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的常识性错误
(2014-12-30 09:56:10)
标签:
读书文化 |
分类: 评论 |
在大众书局,看到了一本台湾作家林清玄较新的散文集,书名太长,我竟没记住。其中有一篇与黑龙江有关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印象中,在我读过的林清玄的众多作品中,写到黑龙江的这是唯一的一篇。他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许多台湾人对黑龙江的印象仍停留在多年以前,以为现在的黑龙江仍然是个蛮荒之地。可是给别人“科普”的这篇文章却出现了一个常识性错误。文章中有一小段提到了四座城市,介绍了这四座城市的文明与繁华,可这四座城市分别是沈阳、大连、天津和青岛,竟没有一座是黑龙江的。如果明知道这四座城市不是黑龙江的,却在介绍黑龙江的文章提这几个城市有什么用?这一小段完全成了废话。显然作者并不想写这么一段废话,他一定是记错了,误把这四座城市当成了黑龙江的城市。但如此一来,这一小段并没有给文章的观点增加说服力。
这样的错误真是不该出现。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出版校对都是有负责的,因为这实在是太基本的地理常识了。
无独有偶,这两天在看鲍尔吉·原野的散文集《原野上的原野》,其中有一篇提到沙漠落日的景色,说是古诗有一句“大漠落日圆”,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又是一处常识性错误。原诗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他来了个掐头去尾,已经不是古人的诗了。像这样的做法已经不能算是引用了吧?古人并没有写“大漠落日圆”的诗句。
在一位蒙古族作家(忘了是席慕容还是鲍尔吉·原野)的散文中,提到了旧东北三宝之一的“乌拉草”名字的来历时说:“乌拉”是蒙古语小镇的意思,这种草在小镇外大量生长,因而得名(大意)。但我所知道的乌拉草名字的来历可不是这样的。满语中,把冬天穿的保暖性能很好的厚鞋叫做“靰wù鞡”(厚棉鞋叫做“棉靰鞡”),但因透气性不好,大量出脚汗后,很容易潮湿,会影响保暖性能。人们发现,把这种草进行简单加工后(用棍棒打砸,使之变软),垫入靰鞡中,防潮,增加保暖性能。于是这种草便得名“靰鞡草”。之后大概是因为讹传或者是因为“靰鞡”两个字比较难写为了省事,而把草的名字改为“乌拉草”。但直到现在,东北农村仍然把这种草叫做“靰鞡草”,而非“乌拉草”。此草既然是东北三宝之一,其名字的来历也应该以东北的说法更权威吧。当然了,这种草的名字的来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能算是常识,但对于蒙古族作家来说应该算是常识吧?可这位作家又弄错了。
这些错误都不大,大都是因为记忆不准确引起的。但也反映出其人做事不够严谨。记不清的东西还是查一下的好。虽说这些小错误不至于造成多么严重的影响,但出现在文章中肯定是个遗憾。像这样的遗憾还是避免的好。
201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