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演讲》凭什么
(2011-03-14 17:53:27)
标签:
奥斯卡金像奖娱乐 |
分类: 讲理的 |
奥斯卡颁奖仪式在大样彼岸热闹上演,《国王的演讲》以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四项重头大奖狂胜《社交网络》,翘首相望的中国影迷跌落了一地镜片。人们不能理解:要姿色有姿色、要思想有思想的《社交网络》怎么会输给一部端庄老派温情的励志电影?
(1)奥斯卡不是奥运会
如果把奥斯卡金像奖当作奥运会,这样的结果注定是不可理解的。奥运会的宗旨是“更快更高更强”,跑得最快的那个人一定会最先冲过终点。电影的比选当然不像百米竞赛那样一目了然,但也完全可以把各项技术和艺术指标量化后进行比较。《社交》在叙事的复杂性上高于《国王》,但流畅性丝毫不差;《社交》在人物的奇崛性、人性阴暗面的展现、题材的新鲜感等方面远超《国王》,只有在表演一项上,几个小伙子明显比不过《国王》里的老戏骨组合。《社交》的导演大卫-芬奇再次表现了天马行空的创新之才,拍出一部探讨技术潮流和人心晦明关系的标尺式的电影。《国王》则是在传统传记电影中精耕细作,其导演汤姆-霍伯显现了不着痕迹的戏剧驾驭能力。如果对两部电影进行“十项全能”式的逐项评分,《社交》的总分一定高于《国王》。可惜,奥斯卡不是奥运会。
如果把奥斯卡金像奖当作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结果就合理多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品的来源多样,包括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各国作协主席等文学名流都有提名资格,但最终的获奖则由瑞典文学院的十几名院士评出。奥斯卡金像奖也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可以选送电影参评,最终所有奖项都是由6000多名来自全球的评委共同投票决定的。瑞典文学院的院士名额有限,小范围人群的评奖结果一定带有小圈子的浓厚趣味和倾向性,所以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常常爆出冷门,名至而实不归的诺奖作家有长长的一串。奥斯卡金像奖的评委人数固然多了很多倍,而且国籍纷纭,有着更广泛的代表性,但不可忽视的是,他们是一群在电影方面卓有成就同时年龄偏大的人,在两部传统电影的优劣考量中,你不用怀疑他们的鉴赏力和判断力,但在新锐电影和传统电影的高下辨别上,他们的知识视野和口味习惯决定了他们会不自觉地倾心于“老派”的那部。
今年的《社交》和《国王》之争,就是时代之花和传统精品的对决,我敢保证大量的奥斯卡高龄评委们,首先就跟不上《社交》急风暴雨的台词节奏和回环盘绕的非线性叙事。就算他们过了这两关,他们也决不是交友网站FACEBOOK的忠实用户或者拥护者。说到底,除了少数学习型的天才,老人的核心判断力在青壮年时就已形成,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心存狐疑,很难再去全身心地了解和拥抱它们。这应该是依托于新技术的《社交》输给浅显的《国王》的主要原因。
按照中国人习惯求新求异、讲究引领潮流的评奖标准,《社交网络》本该是赢家。但不要忘了,奥斯卡金像奖的全称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它有着自己从容而优雅的舞步,从来不为外界的噪音和期许所干扰。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电影评奖和文学评奖都无法一刀一枪地见个高下,有评委的地方就有个人口味和群体趣味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国王的演讲》是83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大赢家,这已经是不可更改的事实。而且,势利的后来者只会记住王座上的人,而忘却《社交网络》惜败的因由。
