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钩沉:给孤寺一个地名消失后的故事

(2009-12-16 21:06:17)
标签:

北京钩沉

给孤寺

民俗故事

宣南文化

中国影像

阳光杰文

杂谈

分类: 记忆北京

北京钩沉:给孤寺一个地名消失后的故事

                                 武警某部门前的两个石狮子威猛异常大有威震四方之意
    谈起给孤寺老北京没有不知道的。先说给孤寺的念法,在此可不能“望文生音”;正确的读法为:(机古四儿),“给”是念供给的(ji)音。给孤寺位于今珠市口西大街,纪晓岚故居东200米;惠中饭店的对面路北。相传,给孤寺在唐贞观年间(公元7世纪中)建立。明代称寄骨寺。清顺治(公元17世纪中)时重建,称“万善给孤寺”。20世纪30年代末毁于一场大火。

    给孤寺的“给孤”两字来自于佛教典故,相传佛教创始时,有个‘给孤长者’捐出自己的花园,作菩萨道场,所以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叫‘给孤寺’的庙子。北京给孤寺明朝属“正西坊”,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西珠市口大街迤西为西柳树井。北有万善给孤寺。传云创自唐贞观年间,疑即坊巷胡同集之万善寺也。东偏为关帝祠,详寺观。北小胡同曰给孤寺夹道。”那么明朝为什么称其为寄骨寺那?一般认为,寄骨者就是停灵之地;是死者停尸的地方。据住在给孤寺西夹道(现棕树二条)的老人向我介绍,因为给孤寺周边“阴气太重”,所以清朝以后此地多有军队驻扎;以图“阳气镇阴”。民国战乱时期这里曾住过日本宪兵队,现在此地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某部的军营。  
    民国初年给孤寺兴建了一座三层楼的“第一舞台”,这是一座有别于老式茶园、能容纳2000人的新式大剧场,还有转台;当年杨小楼先生在给孤寺“第一舞台”曾演出过《霸王别姬》。可惜1937年11月,一场大火,“第一舞台”被彻底焚毁。

    给孤寺在民国时期远近闻名,也是因为它与北京“八大胡同”近在咫尺的缘故。早年北京南城就有一首市井歌谣唱到:“给孤寺打粥,云居寺喝。”那意思是,穷人在给孤寺打了“施粥”颠颠跑到云居寺胡同去喝。干嘛去云居寺喝那?不知道了吧!那是因为云居寺的窑子里有“相好”的“窑姐儿”,喝完粥——俩人就上大炕“闷得儿蜜”去了。

    您瞧,有点意思吧。当然,后来给孤寺在西珠市口一带就彻底消失了,只是近年才由宣武区政府立了一块不起眼的石碑;而当年给孤寺公交车站早已改为“板章路”了。

北京钩沉:给孤寺一个地名消失后的故事
                                                        给孤寺只剩下一块位于武警大院内的石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