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爱情》:跨国网恋不是乌托邦

标签:
中国网络电视台娱乐 |
分类: 逗闷子 |
《相信爱情》是一部半虚构半纪实的微电影。没有虚构部分,这个故事就只是一期电视节目的浓缩版。没有纪实部分,这个故事就像一盆美丽的假花。
虚构故事发生在当今网络时代,虚拟主角是一个中国男摄影师,他和俄罗斯女模特阿辽娜展开了跨越国界的网恋。女的美得不可方物,男的爱得一往情深。正如片中的一句台词:“网络带给了我们爱情的自由,离开网络的我们却如此无助”,两个人爱得如胶似漆,也为无法飞跃空间阻隔而暗自狐疑。网络爱情本就带有虚无缥缈的“乌托邦”性质,“见光死”和“不见光就死”的例子比比皆是。看着编导用音画散文对这段故事娓娓道来,我心里是充满不祥预感的,尽管片名是“相信爱情”。
幸好有了现实支撑。虚拟主角发现了现实主角:陈诺和伊娜的故事。一个精通俄语的中国翻译和一个苏联美女,相识相恋在上世纪50年代中苏蜜月期。书信往还甜蜜了他们的心,谈婚论嫁提上议事日程。中苏蜜月稍纵即逝,两国很快龃龉不断。陈诺和伊娜不但无缘结合,而且在各自国家受到审查和关押。一个以“里通外国罪”被劳教13年,另一个被克格勃调查和抓捕。时光荏苒,两个老人在几十年后相遇在央视董卿的节目中,痴恋的爱人只能是“老友”了。那种被国运改变了个人命运的悲情,那种白发苍苍再相逢的喟叹,端的是让人触目伤怀,怀疑人生。片中有一个细节颇让人感慨:陈诺在53岁时娶了一个农村姑娘,而伊娜终生未嫁。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个人心态铸就了这样的结果,但它还是让人觉得:有些爱情能抵抗俗世,有些爱情却中道崩殂。
不管怎么说,这份黑白照片里走来的爱情,使得当代这一对之间的发展有了可能。这既是对当事人的绝大鼓舞,也是带观众入戏的灵丹妙药。人人都向往爱情,但不一定人人都守得住爱情。这一虚一实两个故事,还让我想起了郭靖宇导演的电视剧《我的娜塔莎》。庞天德和娜塔莎的故事,前半段是抗日烽火中的战斗友谊变爱情,后半段是陈诺和伊娜遭遇的翻版。爱情的来临是不问情由、不讲逻辑的,三个故事中的年轻人都是不经意进入了感情漩涡。爱情的磨难也是不打商量、不可阻逆的,中国和苏联这段20世纪的著名冤家,两情相悦时穿一条裤子都嫌肥,一拍两散后比累世夙敌都痛恨对方。可怜的是时代风浪中的普通人,他们控制不了爱情的发生,也改变不了悲催的命运。数十年匆匆而过,白发人回想黑发时,只得两行清泪。
《相信爱情》在影像和叙事上不及《战地日记》纯熟,它更像是纪录片的套路,而不是故事片的节奏。它用了很多的旁白和画外音来挑明心迹,这不是故事片的常态。它也用了很多资料片来构筑真实感,这个目的是达到了。真实总是有力的,陈诺和伊娜故事的二次传播仍然有打动人心的魅力。虚构部分缺了些火候,两个演员也不来电,就像两个目光空洞的MV出演者,甚至没有语言交流,感觉隔了一层。两个故事交替运行,庄生晓梦迷蝴蝶,真实部分策应了虚拟部分,“相信爱情”的主题大体说清楚了。
结尾是大团圆的,洋腔洋调和字正腔圆都说着一句话:我们相信爱情!这是编导的心愿,也是世界的祈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