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场预期”的感触
(2011-03-26 21:49:23)
					
											标签:
																				
                            市场预期预测宏观经济中国股市杂谈 | 
					
接下来讨论上次遗留的感触之二,关于市场预期的讨论。2月20日台湾《商业周刊》上有篇文章:经济预测为何屡屡失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百度一下)这里简单摘录一段:“通俗经济学兴起,恰与人们对专业经济学家的不信任同时出现,因为对于这场自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经济危机,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不曾预见,甚至连警觉都谈不上。既然如此,大众却为何买更多由专业经济学家撰写的书籍呢?在我听到的解释中,最有趣的说法是,因为经济学似乎不再是一门精雕细琢、闭门造车的学科,所以变得有趣多了。如果有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告诉你,最好把经济预测交由电脑模型完成,而你这名凡夫俗子还得先取得博士学位,才能搞懂这些模型,那还真是乏味透顶了。事实上,大众是对的:虽然多少都有科学根据支撑这些模型,但它们仍可能大错特错。有时候我们最好关掉自动导航系统,动动自己的脑子,尤其是当危机乍现时,最好善用我们的人类智慧。”巧合的是,2月10日华尔街日报有篇文章《市场预测到底准不准》中说“无论有多专业,一个人不可能准确预见到未来发生的事情,以及人们将如何做出反应。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说:市场作为一种复杂的现象,其走势取决于许多个体的行为,其结果取决于所有因素的综合作用……对市场的研究很难揭示全部的面目,难以做出准确的度量。”看来,对经济学家尤其是那些普通的经济学家、市场分析师们短期一两年内的预测最好保持淡然一笑,仅供参考都不一定谈得上,呵呵。
我常说,以人类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拥有超过人类大脑速度不知多少倍的超级计算机的中央气象台,连明天的天气预报都说不准,更何况经济运行明年后年的事。但这不意味着预测真的就一无是处了,而是要更加谨慎、细致的分析、结合历史和当前的具体状况来做范围严格界定的预测,同时要更加客观理智的看待预测结果,不要仅仅因为美好的预测带来对美好未来的想象而对其产生完全的依赖。在我看来,有几类预测是必须的,譬如前面提到的对中国将来50年以上的超级宏观经济的预测,这是决定你是否要在中国长期投资的大前提,还是那个假设,想想巴老如果在阿富汗、巴基斯坦投资,给他两百年也成不了名,他的成功至少一半的功劳是要归功于他赌对了美国的崛起;对3到5年内宏观经济周期的预测,这是涉及到具体股票操作需要,因为目前国内股市较欧美市场一个显著差异是波动性实在太强,市场先生的脾气比欧美先生们暴躁好几倍,不充分利用这一特性不是太浪费市场先生的感情了么?
至于对具体公司的预测就要谨慎一点了,长期预测也许有点谱,一两年的短期预测基本上就没靠谱的。以下这段摘自一只花蛤的博客:“《逆向投资策略》的作者戴维·德瑞曼和M·贝利在1995年5-6月的《金融分析学报》上曾发表一篇文章,他们研究了1973-1991年间分析师收益预测准确性。研究样本公司包括美国三大交易所的主要股票1000只。结果发现,分析师们的收益预测与实际收益一直相差很大,平均错误率达44%。尽管20世纪70年代后期信息技术飞跃发展,但分析师的预测水平反而越差。在最后的8年间,平均失误率达50%,其中有两年达57%和65%。格雷厄姆说,越是依赖于对未来的预期,与过去的表现结果联系越少,就越容易导致错误的计算结果和严重失误。”成天盯着上市公司的分析师尚且说不准他们的盈利状况,更何况我们这些连上市公司大门都没进去过的散户?这也是我对DCF之类的复杂公式的功效表示严重怀疑的原因。波顿同样也认为预测市场走势是很困难的,前后一致的预测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他建议投资者不要进行市场预测或时机预测。
我们做任何事都是有原因和理由的,可能不止一个,也许是多个因素的组合作用,有的重要一点,有的次要一点。投资也是如此,决定投资的几个因素:估值水平,管理层素质和经营水平,产品质量,竞争优势,行业发展前景,大众的预期,你的预期等等。当我们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时,可能会有很多理由,譬如我觉得它估值低了,或者我觉得它有很大成长空间,或者直接一点:我预期它明年盈利上升股价要涨。问题是这些理由中总得有些主次轻重的。我的观点是平时多注意,多观察,多体验,挑选那些产品质量优异、管理者踏实负责任、不断创新的企业,盯着他们,当他们低估了有一段时间后买入,然后持有到高估,或者公司质地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买卖过程中,显然我也会有预期,但我通常不会去预期下个月甚至下个季度是涨是跌,但如果预期3、5年内都没有涨跌的话显然也就不会出手。对我而言,预期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是主要的买卖原因,公司本身的质地和估值水平永远是我的主要考量,而且对这两者的把握显然也比预期要更容易一些,更准确一些。
