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火神庙会


正月里,豫北地区最大的火神庙会,已经有700多年历史,人们在这个时间里狂欢,开启全新的一年。
时隔十三年,又在这个时间回到了自己的老家——道口,正是最热闹的时候,两天的时间,沉浸在拥挤的人流,沉浸在各家精彩的表演里,高跷、旱船、背阁、抬阁、八卦秋、龙灯会、武术会、青狮会、莲花灯、秧歌队、竹马传统的应有尽有,也看到了很多新的内容,南狮、仙女散花、巾帼锣鼓、汉服秀等等,传统的还是原来的模样,看着亲切;新出现的热情洋溢,也是精彩纷呈,不愧是豫北第一,是家乡的骄傲,也是我的自豪。
时间也做了调整,原来的四天,改为了现在的三天。以前是正月廿七起会,一半的队伍出来表演,廿八、廿九两天正会,所有的队伍都出来表演,正月三十最后一天,第一天没有出来的,在这一天要出来,也就是说所有的队伍都是只出三天。经过三年特殊时期的停演,加上城市管理的优化,改为廿七、廿八、廿九三天正会,三十取消,大会期间,东西三公里,南北四公里老城区域,交通管制,变成一个大大的步行之城,车辆禁止通行。感觉又回到了以前,没有了汽车的干扰,所有的人都在街上走路,到处都有吃喝玩乐的摊位。
人流的拥挤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在这里,人真的成了人流,乌央乌央的人群,顺着道路的走向不停地在流动。抖音里有人调侃:1亿人来到了滑县道口。虽然说数字有点夸张,但也是为了说明人确实是太多了。官方的统计数字,三天超过百万人流量,比以前多了数倍,但真实的现场体验,感觉不止这个数字。大街上各式各样的外地口音随处可见;背着长枪大炮的摄影师、拿着支架和自拍杆的直播者无处不在;甚至还有很多老外,以前自娱自乐的县城人民的古会,如今辐射的范围着实是大了不少。
道口古镇分为三关六铺,每一个片区都有1-3个表演团队,再加上本地的一些商演团队,还有外地请来的支援团队,表演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顺南的两家龙灯、西街的抬阁和八卦秋、河西的高跷和麒麟送子、军庄的秧歌、顺北的竹马等等,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还有一个典型的变化,每支队伍里的广告都不少,都是赞助商,也有广告牌、广告旗,还有广告人偶,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每个队伍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这么多人参与,得吃饭、得花销。以前是各个片区的队伍,在各自的片区里挨家挨户收会费,最早是每家1元2元不嫌少,5元10元不嫌多,现在已经涨到20元起步了,各家各户收的会费对于大会运营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慢慢地就开始向企业拉赞助,在队伍里帮企业打打广告,双赢的事情自然是一拍即合。有的片区里大企业多,日子就好过一些,增加了不少新的表演形式,服装道具也都是崭新的;片区在农户区域,没有什么大企业,日子就过的苦不少,甚至都到了搞不起来的边缘,队伍也没法发展。这就是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吧。
熟悉的锣鼓,听的我热泪可以盈眶,太久没有听到了,在网上虽然能够看到,但没有站在这里感受的真切。大鼓、铜锣、长号、铜钹、铜铙、铜锣、竽、笙、唢呐,不同的表演要搭配不同的演奏,一个小铜锣是整支队伍的总指挥,最大的鼓直径将近1.5米,鼓声隆隆,心肝震颤;女性表演的花灯和旱船,小鼓直径也就30厘米,轻柔动听。这些节奏都是家乡的节奏,早已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的脑海,烙在了自己的心田。
起源自700年明朝的道口火神庙会,因为正月二十九是火神的生日,人们为了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在这个时间段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也是开始农忙之前的最后狂欢和娱乐。
看了两天时间,走路,站立,拥挤,感觉两条腿都不是自己的了,但内心的深处,充满了无尽的快乐,多巴胺,满足感充斥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亲人的短暂团聚,又是一次欢畅与别离。去看了八十多岁的二叔和二婶,日渐老去的身体和面容,不敢相信却又不得不接受眼前的现实,用他俩的话说,活一天就是赚一天,虽然是他们对于岁月的调侃,仔细品味,却是人生苦短的另一种心酸。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传承与创新,一路相辅相成,家乡的美好,总是期待再次与他相遇,还是熟悉的鼓乐,还是熟悉的街道,队伍里熟悉的老人已经越来越少,而年轻人的活力在继续传递,一代又一代,带着他们的热情,吹奏着时代的笙歌,完成了一浪又一浪向新时代的迈进。
坐在回程的高铁,坐在窗边,看着正在返青的田野,耳边却依然萦绕着火神庙会的锣鼓,眼前闪过曾经的过往,又穿回刚刚过去的两日回想,玻璃反射出的自己,时而沉寂,时而又挂起莫名的微笑。我的道口,从小玩耍的地方,我来了,我又走了。就像天空的云彩,一会儿有了,一会儿又没了。
PS:这里说的十三年,不是没有回过家乡,是十三年没有在古会期间回来,也就是十三年没看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