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其负面影响不断扩大,美国投资银行逐步陷入危机。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因濒临破产而被摩根大通收购。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而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则被美国银行收购。9月21日,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被美联储批准从投资银行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至此,华尔街五大投行全军覆没,宣告了主导世界金融业数十年之久的华尔街独立投行模式的终结。
独立投行模式覆灭的原因有三。第一个原因是未对投资作充足损失准备情况下的高杠杆运行。从2004年美国投行自营放开之后,各大投行就不断提高杠杆比例来操纵资本。以往的比例是15倍,但在放开之后,杠杆比例迅速上升到30倍、40倍。如果投行的杠杆比例为30倍,在资产价格上涨情况下,只要赚1%就相当于赚到股本金的30%的收益,而一旦价格下跌导致亏损3.3%,即意味着破产。正是这种高杠杆经营模式,积累了巨大的风险敞口。在危机爆发后,迅速将投行吞噬。
过度的金融创新是投行覆灭的第二个原因。金融创新就像一把双刃剑,使美国独立投行走过了繁荣的几十年,并为美国金融市场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做出了贡献。然而,美国独立投行最终又倒在了自己不计风险和缺乏监管的金融创新中。无节制的产品创新没有与风险控制制度创新相结合,结果导致金融机构非理性的逐利本能高度膨胀。
投行覆灭的第三个原因是过度的高管薪酬激励。华尔街五大投行在上市之前都是合伙制企业,在上市之后,合伙制时候的薪酬制度保留了下来。2007年底,多家投行已面临巨额亏损,可是他们在年终奖金的计算中仍然以盈利创纪录的2006年年终奖金为标准。摩根士丹利2007年全年薪水支出总额为165.5亿美元,高盛为165.5亿美元。美林集团、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的年终奖数额也与2006年相差无几。这些巨额奖金导致各投行的流动资金大大减少,随着2008年次贷风暴的升级,流动性陷入枯竭。
2008年9月21日,美联储批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根据美联储的决定,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以后将混业经营。变身后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不仅可设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以吸收储蓄存款,拓宽融资渠道;还可享受与其他商业银行同等的待遇,获得申请美联储紧急贷款的永久权利。但为符合商业银行标准,两家机构需要大幅降低杠杆比率以满足新的资本要求,同时要面临包括美联储和美国联邦保险存款公司(FDIC)更严格的金融监管。因此,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后,两大机构将更多地依赖于个人存款而不是向银行贷款这一杠杆工具,从而杠杆比率会逐渐降低,意味着更小的风险和更高的稳定性。
尽管五大投行全军覆没并不是此次危机的终局,但是,人们从中获得的教训却弥足珍贵。在金融创新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独立投行模式的覆灭以及两大机构经营模式转型进一步凸显出现代金融市场中风险管理和监管体制的重要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