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合时令的《我是你爸爸》

(2006-05-14 08:50:10)
分类: 逗闷子

三家鸡毛影碟店并排矗立广院北门西侧,第一家店正是以港片见长。《最佳拍档》一下就看见两集;还有刘镇伟的《金装大酒店》、高志森的《大富之家》、麦当杰的《中俄列车大劫案》、吴宇森的《喋血街头》、成龙的几部老片;最让我惊喜的是王朔的《我是你爸爸》,改头换面成《冤家父子》,堂而皇之地躺在那儿。这是王朔唯一的导演作品,也是冯小刚生平唯一一次担纲主演,因为主题灰色,没公映就被封杀了。富有戏剧性的是,2000年的瑞士洛加诺电影节将本片评为最佳影片,对主创们也算聊胜于无。其他两家店没什么特色,只淘到了几张外国老片。

 

回来看《冤家父子》,感觉不好。把一部长篇小说不损信息地压缩进90分钟的电影里,是上帝也无法做到的。影片进行了狂删,基本上父子之间比较深层次的心理对峙和猫鼠游戏全不见了。马林生由书店营业员变成一个单位的工会主席,马芮变成了马车,由一个一看就是刺头的小孩儿出演。“马芮被打”原在小说的结尾,是全篇戏剧冲突的高潮。我曾亲历过校外流氓欺辱学生的事,知道这对一个未成年人来说有多可怕。影片把它放在了中间,为最终父子和解的大团圆埋下伏笔。王朔的小说,在贫嘴的包装下,有一种残酷的气质。在原小说里,代沟是不可逾越的,加上马林生的人格缺陷,父子相处永远不可能抵达和谐彼岸。小说最后也只是笼统地让俩人各自检讨了“自私”,对“父亲永远是父亲,儿子永远是儿子”达成了共识。至于具体的矛盾来临时会不会再次剑拔弩张,仍然难说。电影最后让马林生代儿子遭扁,血肉模糊地躺在病床上,收服了泪眼迷离的儿子。这个改动可以视为王朔和冯小刚为了影片顺利通过而做的技术上的处理,但“叛变”的结果仍然是“枪毙”。这就不值了。这本来是冯小刚一部电视剧,基本的框架和脉络都已搭好,后来因故没有拍成,被王朔拿去写了小说。展示中国式的父子恩仇,电视剧的篇幅更合适些,但这不意味着电影就无所作为。原小说提供了足够丰富的素材,如果能取其精华着力演绎,一样能把人灌得五迷三道。缩手缩脚害死人呢。

 

我看不出这片子有什么出格的地方。稍有“反骨”的也就“课堂捣乱”那一节。课文上写:敌人狞笑着说,胜利就在眼前,可是你看不见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二排长双眼喷着怒火,脸上浮现着一丝微笑,用轻蔑的眼神看了敌人一眼,然后说、、、马车同学的疑问是,一个人怎么才能同时做出这三种表情?这是全片最精彩的段落,对那种假想的英雄传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还有就是马林生代儿子写的检查,上纲上线得高了点,肯定也让有些人觉着刺耳。直到去年《天下无贼》上映时,冯小刚取主流话语里的八股制造笑果(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还曾惹起一个头头的不快,下令北京媒体予以封杀。

 

王朔挂着导演的名儿,估计这不会是一次愉快的旅程,要不怎么他迅速就收手了呢。仅仅是演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一个小角色,敏感的王朔就曾大发感慨:自己明明没有演戏天分,怎么就不能安心做一个观众呢?主题音乐不知为什么是《爱的奉献》,旋律一起,我首先想到的是韦唯摸着一个小保姆的长发皱着眉头高唱,而不是父子之情。冯小刚演得不错,他本人很长时间就是像马林生一样活着。他的很多逗乐方式在后来的贺岁片里被葛优发扬光大。马林生打儿子被老夏制住还一通数落,他不禁悲从中来,放声痛号,那种小人物的凄凉很是动人。马林生好心帮助想上戏想到发疯的邻居,反被精神病院的侏儒医生留住,很有些荒诞人生的感觉。马林生在激越的交响乐中,铺开之笔,气运丹田,为儿子写检查。好多好多的珍珠,零落一地。影像未做修复,乌涂涂的,台词风格是王朔的,跟上个世纪一样久远。漫漫十年时光,足以把余华由翩翩少年变焦灼中年,王朔和冯小刚又怎么掩得住不合时令的尴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