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西藏天空夜莺老男孩之猛龙过江 |
分类: 讲理的 |
上海电影节有一个新片展映单元,每年有10-15部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参展。一方面,这些作品要角逐电影频道传媒大奖,另一方面也对下半年的国产片市场有风向标作用。原先的新片展映以艺术片和商业小片(主要是惊悚片)为主,近两年渐渐招来了野心勃勃的热门作品:去年来了郭敬明的《小时代》,今年来了肖秧的《老男孩之猛龙过江》。
新片展映单元的特点是,放映前看片单,几乎所有影片都名不见经传,但看完之后就会发现,每年都有三、四部影片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艺术片阵营,每年都不缺少有力道的作品。今年的情况有所变化,商业片板块的质量在提升,类型在丰富;艺术片板块的水准略有下降,情感局限于个人封闭空间,缺乏前两年《钢的琴》和《他们的名字叫红》等影片的社会穿透力;主旋律影片在艺术手法上极为用心,显出了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感染力。
(1)商业片生猛
《老男孩之猛龙过江》令人惊喜。几年前,“筷子兄弟”肖秧和王太利以微电影《老男孩》感动了千千万万网民,也为自己赢得了拍摄大电影的机会。肖秧一度苦恼于成名后的门庭若市,后来选择做减法,三年磨一剑,才有了这部《猛龙过江》。与微电影的“情怀党”风格不同,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商业电影,其主旨一言以蔽之:给白日梦加点真情。去美国参赛成杀手之旅,这明显是架空之构。可是“华北摇滚王”和“哈韩歌手”的心酸是真真儿的。影片有着接壤于网络气场的诸多爆笑段落,也有着小人物梦想被人践踏的悲情和凄凉。影片致敬了《鹰爪铁布衫》《盲侠》《龙虎门》以及李小龙电影,纯粹以动作片看也相当过瘾。穿插了众多的歌舞段落,《小苹果》之类的有望成为流行金曲。这是一部信息量大、食材丰富的作品,但也因此而显得线头过多,表达壅塞。想说的话过多,这是新导演的通病。从另一个角度看,他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修枝剪叶,详略得当。成长中的毛病可以忽略,重要的是这个新导演灵光闪闪,前途未可限量。
邢潇导演的《0.5的爱情》有一个很好的概念:相爱之前两个人都是1,相爱之后各自退让,把不适应对方的部分去掉,各成0.5,合起来又成完整的1。这说的是爱情和婚姻中的自我牺牲和奉献,是一个相当聪明的比喻句。由这碗心灵鸡汤出发,编一个巧妙的故事来诠释它,会是一部讨喜的电影。可是片中的两条线索并非如此,主线是“总裁爱上我”和“绝症找上我”的故事,副线是穷吊丝失落爱情再找回的过程,前者是韩剧范儿,后者偏社会新闻,中间的起承转合多是司空见惯的桥段。给人的感觉,影片有个主概念就仓促上路,一路抄小道就到达了终点。尽管影像精美,还是去除不掉内在的草率。
吴卫东导演的《情战》是一锅大杂烩,“给老公的情人当后妈,进而对老公实现报复”是片中女主角的复仇思路,也只有在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才有如此奔放的想象力。开始她的确是这么干的,种种奇葩遭遇。后来被光头大叔的真情感动,可是更为奇葩的结果出现了...秉着先睹为快者的职业道德,这里先卖一下关子,总之影片的调性就是这样,一会儿闹剧,一会儿煽情,一会儿正能量,一会儿负能量,直到所有的观众彻底晕菜。
