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星文
李星文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711,946
  • 关注人气:1,9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拿什么跟《阿凡达》竞争

(2010-01-25 20:36:39)
标签:

周润发

周迅

陈建斌

娱乐

分类: 讲理的

听说《孔子》的制作费高达1、5亿元,我深表怀疑。

《孔子》制作的确精细,场景设置和器物摆设充满了先秦时期的朴拙、厚重感,音响效果也细腻传神,音画无间。尤其是南子(周迅》会见孔子(周润发)时穿的珠环翠绕的服装,有型有款有气质,把个小巧玲珑型的周迅衬托得贵气迷人。可是这需要的只是美术和服装设计师的灵感,以及置景和裁缝的手艺,并不是那种不烧钱就得不到的效果。事实上,有叶锦添这个才华澎湃的低调台湾人在,你就不愁看不到几处亮眼的妙笔。

《孔子》拿什么跟《阿凡达》竞争
谁都知道,拍电影最费钱的一个是前期拍摄中的千军万马,人吃马喂每分每秒都在开支,人一上万无边无沿,还特难控制;另一个是后期制作中的特效镜头,银幕上一分钟,电脑几亿次演算,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前提条件是源源不断的人民币作为后盾。《孔子》在这上头使的都是巧劲儿,你不能说它没有大场面,夹谷会盟时齐国向鲁国炫耀军事实力时,曾出现过战车云集、兵甲如山的浩瀚,孔子平叛时也有过烈焰滚滚、火烧连营的镜头,可惜这些场面都只有宏阔的远景,人像蚂蚁似的奔跑,全无细处的交集和扭结,这在特效技术已臻化境的今天,只能算是惠而不费的小儿科,就连最不开眼的影迷也能看穿其“偷工减料”的本质。


这部电影最大的投入,可能就是发哥的片酬了,发哥贵为华语电影圈中罕见的偶像派和实力派结合体,同时又闯荡好莱坞有成,主要是按照国际标准收费,《孔子》不是《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那种文艺小片,胡玫也没有许鞍华当年对发哥的知遇之恩,片酬肯定打不了多少折扣。可是从成品来看,1、5亿元还是像一个顾盼自雄的噱头。

 

(1)《孔子》的国际路线怎么走
但我一点也不怀疑《孔子》在国际上攻城略地的企图心。在全球电影市场上兴风作浪,有两条可达成功的路线:一是占有全球通行的绝对稀缺资源,比如《阿凡达》和《2012》,一个是关于外星球的万物心生的童真构想,一个是世界可能遭遇的末日浩劫的震撼演示,全都具有连通全人类心思的议题基础,然后再以好莱坞独步当今影坛的CG特效技术加以还原,自然攻无不取,战无不胜了。二是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老话上做文章,以富于视觉效果的民族特色文化向世界获取一种“异族奇观效应”。也就是说,前者是商业大片路线,后者是文艺小片路线,弄好了都有很好的传播效果和经济效益。


我相信,《孔子》除了在国内这个增长中的市场上映之外,早已把眼光盯上了更为广阔的境外市场。何以为据?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最通俗也最显赫的文化符号有二:一个是李小龙、成龙们打出的“中国功夫”,另一个正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领衔的“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开办于海外的以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的教育机构,它一方面得到了中国官方的支持,另一方面得到了向往中国文化的老外的青睐,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接近300家孔子学院全球开花(美国及欧洲最多)。孔子的学说是由意大利传教士带到西方的,经400多年的浸润和传布,加上孔子学院近年的策应,已经在世界上培养了大量知音或者粉丝,这就给《孔子》这部中国人拍的第一部孔子传记片提供了出口创汇的文化基础。


这也就可以理解《孔子》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发哥来主演了。按说早年的周润发主要是黑帮英雄形象,近年来更给人以老顽童的荒诞不经感,气质跟人们印象里克己服礼的孔圣人不相配,可他是成龙、李连杰、周润发这三位华人国际巨星中唯一的文戏宗师,要走国际路线不找他还能找谁呢?


