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youa.baidu.com/resource/images/mall/blank.gif
http://st.youa.baidu.com/resource/images/mall/blank.gif儿子在北大帮我买到了南海出版社中文简体版的村上春树的《1Q84》。
现在有一句流行的说法:不是在看《1Q84》就是在等着《1Q84》的到来。
我一下子就从等待变成了看。
http://s11/middle/53c79a36t8859e446ca0a&690
都说“书不必起仲尼之门,药不必出扁鹊之方”,我确实也曾不拘一格读闲书。甚至很烂的书也会翻看,目的是想看看烂书能烂成啥样,比如狭隘的民族主义能狭隘成什么样;厚颜无耻颠倒黑白能到什么程度;所以家里也堆了一堆烂书。但是,我心中自有我的经典自有我的“仲尼”。奥威尔和村上春树就是我划定的现代经典作家,也许别人不喜欢,但我是从不错过。奥威尔的政治寓言和政治批判小说《动物庄园》和《1984》永远是我书堆里最尊贵的,什么时候读什么时候都让我会心一笑。不过我对他的喜爱还是不够彻底,虽然他的传记买了,但对他的《巴黎伦敦落魄记》我竟然不知,还是在儿子的床头看到他的这本早期作品。而村上春树则是我非常喜欢的日本作家,我至少收藏并读了他的《挪威的森林》、《寻羊历险记》、《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好风长吟》、《舞!舞!舞!》以及《天黑以后》(可惜这本在去美国的飞机上读完以后送给邻座了)。我也因为喜欢村上春树还交了几个异国的村迷朋友,我的中学德语老师,也喜欢村上春树,所以村上春树常常是我们在柏林漫谈的重要的话题。
等待《1Q84》谈不上漫长但确实是一波三折,在西单图书大厦空手而归让我更加期待。体恤我的儿子在北大校园看到后立即帮我买下,而我在拿到书后竟然气急败坏地责问他怎么只买了上册?(后来才知道我在网上看到的是日本出版了上下册,中文的暂时只出了一卷)。
到凌晨2点,终于全部看完了。
村上春树说《1Q84》是向奥威尔《1984》致敬之作,看来他的书名确实是有用意的。今年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1984》问世60周年。而村上正好60岁。奥威尔的《1984》开篇第一句为“四月间,天气寒冷晴朗,钟敲了十三下”,而村上的《1Q84》是从1984年的“4月—6月”开始的;奥威尔的《1984》以“老大哥”(Big
Brother)隐喻独裁者,《1Q84》以“小人儿”(Little
People)暗示某种邪恶力量。村上选择把1984这一年当书名,但把9改成Q。他说,Q是英文Question
mark的Q,而且以日文发音“Q”和“9”完全相同。他把1984,隐喻为日本的问题时代。那中国现在就是一个“被时代”。
我已经熟悉他的两条叙述线索的方式,所以读起来很轻松。主线是两个10岁相逢并产生好感的男女青年的互相寻找,但实际涉及了日本冷战结束后陷入混乱,邪教团体、阪神大地震和奥姆真理教地铁沙林毒气杀人事件等日本重大社会问题,是他那一代人对日本社会几十年来的一个认识总结。
换了个翻译,本人不懂日文,据说施小炜比林少华更忠实于原作的风格和意思,但我还是发现了翻译成中文的不通顺之处。不过,已经很好了。扑朔迷离的情节、漂亮的暴力美学、干净合理的性描写,已经完全构成看点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