预期还有一个很大的缺陷,由于带有更多的主观因素,它会让很多意志不坚定的投资者忽略影响投资收益的其他更重要的因素,而沉浸在美好的预期中,甚至在公司明显出现问题,或大熊市到来时仍抱有幻想,这就是股市6000点跌下来是多数人(包括当时的我)的内心想法;相反也是如此,对公司存有糟糕的预期,即使公司收益仍在增长,估值已经到了很低的水准,仍要抛售,譬如对现在的银行股、汽车股、航空股、能源股。在我看来,任何事物一定要冷静的多看、多想、多思考,要客观、深入的看到其本质,而不是先想好了一个观点,再设法找出各种各样的证据和迹象去证明它,对不利于这种观点的事物却有意置之不理。这种行为对多数人而言甚至是无意识的,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在这样做。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忠告:“才智是情感的仆人,而不是情感的奴隶”真是太有道理了,投资绝对需要理性和才智,才智是为情感服务的,但在情感有方向性错误时,才智应当劝阻情感,而不是助纣为虐。不要仅仅从表面上去理解巴老常说的“我喜欢这家企业”类似的感情。
对于长期宏观经济的预期,我是一向比较倡导的,但同样也不会完全依赖这些预期来进行投资。同时也反对用一系列复杂的模型和计算来推演,喜欢用一些简单的道理来设想,毕竟宏观经济是有很多迹象可循的,而且宏观经济周期通常都比较长,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把握一些。当然,我也没有预测到07年的金融危机,但当时的估值水平确实比较夸张了,所以即使不考虑宏观预期,也是有减持理由的。07金融危机还是有很多名家预测到的,譬如索罗斯和鲍尔森,因此多参考这些名家的言论也是很有意义的,毕竟他们获取的信息之多远非我们能比。对于今后几十年的宏观经济预期,我想引用一位名家近期的观点。2月28日罗杰斯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独家专访时表示,自己仍然看好中国股市,认为中国将会走出通胀。目前A股与港股的表现均不及西方市场,他认为是因为2006、2007年的时候非常强劲,疯狂上涨了一段时间,现在是一个正常的反复和回调。一旦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他会大量买入,因为人民币必然升值。同时他还坚定的看好石油、黄金、白银、大米等大宗商品未来十年的表现。
他对于中国股市的观点我完全认同,我也认为通胀不是个问题,因为这不是由于供需大幅度逆转造成的。如果排除地产泡沫破裂的可能(当然现在还不能完全排除)之后,中国股市的下一场大牛市很可能就是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升值的过程,标志就是人民币自由兑换,至于是3年、5年还是10年后,谁知道呢?从目前部分跨国公司发行人民币债和部分国家双边贸易采用人民币的进展速度来看已经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想想那时全世界有多少人、有多少公司、有多少国家需要人民币和以人民币计价的一切资产吧,我相信这一天到来的时候沪指突破万点不是传说。
但我仍然不怎么赞同罗对大宗商品的看法,在我看来,即使黄金按他的预期在未来十年内价格再升一倍,这样的增值速度也达不到我的预期收益。在我看来,黄金始终是在乱世才值得投资的,目前我看不到未来数年内世界和国内有超级动乱的明显迹象。而且当前黄金的涨价是针对美元计价而言的,在我看来这多少反映了美元本身的贬值,如果人民币自由兑换后来计价黄金,涨幅未必那么大了。此外,这玩意还不计利息,还几乎没有工业用途,本身不产生任何利润,买入这玩意想赚钱只能靠其不停的上涨,理性的投资者都明白什么叫击鼓传花。对于大宗商品,我认为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应当是那些具有创新精神、拥有诚实正直的经营管理层、致力于获得合理和可持续利润的企业,而不是目光短浅的三大矿山。而且我有一个投资信条:任何投资标的,都不要在其创出历史新高后买入。所以目前来看,我坚决投资股市,而不是黄金、楼市和大宗商品。当然,我还坚信一点,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股市今后也绝不会一帆风顺、只涨不跌的,有句话说的真好: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