(2)优雅醉人小夜曲
今天的新潮到了明天就是黄花,今日锐气逼人的《社交网络》也不会总是时代先锋。如果刨除炫技的成分,《国王》的王者之相就更足了。大卫-芬奇这样的鬼才,不会满足于平实叙事,他的奇构(《七宗罪》《搏击俱乐部》《社交网络》)总能给知音们带来巨大的满足感,也会影响其在大众当中的到达率。而《国王》最大的特点就是平民化的视角和熨贴化的叙事。
国王没有被高高在上地捧着。不要以为大人物都是天生的演说家,他们的口若悬河往往是战胜自卑和羞怯后的成果。片中乔治六世不能在公共场合自如地说话,他是严重口吃症的患者。焦躁易怒的国王遇到“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医生罗格,两人的第一次相处很不愉快。即使在讲究天赋人权、生而平等的英国,像罗格这样发自内心地平视国王的人也不多见。而国王也服膺甚至享受这种平视:在医生家的客厅里,国王对桌上摆的医生儿子做到一半的模型很有兴趣。医生满意于国王的进步,对他说,“作为奖励,你可以在上面涂点胶水”。而国王则有些惶恐地说,“你的孩子们不会介意吧?”想想我们荧屏上充斥着“主子”“奴才”的清宫戏,再看看国王和平民的自然互动,不心生感慨是不可能的。
罗格一边用技巧训练国王,一边用温暖打开他的心结。突然有一天,医生的底牌被揭穿:他只是个不成功的莎剧台词教师,而非职业医师。国王怒不可遏,医生慷慨陈词:我没有医师资格证,但我是最好的倾听者和口吃矫正医生。他用一个个病例证明:口吃症患者的问题不在于舌头,而在于没有倾听者。这其实已触及人类的现代病:忙忙碌碌,无所用心,既不倾听他人的心声,也不理会内心的清音。
当然,国王毕竟是国王,王室的尊荣与卑怯尽在片中。乔治五世抱怨:王室已经衰落,他们成了“戏子”。乔治六世抱怨:我能组织政府吗?我能发动袭击吗?我只能发表演讲鼓舞人心!乔治六世的哥哥爱美人不爱江山,退位做了温莎公爵,理由很堂皇:国王的责任重大,如果没有我爱的人支持,我无法胜任。一向平等待人的国王急了也会骂医生:你是无名小卒,你不能坐这把国王专用的椅子!
说起来,英国王室在当代是一个极端尊贵又略显尴尬的存在,他们荣华富贵,銮驾迎送,然而他们大权旁落,只是国家的名义魁首。在时政新闻里,他们一言一动仪态万千。在街谈巷议和八卦新闻里,他们又是被窥视和嘲笑的对象。近年来,奥斯卡评委对英国王室半真半假的故事十分偏爱。在《女王》里,戴安娜王妃身亡后,英国王室成了漩涡的中心。戴妃生前把王室的赐予弃如敝履,英国人却逼着伊丽莎白二世给她风光大葬。女王的复杂心境打动了奥斯卡评委,扮演女王的海伦-米伦一举封后。现在又是伊丽莎白的父亲乔治六世上演了自强不息的故事,再次让奥斯卡评委们争相投票。
片中充满机智的台词和趣致的细节,还有清泉般流动的音乐。你似乎感觉不到导演的刻意调度,一切都无比自然地流淌。其实编导还是对历史作了较大的剪裁:历史上的国王和医生初相识并没冲突,而是一拍即合。乔治五世并没早早就对纳粹和希特勒心生警惕,相反英国王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之过从甚密。还有一个关键的篡改:罗格医生是真正的职业医师,而非业余选手。经过取舍和虚构的剧情呈现出优雅甚至严谨的格调,人物形象也丰满有味:罗格医生有着不拘一格的医术、敏锐的洞察力、循循善诱的交流能力以及自尊的品格,而国王乔治六世更是复杂,公众面前胆怯而沮丧,医生面前经常失控,父亲和哥哥面前谦卑而拘谨,只有在妻女面前才真情流露,风趣亲切。如果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归属尚存争论的话,科林-费斯凭此角色获得影帝是众望所归。
《国王的演讲》虽然是王室题材,但它的真正秘诀是:小的是美好的。场面很小,视角很窄,人物很少,台词很巧,结尾那段国王的演讲固然言辞铿锵,但时过境迁之后,它也只是一部励志电影不可或缺的落脚点,并非真的激动人心。所有的美好都融化在丝丝入扣的情节和细节中,它不会是这个时代的电影强音,而是一支什么时候奏响都很醉人的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