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哲文与郑孝燮(右)
1945年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准备实施战后恢复规划。郑孝燮追随“北梁南鲍”与梁思成齐名的鲍鼎来到武汉,时任中央大学建筑系主任的鲍鼎在业界久负盛名;原籍湖北的鲍鼎被湖北省政府请去协助主持武汉区域规划委员会,郑孝燮随鲍鼎到该委员会任职,参加“大武汉”规划的资料整理和城市布局研究。这是郑孝燮从事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始。
三十年代德胜门旧貌
1979年初,北京为了修建立交桥,准备拆除德胜门箭楼。当时德胜门箭楼还未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郑孝燮深知其价值,他立即给时任中央副主席的陈云写信,提出了迅速制止拆除德胜门箭楼的《紧急建议》。他在信中说:“北京是历史悠久的世界名城,风景名胜较多,特别是古建筑更是独具风格。目前除加强保护好城区和郊区的风景名胜外,还需要考虑在整个城区或郊区也能适当保留一些中小型的风景文物。这些中小景物应同北京的主体风格取得协调或有所呼应。德胜门箭楼是现在除前门箭楼外,沿新环路剩下的惟一的明朝建筑,如果不拆除它而是加以修整,那就会为新环路及北城一带增添风光景色。而且德胜门箭楼位于来自十三陵等风景区的公路的尽端,是这条浏览路上惟一的、重要的对景。同时它又是南面什刹海的借景,并且是与东南面的鼓楼和钟楼遥相呼应的重要景点。不论是在新环路或左近的其他路上,它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映入人们的眼帘。在新建的住宅丛中,加入这一明朝的古建筑,只要空间环境规划得好,就能够锦上添花。从整个北京城的风景效果来看,保留它与拆掉它大不一样。拆除这座箭楼,可能是出自交通建设上的需要,但巴黎的凯旋门并没有因为交通的原因而拆除,这很值得我们参考。风景文物是‘资源’,发展旅游事业又非常需要这种资源,因此是不宜轻易拆毁的。”
郑孝燮在信中言辞恳切,据理力争。促使了国务院、国家建委及北京市部分领导们重新审批了“拆迁方案”,并采纳了郑孝燮的建议,才使德胜门躲过了一劫。如今,德胜门箭楼巍然屹立的雄姿,成了首都一道美丽的风景。每当立于箭楼附近,遥望斜阳下箭楼那绰约的风姿,此情此景郑老的心情都会感慨万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