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上海市的路面交通大为改观,原因很简单,中小学开始放假了。如果有关部门作个专项调查,肯定能发现车流总量及时间分布的变化非常明显,甚至能得出初步的结论——有多少私车主要是为子女教育而买的。
从车子的使用可以看出不少与教育相关的东西。比如,之所以使用小车送子女上学,是因为学校离家比较远,择校是主要原因,而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则是不争的事实;愿意用、能够用小车送子女上学,说明许多家庭的经济条件不错,大家的对教育的投入积极性、主动性很高,但同样地,教育投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也不会小。由此还可以推测,在教育的其他投入上,家长们应该也是不吝惜“银子”滴。君不见,在国家还在努力实现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同时,教育早已成为了拉动GDP的工具,功绩卓著。
教育产业化的提法,大约出现在1998年,因为经济危机等外部因素导致了“问教育要GDP”,1999年大学扩招的帷幕拉开。公立中小学转制学校在1992年已经出现,1999年则开始了公立普通高等院校兴办二级学院及中小学公立名校办民校,2004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对此进行法律规范。
说实话,教育产业化的影响看似没有“看病难”、“看病贵”那么突出,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因为,一方面教育产业化已经深入到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的每一个阶段,延伸到社会教育机构乃至大学生家教、社区托班等各个角落。另一方面,教育肩负的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重任,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其影响较之医疗卫生更为深远,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也更大。
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农村学生读不起大学的例子已经很多,即使读了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也很多,至于大学毕业后的收入还不如高中毕业的打工者则更不稀奇了。诚然,现在是市场经济,大学毕业后的就业没有国家包下来的说法,而且社会的分工不同,待遇也不尽相同,但整个社会的导向还是需要从国家层面加以掌握的。
首先,教育是体现社会公平和未来希望的所在,不是用来赚钱的产业,不明白这一点,社会和谐就是一句空话。说的再直白一点,一个社会总得给底层的人翻身的希望吧,不说一朝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至少要能“鲤鱼跳龙门”吧,如果一个孩子读不起书,他又怎么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翻身呢?
其次,教育不是一点也不能和产业“搭边”,但义务教育阶段不应该有如此多的赚钱良机才对吧。现在的情况是,民办中小学教育俨然已成为优质教育的代名词,其学费则是如火箭般地上窜。5年前上海一所民办学校的收费5000多元一学期已是贵的,现在则是1万2千了,难道物价的涨幅有这么大?我们的中小学民办教育政策是不是出了偏差呢?
第三,现在社会上众多的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收费惊人,但仍然门庭若市,究其原因,根子还在政府部门。千万不要说高考、中考是主因,想想看20年前同样有高考、中考,这类培训机构又有多少?我们的素质教育、取消小升初考试等措施,是不是好心办了坏事?政府部门不需要好好地检讨、修正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