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男人帮孙红雷娱乐 |
分类: 讲理的 |
过去20年,赵宝刚一直处在中国电视剧导演的第一方阵,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推出一部热门作品。他的头上有很多光环:他是电视剧产业中的“活化石”级人物,从1984年入行,他是中国电视剧成长壮大的见证人;他被称为“内地言情剧第一导演”,他和王朔、海岩合作创造了言情剧的四次高峰;他是不折不扣的“造星高手”,从王志文到陆毅到佟大为到文章,至少有四代偶像明星从他的作品中升起;他也是一个总能捕捉并引领潮流的导演,从最初的京味儿调侃,到后来的警匪言情,再到现在的网络话题剧,他始终站在产业的尖端。粗粗看来,赵宝刚的导演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
赵宝刚早年间是钢厂工人,利用业余时间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了表演。他在1984年进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但并不是从事创作。机会很快来临,他在《四世同堂》中演了汉奸祁瑞丰,并虚心向林汝为导演学得了基本导演技巧。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赵宝刚没有真正做导演的机会。直到1989年拍摄《渴望》时,由于剧本跟不上拍摄进度,导演鲁晓威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抓剧本之上,副导演赵宝刚获得了担正导演的机会,并在播出的成片中署名“导播”。《渴望》播出后创下了90%以上的空前绝后的收视率,赵宝刚也在拍摄中掌握了导戏的实战技巧。
1990年夏天,赵宝刚受命导演了室内喜剧《编辑部的故事》,这又是一部中国电视剧史上的重要作品。这部剧以幽默的方式解构了生硬刻板的政治话语,善意讽刺了生活中的丑陋现象,以京味儿调侃制造出一场又一场语言狂欢,不仅被大众喜闻乐见,也深得知识阶层的青赏。王朔风格不仅改变了北方都市青年的言说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石康、韩寒等后辈作家的文风。这部剧捧红了葛优和吕丽萍,老演员吕齐、张瞳、童正维也由此焕发了二度春。由于编剧王朔的光芒过于耀眼,个人风格太过浓烈,导演赵宝刚的作用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不过赵宝刚并不以为忤,他愿意承认王朔是自己的精神导师,他说:“这里边真正展现的是比较高级的、带有文化色彩的北京人的幽默,他这种表达方式让人家很能接受,很智慧,听起来很愉快。这种文化延续到今天,冯小刚的作品表现比较多一些,我最近几年的作品里也有这些特色。”
随后,赵宝刚独立导演了《皇城根》,这部剧带有悬疑色彩,讲述一个大家庭内的纷乱纠葛。其中既有老中医(葛存壮)代表的传统文化,也有“摩托男”(王志文)代表的年轻人的叛逆。由于两头不靠岸,这部剧并不成功,但赵宝刚作为导演进一步弓马娴熟。
1993年,赵宝刚拍出了第一部大热的言情剧《过把瘾》。这部剧根据王朔三篇小说《过把瘾就死》《无人喝彩》《永失我爱》改编,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第一笔杆子李晓明操刀编剧。这部剧保留了王朔语言的机智和锋芒,但去掉了话唠和狂欢的部分。这部剧触及了青年人婚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中间的起承转合妙趣横生,到结尾的时候又异常煽情,不知道赚取了多少入戏过深的观众的眼泪。之前,赵宝刚一直是领导让导什么就导什么,《过把瘾》是他第一次自己选择题材。他把自己的观察和生活都给放进去了:“我、郑晓龙、冯小刚、王朔,我们四个人的媳妇的影子,都能在片子里看见。再加上男女相处到一个时间段,会出现情感枯竭期,说的就是这个。”
这部剧捧红了王志文和江珊。在他们之前,“偶像”那是港台演员的专有名词。而《过把瘾》之后,内地有了第一批本土偶像。王志文并非典型帅哥,但他凭着“方言”的角色成为了性格派偶像的代表人物。王志文当时是中戏的老师,江珊说起来是他的学生,他们的荧屏情侣档就此确立,后来又在《让爱做主》《说出你的秘密》中多次合作。剧中的演配角的刘蓓、李诚儒和赵亮也籍此壮大了名声,逐渐成角儿。
赵宝刚和王朔合作了《渴望》《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之后,成为国内一线导演,他也就此选定了言情路线,20年间屹立不倒。
(2)与海岩共舞
