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丽水古建筑】千年古刹——仁寿寺

(2016-11-12 18:40:35)
标签:

丽水

仁寿寺

南明山

古刹

分类: 走遍丽水
丽水南明山仁寿寺,为佛教大乘净土宗寺庙,始建于宋代乾德三年(965),是莲都区唯一的一座千年古刹。
仁寿寺前身为唐朝中和年间(855)三平和尚建立的大安寺,大安寺有个传说,三平和尚每日骑虎出门,至溪津叱之还,徒步入城。至晚,虎候溪浒,载还山,以为常。《明一统志》载寺中有三平真身像。
大安寺原在现仁寿寺东侧,迁建于现址后改名为“佛日仁寿寺”,简称“仁寿寺”(雍正版《浙江通志》作“佛日寺”,汤恩退请为功德院,赐名“佛日报恩寺”,现“仁寿寺”匾额为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1987年11月题写。
寺院左首有古樟和古榉各一株,树龄已有900多年,可见证仁寿寺的历史。
寺院所在的南明山,有历史记载的还可以往前追溯到东晋时期,咸和五年(330)至咸康二年(336),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家葛洪入南明山修道炼丹,并题刻“灵崇”二字,还有口井,葛洪炼丹时所用,故称“丹井”、“葛仙翁井”、“葛井”。葛洪井现在仁寿寺殿后的厨房边。清代两任处州知府陈璚题诗道:“葛翁仙去也,何处觅丹砂。虹断石梁瀑,莺留山洞花。离文天焕象,丽景物增华。独立峰头啸,云开烂晚霞。”
寺院历经沧桑,元至元间(1335-l341)毁于火,大德中(1297-1307)重建。现存仁寿寺正殿为清代嘉庆八年(1803)所建,重檐歇山式。民国二十二年(1933),厦门最高佛学院院长、名僧太虚大法师与阿育王寺圆融法师曾来丽水南明山讲经半月(《丽水市志》第95页),可谓高僧如云。抗战前夕,仁寿寺曾大事修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1960年及1980年三次整修,198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为对外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近几年重塑佛像30尊。2002年市财政投入100万元进行修缮,重修大雄宝殿、地藏王殿和观音堂,全寺建筑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
寺院依山势而建,依次为山门、天王殿、正殿。山门建于石梁下,正殿建筑于石梁上,占地总面积近600平方米。山门与正殿并不在一条轴线上,弥勒造像,原为露天挡在石阶道路正中,后建弥勒佛殿作为山门。大雄宝殿和观音堂则是后来重新修葺,东西两边为厢房。
大雄宝殿门外有 两通匾额“为何到此”“本来面目”,门柱上有两对佛教楹联:
是佛非佛何为佛,说来有法原无法。
参透非空却是空,本性无性便是性。
出自《题槟榔屿极乐寺妙莲师翁手建》:“说来有法原无法,参透非空却是空。最爱僧房闲坐处,一窗明月半帘风。”
法本无法,非空是空。闲坐僧房,一帘清风。
寺院内两棵桂花树长的郁郁葱葱,树下挂满许愿的红丝带。
顾大典有诗云:
最爱城南寺,名山俯郡楼。
偶因公事暇,来共使君游。
宝地开兰若,灵区胜沃州。
溪声喧远籁,霜气肃清秋。
千里方辞越,群峰半入瓯。
危梁悬绝壑,叠嗽引飞流。
径仄孤亭回,苔葑古洞幽。
青莲结宇净,红树隔林稠。
佐牧随刘谢,寻僧得惠休。
忍云迎画戟,法雨湿行驺。
坐悟观空理,悠然忘去留。
