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安邦发出警示:北京的交通拥堵潜藏重大风险!

(2010-09-19 10:50:03)
标签:

转载

分类: 热点话题

    9月17日(星期五)晚,北京市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交通拥堵!拥堵在当日早高峰已有迹象。17日早高峰,全市有90多条路段出现拥堵,较平日增加20余条,车速低于20公里/小时。晚高峰则提前约一个小时出现,高峰峰值时段全市拥堵道路超过140条,已超过今年初因大雪造成90余条拥堵路段峰值的纪录。17日的晚高峰持续到21时左右开始趋向平稳,比平日推后了近1个小时。许多老百姓在17日的拥堵后呼吁:北京的交通怎么了?是不是完全瘫痪了?可以认为,17日晚高峰阶段,北京的地面交通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
    上一次北京市出现大面积交通瘫痪是2001年12月7日,当时也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一场并不算太大的降雪让北京市措手不及,由于缺乏预报,准备不足,当日晚间北京全城的地面交通陷入瘫痪,乘车出行的人在路上耗费的时间比平时增长了5-10倍,部分地区拥堵长达十个小时,很多市民次日凌晨才回到家。
    虽然17日的交通拥堵时间没有9年前那次长,但我们认为所暴露的问题却比2001年时严重得多。9年前的直接诱因是下雪加上气温骤降导致路面结冰,而这次的天气只是一场小雨而已。更有甚者,17日晚的交通拥堵不只是地面交通,地铁交通也处在极度拥堵、濒临瘫痪的边缘:先是早晨4号线地铁因事故而造成全线延误——这是8月30日早高峰期间信号系统故障后,北京地铁4号线20天内再次发生全线长时间延误的现象;到晚高峰时,多条地铁线路出现前所未有的拥堵,从不少换乘口,从地铁入口到站台竟然要一步步挪半个多小时,许多亲历者称,“场面极为恐怖”!
    对于17日的拥堵,北京交管部门总结了六方面的原因:如降雨、两节临近、周末、限行尾号是4和9(这两个尾号的车辆较少)、车辆太多、路上剐蹭事故增加等。但在我们看来,这只是从路面交通管理方面看到的表象,并不是根本原因。
    机动车增长太快似乎是一个重要原因,2008年以后,北京保留了机动车每周限行,但这刺激了市民增购车辆,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目前北京市的机动车已超过450万辆。北京交管部门负责人坦言,即使加大路面警力疏导交通,北京机动车增长过快的症结也难以解决。现在各界担心的是,按目前的势头,北京市2015年的汽车拥有量将达到700万辆,这将达到北京路面所能承受的极限!
    在我们看来,北京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规划!在城市规划上,北京至今基本延续了“单中心”格局,城市发展是一圈一圈“摊大饼”。虽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提出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试图对单中心格局进行调整,但快速扩张的城市规模迅速把通州、亦庄、顺义等次中心吞并进了城市大饼之中。当时规划的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但截至2009年底,北京实际常住人口总数就已达197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246万人)。
    此外,由于规划上的简单失误,北京几个新建的居住区如望京、通州、天通苑等,成为功能单一、缺乏企业和商业中心落户、缺乏工作机会的“睡城”,这直接导致了每天出现巨大人流的钟摆式位移,加剧了北京市的交通压力。
    值得警惕的是,北京市的城市发展和规划,至今仍然深陷于扩张式发展的思路中,严重缺乏系统性、前瞻性的思维。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交通已经极为拥堵的北京CBD,还要进行东扩,新增面积约3平方公里,比现有CBD的3.99平方公里要扩大近一倍。几乎可以肯定,在CBD扩容一倍之后,房地产的建设容量将会增加数倍,交通压力也会增大数倍,这将使得北京CBD出现一个巨大的交通肿瘤,一个不折不扣的交通癌症!据最新信息,在高达330米的国贸三期刚刚投入不久,北京又决定在CBD核心区建起一座高约400米的地标性建筑,成为京城第一高楼。这些举动充分显示,北京似乎仍深陷在发展主义的狂热之中。
    最终分析结论:
    一场周末小雨中北京交通几近瘫痪,显示出北京交通系统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已经非常脆弱,而这种脆弱的极限状态将越来越成为常态。必须警告的是,在一个近20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中,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风险。一旦出现任何意外,如恐怖事件、洪水、交通事故等,对北京市都会造成难以想象的悲剧后果!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