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守岁》:致我们终将老去的母亲

(2013-01-30 00:05:51)
标签:

李宗熹

娱乐

江珊

分类: 夸人的

每个人都有老母亲,每个人都终将老去,不要等最爱你的那个人去了,你再含着眼泪去念“子欲养而亲不待”。活在当下,想到就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话剧《守岁》看到15分钟时,我有些看不下去了。江珊扮演的痴呆型孤寡老太太,把做菜端菜的动作和缠夹不清的台词重复又重复,剧情停在原地打转。我觉得这是荧屏上最常见的那些家长里短的行活儿,改头换面进了剧院。

《守岁》:致我们终将老去的母亲

显然判断有误。幸亏坚持了一下。这戏看到30分钟时,我已认定这是一部结构珍珑、情感入胜的现实主义杰作。导演李宗熹是运用时空结构戏剧的高手,两年前看过他的《我的祖宗十八代》,三个主演从当代穿越回古代,时光倒转,代际更迭,挣不脱的宿命,解不开的纠葛。虽然挂一漏万,却也每每会心。这是一种直接的穿越方式,三个演员各自扮演了十几个角色,比《云图》里的汤姆-汉克斯和雨果-维文还忙。


魔术、戏法骗人,门道各有不同。《守岁》是另一种时空跳跃法,妙就妙在江珊的老年痴呆症上。她活在想象和回忆世界中多,活在清醒和现实中少。她犯病的时候“六亲不认”,不,是“六亲乱认”,老公、女婿、外孙女婿分不清,女儿和外孙女老弄混。除夕之夜,她面对着女儿、外孙女、外孙女的未婚夫,穿梭在真实和虚拟时空中,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深情呼唤,一会儿软语劝慰,整台戏煞是好看。


没有做任何冲突前的铺垫,上来就是又哭又笑。老太太的东鳞西爪组合起来,是一个波及三代人的沧桑故事:老太太年轻时丧偶,她的女儿幼年失怙。老太太晚年孤独,女儿阿玲台北从商,外孙女平平美国求学。她的女儿年轻时遭遇陈世美,咬牙养大的女儿又一次未婚先孕...老太太的心愿是不论富贵贫贱,一家人在一起笑看风云。阿玲的心意是一定要让平平出人头地,她开公司、做生意、卖房卖地也要供她上学。平平的心思是不再念书,而是和皮特结婚,相偎相依走过一生。三种不同的价值观,各自不为人知的隐情,打着“商量”的旗号伺机宣布决定,一桌团圆饭吃得无比惊心。在言语的冲撞环流中,有平民百姓的酸苦,流动无端的世风,以及足以融化一切、感天动地的亲情大爱。


老太太前言不搭后语,不着痕迹地出戏。“打岔”本就是相声和小品中搞笑的技法,但刻意的打岔往往给人以挠胳肢窝的感觉。然老太太患有老年痴呆症,她要是按逻辑行事倒成了怪事。我知道前15分钟的颠三倒四是何功用了,看似没有信息含量,但建立了强烈的戏剧假定:老太太一直在70年的岁月长河中随意穿越。没完没了的穿越,成就了无穷无尽的反差:对着女儿说外孙,便有一种“当着和尚骂秃子”的微妙感觉,而且由不得人不笑。皮特刚刚遵命吃下整碗红烧肉,转眼就被质问“你为什么偷吃我的红烧肉”,然后展开追打...这就是小品演员们念念不忘的情境喜剧了,而非靠台词惹笑的抖机灵。有些时候笑中带泪,让人悚然一惊,想起白发苍苍的母亲,想起对母亲的不耐烦和不顺从。


全剧一共5个演员。“修电视的”基本上打酱油,他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最后“叫我一声妈,我会泪落如雨”的一幕。阿玲有着中年女人的精明和固执,平平有着女孩子的少不更事,也有单亲家庭出身的自卑瑟缩,两位演员都抓住了人物的主调。演得最好的是“皮特”和江珊。皮特负责搞笑,冲淡三个女人的阴柔凄惨气场。他的“洋径浜”国语,夸张表情和形体动作屡屡引爆笑声。江珊一上来疯疯癫癫的,跟一贯形象相隔千里,让人颇不适应,可是越到后头越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仿佛真的进驻了这个不幸老太太的魂灵。这台戏里极少有苦情剧里的撕心裂肺式控诉和表白,但老太太神经刀一般的游走和激扬,把她一辈子的好强和不幸,荣耀和酸楚,祈望和失落,如泉如潮如波浪地推向观众。


“吃个枣,春来早;吃柿饼,事如意;吃杏仁,幸福来;吃豆腐,全家福……”这部正在保利剧院上演的话剧,根植于华人过年的习俗和文化,但决不像春晚那些肤皮潦草、大呼小叫的小品。小品是应景的,《守岁》是走心的。每个人都有老母亲,每个人都终将老去,不要等最爱你的那个人去了,你再含着眼泪去念“子欲养而亲不待”。活在当下,想到就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