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0后情感裂变,当代男女婚姻情感困惑大解密!

(2007-06-12 21:15:19)
标签:

性意识

性分析

爱液的产生

心理

两性

婚姻

爱情

感悟随笔

谈天说地

分类: 情感哲学
80后情感裂变,当代男女婚姻情感困惑大解密! 

 

现代男女产生情感困惑源于人类亲密关系的缺失

 

建立亲密人际关系的能力

    没有爱滋润的生命,是残缺的生命,健全的亲密的爱,是所有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能够与另一个人(尤其是异性)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长期、建设性的关系,两人在这种关系之下,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反省、互相提高,就会为我们进行正常人际关系交往打下良好基础。而一个人建立这种亲密关系的能力越差,那么他(她)碰到这种困惑和痛苦就会越多。所有这些关系的障碍所带来的问题、痛苦,从心理因素上来讲,都会追溯到这个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上来。懂得亲密关系的奥秘,会让我们更有能力去爱自己、爱他人。 

    从心理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会有这种亲密关系的要求和需要,每个人都会对他人、尤其是异性产生依恋甚至是依赖、渴望亲近的要求。当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她)就会感到空虚、孤独乃至痛苦。当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他是孤独而恐惧的,可以说这种孤独感和恐惧感,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感受。

    亲密关系要求处于关系中的人彼此贴近,这就要求双方必须完全信任对方,并能从这种亲密无间的相处中品尝到快乐。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使用健康的、适应性的手段来满足这种需要的能力。比如说,一个人要想建立起这种健康的亲密关系,就必须首先对这个世界具有安全感,认为周围的环境是安全的、无害的,而不是认为外界充满了恐惧和伤害;同时还要有信任他人的能力,并能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

    这些能力看似简单,但事实上,缺乏这些能力的人很多很多。而在那些拥有这种能力的人之中,还存在着能力水平和高低的不同,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的是,一个人所拥有的这些能力越低,他(她)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水平也就越差。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卸下心防,真正地与他人走近,去毫无保留地爱一个人。很多情况是:当两人距离较远,作为朋友相处的时候还没有问题,但是当他们进入爱情关系、彼此靠近的时候,他们就会感觉到恐惧、不安全。

    当这样的人对亲密关系感到恐惧的时候,就会主动制造一些矛盾,再将两人之间的距离推开,很多恋人之间总是闹别扭,找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来生气较劲,其实从潜意识上来分析的话,就知道他们其实是在用特殊的方式来调整彼此之间的距离。比如我们的一种传统的说法就是将相爱的男女称为“冤家”,认为“爱得越深、恨得越深”,但是真正的爱和真正的亲密关系不应该是这样的,它应该是建设性的而非破坏性的,应该是快乐的而非痛苦的。这也是普遍存在于现代异性之间的一种困惑:当我远离你时,我感到孤独;当我靠近你时,我受到伤害。

    那么现代男女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在哪里?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看清楚爱情真正的动机和目的,爱情的终极目的是建立一种彼此温暖、互相扶持的亲密人际关系,但是他们把目标转移到了很多附加的物质上面。

 

母爱是所有爱的原动力

    当婴儿从子宫中被“挤压”出来并被剪断脐带的时候,就体验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个创伤,他永远离开了那个舒适、安全、宁静的天堂,来到了这个嘈杂、寒冷、危机四伏的世界中,第一次感到了饥饿、寒冷和威胁,这就让他急切地产生了与母亲亲密接触的需要,并索取生存所需的乳汁、温暖以及安慰,以缓解他这种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恐惧感;所以母亲能够对孩子的这些需要给予及时、敏感、充分的满足和反应,就成为建立起母子之间良好亲附关系的基础。而在那些无法满足这种要求的环境中诞生的婴儿,例如:被抛弃、被抱养、母亲迟钝冷漠、父母夫妻关系恶劣、家庭动荡、父母的人际关系冷漠、经济压力、社会的不稳定等都会给婴儿的心理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样长大的孩子其心灵已经烙上了“爱的缺失”的阴影,在恋爱及情感生活中极易心理失常甚至变态。首先这个群体的人内心深处会有对外界和他人的不安全感、恐惧感,而且这种怀疑和不信任是一种通过直接的体验而得到的信念,而不是别人通过语言告诉他的,因此这是一种刻骨铭心、伴随终身的情绪。如果这样的孩子又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里,再被灌输一些“男人都不是好东西”、“最毒莫若妇人心”之类的观念,那么就会带来雪上加霜的后果。

 

三种“爱缺失”的类型

    第一种就是孩子永远都得不到满足的类型,例如母亲产后去世、被抛弃等,会造成所谓的“不安全型人格特点”,表现为多疑、敏感、不信任外界和他人,他对人际关系的态度是恐惧、害怕和笨拙的,虽然他非常需要爱,但是并没有学会如何去爱和被爱。因此当他身处两性关系的时候,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占有欲,要求对方完全属于他。他会跟踪、控制自己的爱人,疯狂地检查爱人“不轨”的蛛丝马迹,不择手段地要将对方捆在自己身边。

    第二种是“焦虑回避型”。一种是母亲的反应迟钝,对孩子的需求延迟满足,当孩子向母亲传达“需求”的信号时,母亲却没有做出应当的反应,因此孩子不得不将注意力投射到其他事物之上。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会变得比较冷漠、孤僻、爱幻想;另一种是母亲对孩子的满足完全决定于自己的心情,当母亲高兴的时候就充分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她不高兴的时候就冷漠地对待婴儿。然而婴儿无法判断母亲的情绪,不知道他的母亲什么时候心情好,什么时候会来满足他,因此他就会变得焦虑紧张,也会变得情绪不稳。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喜怒无常,情绪非常极端化,忽冷忽热,可能突然就会爱上一个人,爱得死去活来,也很可能突然失去兴趣,变得冷若冰霜。同时他还具有潜在的攻击性,也特别容易受到伤害。

    第三种是“焦虑依赖型”。产生的原因在于母亲的过度满足、过度控制。例如,当孩子应当断奶的时候,不给予及时的断奶;该学走路的时候,整天把孩子抱在怀里。对孩子的生活起居过分包办,而不锻炼孩子的独立性。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表现为:独立性很差、没有自己的主见,拿不定主意,在人格上依赖他人,胆怯、无助,无法形成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这三种类型的人,都难以很好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无论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从而无法体会到那些本应属于他自己的快乐和正常的幸福生活。


女性喜欢的“幸福”到底是什么?

