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信令风暴与OTT原罪
(2013-03-27 15:14:24)
标签:
微信ott运营商信令风暴 |
分类: 移动互联网 |
我所理解的信令风暴与OTT原罪
满城风雨的信令风暴和运营商控诉快要将我雷毙了。原来OTT的柿子可以捏的这么软,原来摸移动互联网的鱼需要先把水搅浑,原来垄断山大王的买路钱,可以要的理如此直气如此壮。
让我觉得,垄断真好。只要你能垄断,网费收的比全世界高,带宽比全世界窄,都没有人敢放一个屁。
而且,我在垄断中运营的这网络一旦出了问题,还需要你乖乖的来买单。
这就是最近运营商控诉微信等OTT占用通信资源的真相。
所谓OTT占用通信资源,运营商异口同声的将之归罪于信令风暴。信令风暴是怎么引起的,中国移动将之归罪于OTT。
对于提出这个观点的人,我觉得,他如果不是无知,那就是别有用心,因为这几近于造谣啊。
信令风暴真的是OTT的原罪吗?我们来看看信令风暴是怎么出现的吧。
手机在跟手机通信时,需要先给对方发一个信号,对方接到信号,双方方能通信。如果一个手机经常给其他手机发信号,就会占用较多的信号通道(信道)。如果某天,这些信号突然暴增,占满信道,导致不能正常通信,产生了堵车效果,就带来了信令风暴。对于这一点,运营商,尤其是中国移动,可以提供大量数据来佐证。再举个具体例子,2012年1月日本NTT
DOCOMO的东京事故,某火车突发车祸,车上乘客猛发网络语音通报平安,结果该地区数据流量暴涨,线路不堪重负,挂了。这些暴涨的数据,被视为信令风暴。
信令多了造成风暴,是不是意味着OTT就应该承担“罪责”?NO!
道理很简单,比如,你驾车上了高速,发现堵车,忽然有交警过来叫你为堵车付费,理由因为你逗留时间太长,占用了宝贵的通道资源。你啥心情呢?
再比如,高速路没堵车,但是车流量暴涨,非常大,大家开车非常紧张,行驶中不得不狂闪车灯(呃,这就是所谓的信令),以告诉别人,我在这里,请小心驾驶。忽然有专家出面说,这些汽车灯闪太多,导致环境光污染,得交钱。。还有专家振振有词,路不够,得单独修一条新路,修路费由车主买单。
当然,运营商不会这么直接----胆敢跟用户收费,当自己是发改委啊------他们有更巧妙的做法,要求汽车生产商买单。嘿嘿,哈哈,呜呜。微信就是一家这样的汽车生产商,自然不干。如果真被强迫干了,那么这个费用早晚会转嫁到用户头上。这就是前几天谣传微信要收费的原因。
好吧,看完上述类比,我们回到上述事故本身。NTT网络中断的关键原因,不在于信令风暴,而在于DoCoMo对网络的管理和维护没有到位。所谓信令问题,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就已经存在,运营商设计了足够的通信网络,以便不发生“堵车”现象。但是,没成想,忽然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遍地开花,车一多,原有的道路就明显不够用了。
小马哥在两会期间,曾经建议让国家承担这个“修路”费。其实这是一种很客气很委婉的说法。实际上,运营商应该在网络中断的事情上担负起责任,因为运营商既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也是道路运营者,完全有义务也有能力保证网络能够应对不断增长的流量。
运营商抱怨OTT占用通信资源,是出于一种抱残守缺的思维。要知道,信令风暴的“原罪”不在于OTT,而在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要知道,在智能手机上,除了微信,其他具有通信功能的APP,都会产生信令问题,即使你不用任何一个APP,但只要你开了GPS功能,也是“罪”无可赦。这些信令问题,令运营极为痛苦的抱怨:微信这样“永远在线”的应用,会不断向运营商网络发出“心跳”,这些“心跳”本身没有任何流量,但是会占用运营商的信令通道,如果“心跳”过快过多,就会导致运营商的网络出现问题,甚至瘫痪。
为什么OTT应用会永远在线?因为,很简单,手机操作系统就是如此设定。比方说,安卓没有退出功能。不光安卓,苹果的操作系统,也没有退出键。APP一旦启动,往往24小时实时在线。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心跳问题,是运营商跟操作系统之间的纠纷,跟OTT应用没多少关系。东京事故后,日本NTTDOCOMO曾向谷歌投诉,要求Google改进Android以减轻网络负荷。一年过去了,没见谷歌答复。谷歌需要牺牲用户体验来满足运营商抱残守缺的要求吗?恐怕很难。
24小时在线,24小时“心跳”不已,暴露了传统的电信网络架构已经不再能够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弊病。运营商自己也明晰。但是运营商表现得有点人格分裂:一面是完全无视操作系统厂商,阻击微信打压OTT(好像有点被熊欺负了拿兔子出气);一边是模仿OTT,大力推广自己旗下的翼聊、沃友等客户端。如果说,微信的免费造成了运营商短信收入下滑,微信应该付出代价,那么,运营商何必又自己推出免费短信的客户端,来给自己雪上加霜呢?
我发现一个奇怪现象。三大运营商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抉择。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手持3G,脚踏2G,眼里盯着4G,都要向移动互联网转型,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他们掌握着移动互联网的命脉,在OTT面前,有共同利益。可是,针对所谓的信令风暴,为什么单单是中国移动敢于单枪匹马冲锋陷阵呢?
原因很简单,中移动的TD网络在信令风暴冲击下,容易引起拥塞,比其他两家,TD网络更需要改造。
老话说得好,柿子要捡软的捏啊,在所有的OTT中,微信个头最大,最甜。这个柿子值得捏,360都能把它捏出眼泪,何况运营商乎。所以,从春节以来,有关微信的谣言不断,什么收费问题,信令风暴……
谣言从来都是障眼法,目的是搅混一池春水,以便趁机捞鱼。不然,你无法解释,这两天为什么中国电信自己也生出了微信--翼聊更名翼信。莫非,自己生的孩子就是龙,别人生的孩子就是老鼠?
在潮流的面前,再牛的运营商,也不得不低头。在时代的门口,再牛的垄断者,也不能不举步。没有谁乐意自取灭亡。
话说到底,相信全世界的运营商都知道如何才能真正解决流量经营的难题:运营商需要升级到下一代分组核心网,更灵活地实现信令优化,以应对智能手机信令风暴;实现包括业务网关、核心网、传输和无线侧的端到端流量优化,保障网络质量。如果不信,看看通信设备厂商提交给运营商的下一代解决方案就知道了。
肖容想说的是:电信运营商与OTT厂商之间原本不存在什么严峻竞争,本质上存在的是新通信技术与旧电信网络不兼容,新的网络经营模式与旧电信经营模式不兼容,新的创新创业思维与旧的垄断守旧思维的不兼容。将自己的眼光盯着竞争假象,只会陷于固步自封的战略陷阱中。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中国没有微信,在大陆市场上,来自日本的line用户最大,有4亿,运营商也会琢磨跟line要“心跳”钱吗?那岂不是太像周星星的烂片《西游降魔》那样硬挠你痒痒嘛。(天马来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