寺院现存文物有铁香炉,藏于丽水市博物馆,为元代皇庆元年(1312)铸造,高0.62米,宽口沿,上有皇庆元年款识及工匠名凡55个字。铁香炉简腹,中部有凸棱一圈,棱上部饰带状花草图案,五脚,均饰有兽头。据香炉款识,香炉最初属小栝苍山能仁寺,清道光甲午年(1834)发现于南明山,定为南明山铁香炉,《续栝苍金石志》有载。
另有清雍正十三年(1735)春二月立重修《南明禅院碑记》一通,寺内存有光绪二十年(1894)立《重建南明山仁寿碑记》。碑文记载“处郡南门外渡溪三里许有山曰南明,为三郡胜地,山有寺,唐曰曰大安,宋曰佛日仁寿,明则因山以□,国朝改名仁寿,康熙雍正间,前守刘君廷玑伦彬,皆尝修其殿宇,新其像,设闾,数十年来倾圮乡。乡人因与老僧宗佑商,宗佑举青田慈明寺僧普潮能任事,及偕其往。延住持于今五十年矣,中间□创造所费以钜万计,皆以善缘得之,岂非缁流之杰出者兮,窃谓天下事志不专者则无成,年不久□无功普潮,自青田至南明年□二十,而立意与造风露有所不避艰险,有所不辞,自始至剙建石桥□今日之殿宇,巍焕佛像,庄严非其志,有素定兮,然此其中有天马,普潮数十年中无疾病之侵入,人事之□聚精会神至考,不倦经理诸处,次第成功略无遗缺,若非冥冥中有护持之者,安能至此乎,余□栝苍已逾一载,每朔望五更,闻远,钟隐隐与城中囿山之钟相应,询之即仁寿寺新铸钟也,公余至其□事事完整而所建钟楼□殿左功尤巨焉,普潮请余记其剙造之,由勒石以示其嗣,余谓佛法虽□净为宗顾祐民之意,未始不□治化相表里,使人皆如普潮之禀性,笃实辩事贞干,人心何忧不古,何忧不淳,年丰物阜,有自来矣,与余所深望于斯土者,也遂乐为之记,普潮名达识青田人剙建之□二十余并书碑后”
寺院前有幽光亭,歇山式敞轩,可赏印月池和石梁。清代袁枚写有《南明寺》诗:“小憩南明寺,双池荷叶香。山深云色古,瀑细水声长。试大围樟树,夸强走石梁。数行元祐字,磨灭剩偏旁。”端木国瑚亦有《寄仁寿寺僧》诗。
石梁下有光绪年间处州知府赵亮熙的《南明山诗碑》,光绪十八年(1892),赵亮熙出守栝州,七月之官。甫数月,调篆台州。二十二年,复回栝任。赵亮熙厌倦岁月蹉跎的朝廷生活,终于在57岁那年出任地方长官,来到处州主政,官阶升为从四品。对于这次出守,他在当年十月十三日游南明山仁寿寺所作的《戏题四绝》诗中,就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喜悦和欣慰的心情:
光绪壬辰十月十三日游南明山仁寿寺,甫入门,见佛殿下两方池,如梦初觉,乃昔日梦中所常游玩者,可见凡事皆前定也,爰戏题四绝以纪之。
凭栏闲玩水澄清,却向栏前更濯缨。此境昔年曾入梦,今朝石上证三生。
闾阎简朴古风留,三月操刀乏远猷。辜负我民肫挚意,匆匆又说向台州。
浮沉郎署卅三春,同谱无多剩此省。齿发渐衰情未改,问心不负是斯民。
光阴荏苒去如梭,五十余年历境多。直到白头方出守,南明山上且高歌。
宜宾赵亮熙未是草
寺院后面,藏着一个高阳洞,洞里面记录着很多真实的历史事件。洞北壁北宋沈括“沈括、王子京、黄颜、李之仪熙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游”,四行二十一个字。沈括察访两浙农田水利游南明山时所刻。无名氏刻《高阳洞纪事》:“大宋绍兴甲子丙寅岁,洪水自溪暴涨,约高八丈,人多避于楼屋,误死者不可胜计,因纪于石,以告后来。”据我市地方文献史资料方面研究的专家吴克裘老师讲,民国廿八年,就是1939年,六月,朱传经奉命接金、温、台、处,金华、温州、台州、处州,兵役证管这个事情,住集南明山,司令部在这里。
荷香僧院静,泉响石梁幽。千年古刹仁寿寺,至今香火旺盛,是浙南佛教胜地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