从这三部影片可以看出,商业片,哪怕是投入并不巨大的商业片的制作水准明显提高,打得专业,影调明亮,服装道具告别山寨气,这是电影工业的整体进步。只是,技术进步了,诚意和感染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艺术片平淡
《夜莺》是法国导演菲利普·穆伊尔导演,李保田、秦昊等主演的家庭亲情片。影片有一种不事雕琢的平静之美,没有国产电影的一惊一乍。这种平静体现在有家庭矛盾而无大吵大嚷,有山野历险而无生死一线。把情绪交给这部电影很安全,它不会把你带入狗血的体验。把主人公交给导演也很安全,他不会让他们掉进狼窝虎穴,人间陷阱。影片的整体风格就像片中的竹林、清山、泉流,静静地存在,静静地流淌。说起来,小女孩整蛊爷爷的原因未明,两口子和好的进程突兀,那又怎么样?电影不是论文,诗意不问逻辑,这种久违的空灵感挺好。
《陌生》是贾樟柯监制,权聆编导的。仍然是第六代导演的小人物叙事,仍然是昏暗写实的影像风格。作家改导演,直接上长片,权聆做得不错。一个看上去平凡的女子(陶虹),有一个名动当地的富豪前男友(张一白),也有一个干嘛嘛不成的LOSER老公(郭晓冬),还有一个情感暧昧的男闺蜜(子义),这应该是个传奇剧的架构。可它愣是生成了写实感,生活困顿、精神困境、家庭困窘层层显现。如果这是贾导自己的作品,那只能算是原地踏步。但考虑到是一个新导演的手笔,虽不完整,已见水准。
刘一君导演,成泰燊主演的《说说美丽世界》像一杯苦药水,它认真地把孤残世界端给观众,拒绝对生活的枯涩做任何口感上的中和,所以喝起来难以下咽。在这种呛人的体验中,你会了解,幸福和不幸福站在两端,世界在它们中间。在这种不熨贴的体验中,你会知道,电影并非只有伏侍型的商业片,也有拓展知识视野和认知边界的硬货。片中也有美,有心动时刻,来得一点儿也不廉价。对于这样的电影作者,我心中自有敬意存焉。
艺术片板块保持了水准,也有隐忧。手法上没有突破,风格上偏于寒苦,《夜莺》的法国导演露一小手,就在情感共鸣上占了先手,这是需要中国导演们用心琢磨的。更加不好的苗头是,艺术片向极端个案和私密情感集中,具有普遍社会关怀的片子日渐稀少。电影失去干涉社会的功能,如同新闻失去了舆论监督功能,不是什么好事。
(3)主旋律用心
《西藏天空》囊括了包括最佳影片、编剧、导演在内的6项大奖,创造了电影传媒大奖的新记录。这个结果是在全程公开透明的评奖规则下选出来的,能够代表媒体趣味。但这不是说这部影片本身多优秀,只是它在入围的12部影片中最有“冠军相”。论投资额度、拍摄艰辛、影像效果,它都首屈一指。有宏大叙事感,“解放意味着众生平等”的主题思想,从哪头看都无懈可击。时间跨度五十年,主仆恩怨纠结半生,“史诗”的标签似也贴得上。然而,除了这些技术优长和夺人气势之外,影片的中腹地带并不坚实。“解放”和“平等”说深了是政治概念,电影无法涉入过深。情感表达时有断裂,少爷和奴隶的显在身份,压制了情感的自然流动。重要的戏剧冲突由于细节失真,失去了内在张力。比如说,少爷痛殴普布,普布推倒女军医致其流产的段落,只消一句话就能说清楚而偏不说清楚,甚是奇怪。普布持枪追杀少爷,少爷光腚坠落山崖,没有任何铺垫而能不死,堪称奇迹。奇怪和奇迹多了,影片的品质必受影响。
《近距离击杀》尝试用悬疑片的手法阐释主旋律,效果还是有的。只是对于敏感的观众来说,开场十分钟就能猜到最终的底牌。中间大段时间看导演炫技,试图引人入歧途,也是一种乐趣。
12部新片看下来,有这样的感觉: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片子越来越少,佳作尤少;都市商业片都是策划出来的,有个概念就上路,影像不厌精致,故事不厌驳杂;市场趣味和评奖趣味趋同,主旋律大打人性牌,交汇融合是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