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熙载夜宴图》:清丽高贵的远古天籁

(2009-10-10 11:26:58)
标签:

汉唐乐府

娱乐

分类: 夸人的

九月末的一天,沿着狭长的平安大道穿越了大半个北京城,来到西二环边上的梅兰芳大剧院,观看台湾汉唐乐府的梨园歌舞剧《韩熙载夜宴图》。一路上,在拥堵不堪的等候中满腹狐疑,赶这么远的路看这么场演出究竟值不值?结果是喜出望外,我压根儿没想到在嬉闹嘈杂的都市里,还能欣赏到清雅恬适的远古天籁。

《韩熙载夜宴图》:清丽高贵的远古天籁
《韩熙载夜宴图》是如雷灌耳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上的韩熙载,也算是南唐时候的名臣。这位名臣早年间夸夸其谈,锋芒毕露,终其一生也没有什么过人的功业,他能够名垂后世,完全是因为无意间成了这组画的男一号。话说当年的南唐后主李煜当朝,这位文学史上的哀伤派词人,也曾想找几个得力臣工振作乾纲,韩熙载是候选人之一。由于韩熙载素有狂放奢靡之名,李后主便派了画工去其府邸刺探其事。于是,韩熙载家里的夜夜笙歌被画成了名为听乐、观舞、休憩、清吹、散宴的连环长卷。这组画没有帮助韩熙载升官,却成了艺术史上的不朽之作。


可是远古的、静态的《韩熙载夜宴图》和今天的、动态的歌舞表演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得说到表演这台节目的汉唐乐府。汉唐乐府于1983年5月在台北创立,其创办人陈美娥女士1973年在台南启蒙学习南管古乐,后来又前往南管古乐保存最好的菲律宾学习了七年。1980年以后,陈女士到大陆拜访南管名家前辈,遍览名家所藏谱曲专辑。经多年研习参悟实践,终有大成,整理排演了《艳歌行》《俪人行》《梨园幽梦》等诸多梨园歌舞。《韩熙载夜宴图》把听觉的南管古乐和视觉的传世名画结合起来,虽然不可能完整再现千年之前的原始盛景,但已得其神韵和精髓。


面容清秀、美髯飘飘的韩熙载踩着乐点,慢悠悠地伸臂抬腿,脑袋小幅地倾斜扭动。宾客们徐徐而来,循循儒雅地与主人见礼。宠伎王屋山抬肩、扭腰,表演了只在白居易的诗歌里传说过的“六幺”。一曲琵琶破空而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酒酣耳热之际,心存郁闷的韩熙载亲自击鼓,鼓声响震天宇,直欲刺破耳膜。众宾客争相献艺,令人目不暇接。宾客情动,挑逗宠伎王屋山。屋山有义,对韩熙载不离不弃。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吹拉弹唱之后是散场的无尽落寞、、、


坐在剧场地势偏低的一层坐席里,我有一种目瞪口呆和目眩神移的恍惚感。我有多长时间没有看过这种节奏从容、动作优雅的表演了?动作片用凌厉的剪辑、抽格的组接,引领着我们不断追逐快而再快的画面语言,搞笑片用三步一笑、五步一噱的包袱密度,培养了我们对平静淡定毫无容忍度的口味。我们早已习惯了高而再高的调门、嘈杂更嘈杂的摇滚,好像坐进影院、剧场、演唱会里就是专门寻找和领略大轰大嗡的,好像世上的艺术只剩了大葱大酱一种口味,全无了宁馨雅致和爽净清香的境界。


《韩熙载夜宴图》告诉我们,事实不是这样的,也不应该是这样的。总还有人能不为滔滔的时代洪流所席卷,安坐于寂寞的名山和清冷的秀场上,传承先人的精髓,创立自己的传奇。我不敢说这样的个人和团队在内地没有,即使有也一定是少之又少,被周围的人视为怪物和另类。因为,大陆现在是一片每一个角落都在大兴土木的超级大工地,每一个人的头脑中都萦绕着金钱音符谱成的主旋律,没有一点儿缝隙容纳寡欲的远古清音。而一个又一个例子证明着,一个又一个迹象显示着,早就实现了经济腾飞的台湾反倒有这样的空间和余裕,保存了清丽高贵的艺术根芽。


前一段为华语电影优质大奖做评委,观看了两岸三地2008年的绝大多数原创电影。我发现,内地正在掀起一场电影票房化的大转型,95%以上的电影都散发着迎合观众、攫取票房的花枝招展的气质。我无意抨击这个潮流,于电影产业化和观众的享受来说,这总体上是件好事,我只是要陈述一个事实:在内地,伪文艺片或许有之,真正的艺术电影几已绝种。而香港略微让我有些意外,这里从来就是商业片的大本营,但金像奖时不时就要奖掖一下《天水围的日与夜》这类清新的文艺小品。而叶念琛的《我的最爱》让文艺和商业这看似冰炭不同炉的两种元素水乳交融了。最让我刮目相看的是台湾,就在我们的电影评论家幸灾乐祸地弹着“台湾电影已死”的老调时,人家正当之无愧地做着华语文艺片的总舵。《海角七号》是尽人皆知的了,《窘男孩》《九降风》也算小有名气,还有大多数人闻所未闻的《情非得以之生存之道》《飘浪青春》《停车》等等。只要不戴有色眼镜,只要存有三分耐心,看进去就会发现,这都是很有穿透力和感染力的好电影。像汉唐乐府执著于南管古乐的传布一样,台湾电影人坚守着华语文艺片最后的孤岛。


几年前,房祖名和李心洁主演的电影《战鼓》里,有一支优游于台北木栅老泉山上的“优人神鼓”。这也不是电影编导乱盖,在台湾确实有这样一个将艺术融入生活、也让生活进入艺术的表演团体。和汉唐乐府一样,他们能够与世无争地研习技艺,也能墙里开花墙外香,在高鼻深目的西方世界大受青睐。可是在华人自己的地盘上,这样的艺术总归是小众的、寂寥的、鲜为人知的,这无论如何都是一种遗憾。我现在很想弄明白:为什么独有台湾能保留一片高雅艺术的自留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