    其实很多女性一生都不知道她们追求的真正幸福是什么,好像有一个男人牵着她的手在大街上走就是幸福了,或者这个男人既高且帅,就是幸福;或者这个男人有房有车,就是幸福;再或这个男人官职很高,就是幸福了……事实上,她已经迷失在“何谓幸福”的幻想之中了。因此当这些东西一旦失去之后,比如既高且帅终有一天会鸡皮鹤发、官位钞票有时会随时失去,那么这个女人的所谓的幸福感也就即刻失去了。
    现实中这种所谓的“幸福”已经完全被物化了,“物化”其实是最低级、虚假的幸福,至少这种幸福不足以冲淡当事人在其中感到的伤害,这是很可怕的。
    我们有时候会拿东西方女性的婚恋观来做比较。很多西方的女孩子在谈到男性伴侣的时候,往往说“我男友是个游泳高手”、“我男友烧菜很好吃”、“我的丈夫常常在纪念日写诗给我”等等等等,而中国的女孩子往往在意的是“我的男友在哪个公司上班”、“我的老公月薪能达到多少”、“我的丈夫能不能当上处长”之类,仍然处于一种比较虚假、肤浅的层面,其实很多女孩子们所看重的这些东西,都是附加的价值,能随着时光流走的。所以可以说,她爱的不是这个男人,而是这个男人身上附加的这些东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等于说,她无法“人”、只能与“物”建立亲密关系,因为“物”是可以占有的,而“人”是无法被占有的。
    所以当她无法占有这个“人”的时候,只能占有这个人身边的“物”,占有那些“标签”性的东西,然后哄骗自己说“我已经找到了幸福”。所以一旦这段关系结束,回想她自己的婚恋经历,她就会发觉,自己并没有感到多少快乐!因为物质无法填补爱的空虚感。这让我想起了亦舒小说《喜宝》里面的这句话——“我需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我就要很多很多的钱”。其实这样的女性是非常非常渴望爱的,但悲哀的是,她们往往穷其一生也没想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是因为在物质层面,人的需要是无法被充分满足的,所以会变得越来越贪婪,占有欲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强,然而拥有得越多,却往往感到越饥饿。这样的人在他人的眼中看来,也就会变得越来越虚伪而可怕。
    由此能推论出一点,许多道德问题,归根结底是心理问题。贪欲、腐败、婚外情、诈骗……都多多少少来自于当事人心理中某些难以满足的空虚感,而这样的空虚、疑虑、焦躁又很大程度上源自亲密关系建立上的失败。一个心理健康、内心满足而快乐以及对外界感到安全和信任的人,能最大程度上良好地驾驭自己的欲望和情绪,而不会被后者所左右。最重要的是,这个人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生活所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是任何其他物质的东西所无法替代和填补的。

 

经营健康亲密关系的“界线”

    那么我们“要如何经营一段健康亲密关系呢”?有些人因为曾在爱情里失意,因此决定关起心门、拒人与千里之外;有些人内心仿佛是一座荒芜的感情坟墓,他“她”拼命地用追求一段又一段地亲密关系来填补空虚。至于已经寻获一段亲密关系中的男女,常常又会为了如何拿捏彼此的距离而引起争执。有时一方想要感受泡在一起的甜蜜,另一方则想要有自己的“私密空间”享受安静。上述的情况其实追根究底,都是出在“界线”的问题上。 

男女心中真的有这样一条“界线”吗?

    究竟什么是“界线”呢?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感觉与想法。当两个人交往并且关系愈来愈亲近的时候,常常就会发现这种差异会让彼此很不舒服。然而每个人都有一个底线或是范围,以保护自己,并且以此界定出自己与别人不同之处。在这条线以外发生的事,你会觉得无所谓、可以接受,但是只要别人试图跨越这条线,要进入你的辖域时,你就会开始有不舒服的感觉。

    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一上公车,很自然地就会往空旷的座位去坐,不会刻意地与他人挤在一起,这就是我们的“生理界线”在发挥功能——希望与陌生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你坐在空荡荡的车上,有一个人什么位子都不坐,偏偏要坐在你旁边,你可能会有一些防卫与不悦之感,因为他已经侵犯到你的防线了。除了生理界线之外,我们还有“人际界线”,例如你的朋友经常喜欢讲黄色笑话,或许在他的想法中,这是一种幽默、抒解压力的方式,但是在你看来或许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这就是你的“人际界线”或是“心理界线”受到了威胁。两性在交往的过程中,其实说穿了就是不断地在学习、摸索、试探彼此的“人际亲密界线”在哪里,何时可以挑战超越,何时又该恪守分寸。

    其实不管是面对恋爱的伴侣还是新婚的夫妻,既便是同事和普通的男女朋友,寻找彼此间的“人际亲密界线”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显的非常重要了。这也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建立人际亲密关系、创建和谐社会让我们生活快乐、幸福的根本所在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