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英国安全制度,审查思科源代码

(2013-08-03 10:15:03)
标签:

棱镜门

信息安全

网络安全

it

分类: 互联网
上个月,华为终于说“shut up”。面对国外的猜疑和指责,华为从温和的解释和低调的沟通,到明确的说闭嘴,态度终于强硬起来。

这种强硬态度的底气在哪里?很简单,华为可以自证设备的安全性。华为能够提供设备源代码通过各国的安全审查,而且,提供的是100%的源代码。

这跟微软作秀式的源代码审查不一样。微软的产品也被指控为有信息安全问题,但微软只提供97%的源代码给中国政府看。

这跟思科更不一样。思科从来不敢提供源代码进行安全审查,而且,极力阻挠源代码审查。

所有的源代码都可以提供审查,谁还会什么不放心的呢?
与此对比的是,对华为曾作出严厉指责的各国,至今没有拿出什么实质性证据。一切的“质疑”,纯属猜疑。对这些猜疑,完全可以说“闭嘴!”

这些猜疑的国家主要是美国和他的几个小伙伴,诸如澳大利亚、印度。其目的是阻挠华为进入本国市场。
 
为什么欧洲人不担心国家安全?
 
欧洲是华为设备的畅销地。欧洲和非洲市场的收入占到华为2012年全球收入1/3(这个比例跟华为在中大陆的收入相当)。欧洲市场是华为发展的重中之重,2013年4月18日,彭博社报道,华为计划在未来四到五年里在欧洲增招5500人,令其在该地区的员工规模将达到1.3万人。7月份,华为公司的一位高管声称,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可能将很少有机会向美国大运营商销售网络设备,不过,该公司将会继续与英国市场的运营商合作。

有朋友问笔者:同样都是大鼻子洋人,为什么英国人不像美国人那样担心国家安全问题?

答:英国人比美国人还小心眼,还保守,怎么会不担心国家安全?

问:那为什么英国不学美国佬那样排斥华为呢?

答:很简单,他们认为华为是安全的。他们有安全认证制度,非常严格的审查源代码。其中英国做法最为典型。英国政府采用了安全认证制度,由外国设备商提供的通讯产品,若通过其认可的安全认证,都可以面向英国本土的运营商进行销售,否则不可以销售,属于违法;而英国本土运营商也都认可安全认证的结果。

英国的安全认证由CESG负责,当前认证要求如下:

(1)要求设备商建设认证中心,提供经过CESG认证/许可的场地、人员、设备和网络通信及其他基础设施,承担相关的所有成本。

(2)认证中心会对设备商交付的源码和可执行代码进行各种测试和验证,包括一致性验证、软件缺陷测试、各种安全相关的功能测试、各种渗透测试。

(3)具体的测试、认证方法是对设备商不公开的,特别是渗透测试;但对于验证和测试中发现的各种缺陷和疑问,设备商都必须予以解决和解答,结果必须得到认证中心认可。

(4)认证中心还会对设备商交付的各种软硬件结构进行审核、归档和备案,防止日后交付中未经申报地擅自修改设计和实现。

英国建立起了当前世界最严格的的国家级的安全评估中心,英国人给华为提供自证清白的机会。华为提供100%的源代码通过安全审查,这也是华为在欧洲能够继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基于同样的思路,面对澳大利亚的故意刁难,华为也主动提出呼吁澳洲建立国家安全评估中心来证明自己。2012年3月,澳大利亚政府抛出的“军方背景论”,意图阻挠华为在澳大利亚的发展。2012年10月底,华为公司发布声明,向任何政府开放对其设备进行检查的权利。“我们是非常开放的。你可以在任何你想去看的地方检查(设备)。我们与你进行合作,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测试。”华为全球网络安全官John Suffolk如是表示。

思科恰恰相反。真正不透明的却是思科,思科在美国国会背后运作国家安全事件,极尽能事的在全球范围内拉拢盟友阻击华为。思科源代码拒绝开放,不顾后门问题被频繁被曝光,还通过私有协议的不兼容性排斥竞争。不过,这些常识性的人为壁垒却很少被媒体提及。

如果依据美国安全逻辑,中国公众网上骨干网络百分之六七十使用的是思科产品,华为在美市场占有率还不到百分之一,更应该担心的国家安全问题的,恐怕是中国而不是美国吧。

对思科进行源代码审查势在必行。说起源代码审查,这件事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吗?
我想起免费杀毒和开源运动。杀毒软件,从高价收费到完全免费;开放源代码运动,让软件从封闭的代码写作到完全的开源。当年,这些可都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几乎一夜之间变成了现实。源代码审查是不是应该成为国家安全审查的必要措施,是不是可以成为一种国际通行的模式呢?没啥不可能的。
所以,从国家信息安全的角度来看,中国也完全可以借鉴英国经验,加强对思科产品的源代码审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