有体制机制约束、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现已制定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方案,并开始探索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中医药服务补偿机制、区域内中药院内制剂多点使用规范化管理方案,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模式和标准等试点工作。

2.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以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的能力。提高中医药治疗重大疑难疾病的临床疗效,是在深化医改中发挥中医药作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上海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为抓手,在骨退行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中医药防治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以不断提高重大疑难疾病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能力和诊疗水平。为推进基地建设,上海市成立了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领导小组,落实了硬件建设、经费配套、科研编制等方面条件。目前,相应的基建工程、临床研究、队伍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3.开展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以探索研究创新与服务基层相结合的研究型中医医院建设之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是科技部与上海市部市共建研究型中医医院建设单位,同时在开展中医医疗联合体建设等方面也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上海现已将曙光医院推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单位,并对医院管理理念和建设模式作了一系列新的探索,形成了充分利用医院现有资源优势、融研究型中医医院建设和区域性中医医疗联合体牵头单位为一体的新的研究型中医医院建设方案。

4.打造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高地以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上海充分利用中医药国际化、标准化的工作基础和各方面资源优势,近年来承担了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秘书处工作和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ICTM)等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重大项目,并成立了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机构,以加强上海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打造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高地。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为营造良好的中医药发展环境、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三、几点思考

(一)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大有可为。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是深化医改的主要目的之一,作为发展中国家,群众承受得了、政府负担得起、财政可持续保障的医改之路才是我们需要的[4]。中医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千百年来已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符合深化医改的根本要求,是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有力举措。上海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的初步探索、针刺麻醉技术等一批中医药特色技术的实践经验等都已证明,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大有可为。

(二)落实中医药扶持政策是深化医改中发挥中医药作用的重要基础。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是指导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医改实践中发现的公立中医医院补偿明显不足、鼓励使用中医中药的措施不力等问题,在国务院《若干意见》以及各省市的实施细则中均已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当前的关键问题是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深入贯彻落实这些中医药扶持政策,切实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作用。

(三)应遵循中医药事业的自身特点和规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同于现代医学的特点和规律,如治未病”和简、便、验、廉等。在制定医改方案、实施相关措施等过程中,应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采取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将中医药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构建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公立医院改革等各项医改重点任务之中,鼓励使用中医中药,发挥中医药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的独特作用。在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作用的同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发挥作用需要标准化、信息化的支撑。中医药特色技术、方法的大范围推广应用,既有助于发挥中医特色、降低医疗费用,又有助于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缓解“看病难”问题,而推广应用的瓶颈主要在于标准的制定,需要标准化作为有力支撑。同时,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发挥作用离不开中医药医疗、教育等方面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一站式付费”服务等惠民、便民措施也必须以信息化为基础,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化平台和标准,研究、推广、应用相关的中医药信息技术。

(五)应高度重视中药质量、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因中药材品质、不同环节中药质量管理等因素影响,一些中药饮片、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的质量不够稳定,不利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同时,受农业成本上涨、种植范围缩小、自然灾害频发、药材库存薄弱、游资大量炒作等因素影响,近年来中药材价格迅猛上涨,病人负担加重。因中成药价格控制原因,中药制药企业难以及时消化中药材涨价带来的成本增加,导致一些疗效突出、价格便宜的经典中药品种短缺,一些中成药因采用低品质中药材或替代品种而影响质量。中药质量、价格等的变化,已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Z].2009.

[2]国务院. 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9.

[3]柴玉,巨锋. 陈竺委员:迎接中医药的春天[J].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11,24(1):2.

[4]祁燕,张姝.卫生部副部长:中医院姓“中”不可动摇[EB/OL].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1-05/15/c_121417682.htm,2011-05-09. 

 

发表于《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年第7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