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秋食话:稻香村一百多年的风光

标签:
转载 |
分类: 记忆北京 |
开张这天,门庭若市,生意兴隆,郭玉生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南店北开的夙愿终于变成了现实。
稻香村前店后厂(那时又叫“连家铺”),自制各式南味糕点、肉食,既好看又好吃,不但花样翻新,而且重油重糖,存放数日不干,在气候干燥的北京很受欢迎。当年稻香村生产的冬瓜饼、姑苏椒盐饼、猪油夹沙蒸蛋糕、杏仁酥、南腿饼等在京师是初次露面,让习惯吃北方“大饽饽”的京城人享受到了精致的正宗南方美食。这家南味杂食店没多久就“火”了起来,大街小巷一传十,十传百,食客络绎不绝,上到名人百官,下到平头百姓。
据《旧都百话》记载:“自稻香村式的真正南味,向北京发展以来,当地的点心铺受其压迫,消失了大半壁江山。现在除了老北京逢年过节还忘不了几家老店的大八件、小八件、自来红、自来白外,凡是场面上往来的礼物,谁不奔向稻香村?”而稻香村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也是京城糕点铺中的异类,这种经营模式逐渐被后来的饽饽铺、食品铺所效仿。
稻香村食品讲究“四时三节”,端午卖粽子,中秋卖月饼,春节供年糕,上元售元宵。用料讲究正宗,核桃仁要山西汾阳的,因为那里的桃仁色白肉厚,香味浓郁,嚼在嘴里甜;玫瑰花要用京西妙峰山的,因为那里的玫瑰花花大瓣厚,气味芬芳,而且必须是在太阳没出来时带着露水采摘下来的;龙眼要用福建莆田的;火腿要用浙江金华的等等。做工讲究“凭眼”“凭手”,例如熬糖何时可以端走全凭师傅的经验,早一分钟没到火候,晚一分钟火候又过了,这就是所谓的“凭眼”;“凭手”则是指将熬好的糖剪成各种形状,这全是手工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