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国学鸡汤民国范儿

(2013-05-24 23:56:11)
标签:

情景剧

娱乐

分类: 夸人的

偶然见到一部把“教化”二字写在脑门上的系列情景剧《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看得兴味盎然。

《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国学鸡汤民国范儿

时代背景设定在民国,场景锁定一家私塾。一个学识渊博的教书先生,领着一群孩儿读书、写字、学知识、明事理。一集一故事,每集半个钟头,略带轻喜剧风格。为什么说它把“教化”写在脑门上了,因为每个故事都有中心思想,红果果地要告诉观众一些道理。如果你是饱经沧桑的成年人,那些道理于你有些幼稚,但你会乐于让子侄辈听讲与闻。如果你是见样学样的学龄童,那些道理于你是最好的心灵鸡汤,入了味会一辈子与你为邻。


要问说的是什么道理?“多吃少味”,别暴饮暴食,营养要均衡;“闻过则喜”,别当耳边风,更不能有抵触心。“西湖醋鱼”,秋风起想起乡下老母亲,百善孝为先...都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却是中国人千百年血脉中的留存。说起来也只平常,可是很多品质正在悄然流失。对于老大不小的人来说,世界观已成型,说也无益。对于正在汲取知识的孩童来说,吸收几分便有一生的效用。


影响孩子行为模式的途径有两种:身教或者言传。身教是最高明的教学法,对施教者的意识或素质要求极高。言传简单些,谁都可以把道理说给扑闪着眼睛的孩子。《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介于身教和言传之间:很多台词是直接点题的,而且重复再三;整个故事是为示范道理而存在的,也算有人在现身说法。这些故事编得并不太严密,穿越和穿凿处皆有,但以孩子的认知水平而言,它们就像裹了药水儿的糖丸,甜不滋儿就咽了下去。我们很难指望这些教化故事像《还珠格格》一样顺孩子的心、合孩子的意,被欲罢不能地喜欢和追逐,但这也是一部有泪点、有笑点的作品,和孩子交朋友并不吃力。


《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分为《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五部,每部60集。听名字就知道来自中国古代的蒙书,文字虽浅显,却蕴涵了国学中的常识和中华文化的精粹。这几年,在功利文化将现实变成一片焦土之时,民国骑士的风采和民国教科书风行一时。这部戏的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的江南水乡,王劲松扮演私塾先生,操京腔。翟小兴扮演私塾东家,南方味儿普通话。他还有个显然来自上海的夫人,带着特有的精明和计较。一帮孩子来自不同经济条件的家庭,少爷和长工同堂念书。正如《编辑部的故事》里的编辑部折射过社会万象,“学堂故事”里的学堂也上演着各种返躬自省和教学相长的段子。跟着他们走,眼前展开的是传统要求于世人的一套行为规范。


抽象而森严的规范难免不好下咽,《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用了很多表现手法来软化这锅“坚硬的稀粥”。经常撞入视线的是中国画,转场用它来提示,换时用它来表征,甚至某种情绪也用随时插入的画来写意。信手拈来的特效也不少,放屁就见坐下白烟,生气就见胸口火苗,添了不少童趣。音乐也是欢快的,跟孩子们的心性吻合。剧情和表演都是夸张的,并不严格按照现实主义规行矩步,意在用喜感留住观众。


这不是一部志在艺术高峰的电视剧,它着力追求的社会价值和教化功能。从成品来看,它能承担起预设的功用,也需要更大的传播半径。如果有人能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让有心的作品和待哺的孩子们相逢,那就功德无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