《过把瘾》的成功增强了赵宝刚的信心,他随后率领王志文和许晴开拍了《东边日出西边雨》。这是争议非常大的一部作品,观众普遍认为剧中过于高蹈的爱情“不是我们的生活”,顶多是一种美好生活的想象。但赵宝刚认定:“不管说好还是说不好,起码都认为我们北京很美,北京的秋天很美,里边的人很美,那我觉得这个东西是非常有影响的,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追求这种浪漫的东西。”
1996年,立意追求浪漫的赵宝刚和笔下浪漫无比的海岩历史性地交集,这就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所有的海岩作品都是破案为皮、言情为核,这部也不例外。《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群星灿烂,受益最大的是初登荧屏的徐静蕾。她扮演的女警吕月月打动了观众,情义两难也成了海岩剧后来不变的旋律。对吕月月来说,潘小伟是情,小提琴是义,失去了潘小伟,感情难以承受,拿不回小提琴,又完不成任务。她在这个矛盾交错中徘徊,直到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无雪的冬天》平淡过渡后,赵宝刚迎来了他的颠峰之作:《永不瞑目》。这部戏仍然是警匪题材,仍然是一个“卧底”的挣扎痛苦。不同的是,女警察换成了男大学生。故事传奇,感情真挚,歌曲煽情,演员形象出众,这部剧成了1999年最火的电视剧。这部剧中,“女一号有理无情,女二号有情无理”,欧庆春虽被肖童狂追,却在大众中不讨好。欧阳兰兰在戏中狂追肖童,戏外却有好人缘。这部剧捧红了陆毅和袁莉,他们是内地第一批俊男美女式的青春偶像。
之后,不管是年代戏《像雾像雨又像风》,还是当代戏《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别了,温哥华》,赵宝刚总是保持着唯美浪漫的艺术风格。赵宝刚的造星之旅也一发不可收拾,孙红雷、陈坤、李小冉、刘烨、于娜、印小天,昨天还是默默无闻的小演员,今天就是名闻天下的大明星。
赵宝刚对大众需求有着精确的把握,在选择题材上非常敏锐,从王朔的幽默语言加情感刨析,到海岩式的警匪追逐、情义相冲,他都能用精美的视听语言加以表现,并不断制造出偶像明星,他是一个几乎没有低谷的创作者。
(3)与网络交融
所谓没有低谷是相对的,谁也不能永远站在潮头。2004年的《录像带》和2005年的《给我一支烟》一定程度上触及了社会的灰色地带,思想上的厚重并没有带来影响力的提升,这两部戏受制于"涉案剧不上黄金档"的传播半径,同时也不符合观众对赵宝刚浪漫言情的期待,算是赵宝刚多年导演生涯中的小低谷。
不过,赵宝刚很快就在2007年通过石康编剧的《奋斗》重回颠峰。这部剧在电视台播出的收视率并不高,但却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话题剧,因为“80后何去何从”的命题被巧妙地植入了剧中。当时在网上,温吞的70后已经翻篇,火辣的80后轰然登台,种种奇装异服、奇思妙想、奇形怪状都假80后之名堂皇过市,80后的光荣与梦想、欣慰与悲怆、焦灼与狂欢,成为了全社会关心和讨论的议题。这样一部剧及时出现在公共视野中,怎能不成为谈资?
随着话题的升温,《奋斗》在网上火了,进而成为年度热剧。《奋斗》主演佟大为、马伊俐、文章、李小璐、朱雨辰等人集体上位,用赵宝刚的话说,“无名的变有名,有名的变著名”。经此一役,赵宝刚发现了网络时代的创作法门:你不能自顾自地唯美浪漫、关门言情了,你得跟大众互动,让他们共鸣。“独乐乐还是与人乐乐”?当然是“与人乐乐”。
近几年里,赵宝刚一年一部话题剧:2009年《我的青春谁做主》,2010年《婚姻保卫战》,2011年《男人帮》。这些剧的宗旨一看名字就能明白:我的青春谁做主?其实没有标准答案,有的是家长做主,有的是自己做主,谁做主也未准有好结果,也不一定就是灾难。“婚姻保卫战”能否打得赢?也是各弹各的调,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谜底。今年的“男人帮”,据说是要帮助观众看懂“男人”这回事,其实这仍然是伪命题,天下男人就没有一定之规,这岂是一部电视剧能解答的问题?不过,这些剧都有机灵的台词和时尚的装束,有漂亮男女和宜人家居,都带有“梦工场”的漂浮意味,也都有自圆其说的一家之言。这两年,赵宝刚多用成熟演员,但也捧红了王珞丹和王子文两位女演员。不知在《男人帮》中,又有谁会上位?
网络视频勃兴后,中国电视观众花开两朵,传统观众固守电视机前,继续欣赏“三破一苦”的家庭亲情剧,这是一个类同于“照镜子”的过程。而新锐观众在网上看剧,赵宝刚话题剧里的高屋大宇和脑筋急转弯般的台词未必是生活常态,但他们愿意跟着剧中人来一场飞翔之旅。
实际上,赵宝刚不只是一个优秀的导演,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和夫人丁芯创立的鑫宝源影视公司,以赵宝刚的创作为核心业务,就像一家名牌专卖店,有着稳定的产量和赢利。旗下艺人也有不少名角,孙红雷和宋丹丹是为头牌。近来更得资本大鳄完美世界强力注资,再无资金上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