《孔子》的题材和品质具备了征战海外市场的潜力,它所代表的特色文化固不足以抗衡《阿凡达》的“强势拆迁”,但可以形成一种别致的补充和丰富。此外,“软实力”在中国得到了越来越高规格的强调,《孔子》很可能作为官方向世界输出华人文化的拳头产品,比如说:在重要的外交场合放映这部和谐之至的影片,在孔子学院中做深入浅出的第一堂课。对于出品方和主创人员来说,除了市场方面的收获,《孔子》还可能带来荣誉和资历的后续效益。

 

(2)有《论语》有“胡玫”,就是没有感动
现在回到影片本身。从全片来看,《孔子》相当程度上是《论语》的影像注释版。“仁者爱人”等经典语录常常被片中的孔子直接言宣,而“厄于陈蔡”的惨痛经历和“子见南子”的香艳段子更是被着力铺陈。孔子教导弟子们“君子正其衣冠”,子路就在生死关头放弃抵抗而整理头盔,被敌人乱枪扎死。孔子表扬颜回“贤哉回也”,颜回就在冰河中为了打捞典籍而牺牲性命。处处可见孔子的仁政思想,处处可见孔子和弟子们有据可查的小故事和问答词,《孔子》在忠于历史和经书上矩行规步,严谨无隙,至于鲍鹏山所谓“‘颜回’、‘子路’都是字,用于同辈人之间的称呼,孔子不会以此叫弟子”,根本就是钻进牛角尖不能自拔。


《孔子》也是胡玫导演个人情怀的释放。从胡玫过往作品《雍正王朝》和《汉武大帝》来看,她素有英雄和圣人崇拜情结,对雍正这个苛刻酷厉的皇帝、刘彻这个穷兵黩武的君王,她都着力表现其正面和英武的一面,淡化其阴暗和倒退的部分,通过史料的取舍、细节的虚构以及刻意的煽情,把两个帝王拍成了能人、英雄和伟人的交汇体。而孔子可是“货真价实”的圣人,胡玫赞美起来当然更加不用客气。虽然孔子的后半生主要以“丧家犬”出现,但他毕竟也有过执政鲁国的短暂“辉煌”。影片的前半段正是着墨于此,胡玫用她擅长的手法对孔子进行了传奇化描述:他是菩萨心肠的辩论家,在朝堂上利用政敌的说辞把对方引进了逻辑的死胡同,从而废除活人殉葬的陋习。他是谋略高超的外交家,在夹谷会盟中以疑兵之计吓得齐景公签了还城之约。他是武林高手,与季孙斯(陈建斌)比箭术几乎把把中靶心,又是万人敌,公山狃率军作乱,被他的火攻击溃。他光明磊落有原则,不相信“凡是敌人反对的,都是我们赞同的”纵横术,不与三桓结盟,也不与三桓的敌人结盟。他有定力,面对南子的示好,坚称“我没见过好德如同好色的人”。经过胡玫的360度全息美化,孔子当真已是神人和圣人,这样的人不容于世,自然是世界有病、大道难行了。


可惜的是,《论语》里的长短句因为没有附着在有张力的故事上,显得浮光掠影,一过而逝。完美的人格书写因为缺少心理铺叙和细节支撑,显得高蹈云中,不接地气。周润发曾经半开玩笑地责难记者:“看了没哭,你还是个人吗?”岂不知,要感动观众先得自己触摸到孔子的伟大和悲悯,先得信仰和皈依了孔子的主张,像发哥这样“仅仅了解角色而对孔子搞不懂”是不行的。在《士兵突击》中,你能感觉到康洪雷自己是相信许三多精神的。在《雍正王朝》中,你能感觉到胡玫为雍正翻案的饱满激情。然而在《孔子》中,观众只能看到对常识小心翼翼的守护和对创见力不从心的追求。胡玫说过:反复看了十几遍样片,发哥始终停留在“孔子”之中,没有发现一丝一毫出戏的地方。可是编导就没有给“孔子”提供到位的文化解读和生命境界,发哥的演技再高也不可能平地拔楼。


眼下的中国电影中多的是两类作品,一种处处马脚、恶俗到底,另一种浑圆如球、雁过无痕。很不幸,《孔子》也掉进了这样的窠臼。这是一部挑不出太多毛病但也几乎没有亮点的电影,是一部普及孔子学说和生平的入门教材,但却不是灌注了伟大人格和入世精神的优秀传记片,这是一部给中国人看不解渴、给外国人看不震撼的中庸之作。孔子的学说是中庸的,电影这门艺术却不能中庸,这是《孔子》最大的遗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