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报道,蜀中制药的复方丹参片中标价只是原料价格的1/4,更有流传蜀中用苹果皮替代板蓝根药材,如同一石投入湖中,激起层层涟漪。先是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蜀中制药未发现药品质量问题,而后在京召开的大型医药界座谈会上,与会人士纷纷则对此提出质疑。
在此姑且不去评价蜀中的事实情况到底如何,毕竟此事尚未有最后定论。但药品中标价格越来越低的同时,原材料价格迅猛上涨、经典廉价药品市场断货、列入目录药品旋即涨价、药品质量问题时有出现等一系列乱象出现,却是不争的事实。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药品招标采购制度和定价管理。
无论药品招标采购制度还是价格部门的药品定价管理,初衷都是降低药品价格,缓解“看病贵”的问题。但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应用行政的手段去调控价格,往往事与愿违。君不见,发改委十几次的降价并没有真正使药价降下来,换来的是改头换面的“新药”;药品招标采购也没有让老百姓看到多少实实在在的实惠,负面的评论、报道倒是时有所见。窃以为,当下对药品价格的管理方式存在明显的不足,扭曲的不仅仅是药品价格。
一方面,在没有较好控制原材料(特别是近年的中药材价格)价格的前提下,一味要求药品降价不符合实际。即使通过行政手段把药品价格降下来了,也不可能持久,甚至会出现质量等问题。
另一方面,只要医院的补偿机制不彻底解决,“以药养医”就势在必然,价格虚高的温床没有清除,药价是不可能真正降下来的,药品中标后“见光死”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第三,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面对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重重压力,地方政府部门的功利性恐难避免,需要高度警惕。一些措施往往都是治标而不治本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