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凤店》与山寨喜剧割袍断义

(2010-08-11 00:39:50)
标签:

任贤齐

大s

罗家英

杂谈

分类: 夸人的

正德皇帝下江南,在李凤姐的客栈里投宿。此凤姐非今日网络达人凤姐,而是沉鱼落雁,风情万种。正德皇帝目眩神迷,呼酒喝菜调戏凤姐,上演了一出游龙戏凤的好戏。这笔传说中的风流帐,后来成了文艺作品的取材宝库,京剧有保留剧目《游龙戏凤》,电影有刘镇伟的《天下无双》,等等不一。现在,香港九十年代的电影大佬向华胜出品、香港无线电视资深导演钟澍佳执导的《龙凤店》,又一次把镜头对准了这个香艳的故事。

《龙凤店》与山寨喜剧割袍断义

看《龙凤店》我有三个没想到。首先,因为有《大内密探零零狗》和《唐伯虎点秋香2》在前,我很怕《龙凤店》也是一部类似的大洒狗血的山寨喜剧,但它委实不是。山寨喜剧这两年已经到了败人胃口的地步,粗糙敷衍的制作,抄袭前戏的笑料,虽然总是借着一些噱头骗得一些票房,但口碑从来都一落千丈。《龙凤店》的前二十分钟似乎坐实了我的担心,升平国公主惨绝人寰的相貌和梁小龙亮相时的挖鼻孔动作,分明是低端屎尿喜剧的套路。


可是且慢,剧情往下进展,事情发生了变化。这部电影采行的不是山寨喜剧的廉价路线,而是皈依着传统香港喜剧的认真精神。香港喜剧肯定不是钱钟书式的文人幽默,但也一直有境界和智慧含量上的区别。出道不久的周星驰和王晶曾经有过一段双剑合壁的日子,《神龙教》和《赌侠》为代表作,后来就趣味有别、各奔前程了。周星驰向着笑中带泪的喜剧之王去了,王晶沿着粗俗到底、重复不休的罐头笑料去了。表面看来,两者都是小市民的趣味,都有粗鄙桥段,实际上已在艺术境界上拉开档次。如果站在一段距离之外观照香港喜剧史,周、王都是绕不过去的人物,但能代表港片最高水平的只能是斯蒂芬-周,而不是王胖子。


我发现,《龙凤店》的创作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机的,而不是敷衍塞责、草率了事的。同样是戏仿经典桥段,山寨片只是简单地把情节拿过来,拨动观众记忆中的开关,让人生理性地再笑一次。而《龙凤店》则是在戏仿的同时再翻一个跟头,让老桥段生出些许新意,并不着痕迹地融入剧情中去。很多港片中都有“香肠嘴”的笑料,《龙凤店》不只用了这个惊爆的造型,而且让它载歌载舞地解了一个套。这样一来,香肠嘴就有了戏剧的功用。


让人笑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但只有玩出新花样,观众发出的才是畅快淋漓的笑。赵本山所有小品里最高明的是《卖拐》,因为它不仅有令人喷饭的台词,更是通过戏剧结构和人物关系的错位来达成喜剧效果。《龙凤店》结尾的大决战,皇帝表面上败局已定,实际上是雄兵暗藏。心怀不轨的宁王魔高一尺,皇帝就胸有成竹地道高一丈,如同两个人对坐,你出一张大牌,我出一张更大的牌。急风险浪,三起三跌,这就比一个观众尽在掌握、打着呵欠等待的结局要好玩。


第二个没想到是罗家英的风云再起。在《龙凤店》之前,罗家英最经典的角色是《大话西游》里的“唐僧”。十六年过去了,现在它又有了一个乐死人的形象--“铁笔史官”。香港喜剧源远流长,几乎已穷尽了所有可能的搞笑方式和人物,就像百米大战的记录一样,每提高0、01秒都非易事。这次的罗“史官”,形象既绝,表现更绝。他完美地印证了有话语权的人“上下两片嘴,咋说咋有理”的本色,他有时铁肩担道义,八匹马也拉不回来,有时见风就使舵,不用拉就自动转向。他满嘴大道理,手电筒照别人不照自己。他时时聒噪,对眼前发生的每件事情都进行决不客观的评判。照例是顾头不顾腚,罗家英是演绎此类神品的第一人选。


第三个没想到是大S借助配音抹去了口音,小齐可是一口标志性的软语,两个台湾演员出现在内地银幕上,都有足够的亲和力。大S刚刚当选为烂片女王,不知作何感想?一方面自然是遇片不淑,另一方面也足见其能放下身段。至少在这部戏里,她的角色并不烂。这是一部群戏为主的电影,留给男女主角卿卿我我的戏分并不多,所以正德帝和李凤姐不是面对面的眉来眼去,而是人群中彼此心会的地下爱情。这也是个新调调吧。


当然,《龙凤店》也不是那种开新风或留神迹的电影,它只是按照香港电影的传统进行了认真的求索,然后站在了水平线之上。它比《零零狗》高明,比《零零发》逊色。这个夏天里,想哭的人可以看《唐山大地震》,想笑的人可以看《龙凤店》,想分泌肾上腺的可以看看《全城戒备》。虽然谈不上美不胜收,电影的门类是齐全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