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电影的忧伤
标签:
王朔冯小刚娱乐 |
分类: 讲理的 |
《私人订制》4天票房3亿2,创下华语电影首周末票房记录。然而,口碑却不像票房一样高歌猛进,一些影评人展开了“比犀利,赛刻薄”的竞赛,将影片贬得一塌糊涂。普通观众的点评温和得多,但也不再是以往冯氏贺岁片一出就喜大普奔的劲头了。王朔和冯小刚再加上葛优,是中国最具美誉度的喜剧生产组,如今也遭遇了观众“端起盘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尴尬,这既是他们个人职业生涯中的“事故”,也标志着中国喜剧电影创作进入艰苦的时期。
喜剧电影,尤其是现实主义喜剧,天然要与讽刺为伍。讽刺既是喜感的源泉,也是会心的鞭挞。然而,讽刺这一神兵利器已陷入“说谁谁不乐意”的十面埋伏中。针对社会问题尖锐发言吧,官员会觉得糟心、出汗、坐不住、用心叵测。一门心思走温暖路线吧,群众会觉得虚假、粉饰、没意思、自废武功。针对某一群体性弊病讽刺挖苦吧,被说者但凡有些话语权一定会拍案而起。专门拿某一群体的生理缺陷开玩笑吧,公知和媒体又必然会“主持公道”。因为一开始就规定了某些事不能讽刺,到最后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成了不能碰的“痒痒肉”。
事实上,只有一种人是好脾气也“好欺负”的,那就是已成喜剧电影“镇宅之宝”的“娘炮”。娘炮,指的是带有阴柔气质和女性形体特征的男人。他们往往在现实中就已习惯了别人的调笑,而且也羞于以“娘炮”的身份公开抗争电影的“歧视”,所以不管是“小妞电影”还是“草根喜剧”,都要把他们放进去当作料。这阵风甚至吹进了春晚,前年除夕呈现出“无娘炮不小品”的荒诞景象。

题材领域受限,那就只好在方寸之地比拼资讯和“毒舌”了,然而这也不是电影的强项。用电影来调侃年度社会事件,时效性比不过报纸和门户,更比不过时新秒异的APP,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任何新闻都各领风骚三五天,等你把流行语搬上银幕,流行语早已换了五拨。用电影来吐槽世道人心,尺度和智慧上又比不过微博和朋友圈。不管怎么说,自媒体的言说空间要大于大银幕电影,而编导的个人灵感也永远追不上亿万群众的集体智慧,台词出新的难度远远高过前微博时代。用网上段子更不靠谱,见多识广的观众一闻见隔夜饭的气味便会捏鼻子。
今年上半年的一些小清新喜剧似乎打开了一扇希望之窗,《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市场和口碑都不错。严格说起来,在这些电影中,笑料只是一个元素,甚至并非主要元素,喜剧嫁接另外的元素才发生了化学反应:《北京遇上西雅图》是喜剧加“大叔控”,《致青春》是喜剧加怀旧,《中国合伙人》是喜剧加成功学,笑料和情怀合谋才吸引了观众。相对而言,《私人订制》是传统的讽刺喜剧,正面强攻才有威力,在胳膊腿无法伸开的情况下,最终呈现出中庸和调和的面目,谁看了都觉得不过瘾。
尺度开放不足,趣味开发过度,这是目下喜剧创作的基本面。我们当然希望有关方面能够以更开明的姿态,让讽刺艺术自由驰骋,这将极大地解放生产力。如果尺度开放注定只能小步慢行,那喜剧的出路只能是和其他类型嫁接,在情境、情怀和情感上做文章,沾别人的光,添别人的彩。
(原载于2013年12月24日《新京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