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谷歌万人抛弃windows的真实含义

(2010-06-02 13:36:17)
标签:

微软

谷歌

windows

美国国家安全局

互联网

it

分类: 互联网

谷歌万人抛弃windows的真实含义

天马来行空

近日风传谷歌万人粗暴封杀微软的傲人的头牌花旦--windows。一向敏感的大哥鲍尔默忽然沉默不语,但见小弟蹦到推特上大吐口水,以示反击。谷歌又在台北国际电脑展上宣称Chrome操作系统预计第四季问世。而微软中国也不再瞄着盗版猛打猛杀,却悄悄得跟中国安全部门签署协议,声称愿意公开大部分源代码。

新闻虚虚实实,有点意思。这令一些朋友关注,他们问我是啥看法。

 

对于“封杀”,在中国意味着动不动就使用删文、除名这样的暴力手段来对付异议,我一直非常反感,社会上不是常讲尊严和体面嘛,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不能动辄玩封杀,要宽容。

但是,谷歌是无法“宽容”微软。盖这两家不是价值观的差异,而是世仇;不是人民内部矛盾,而是非常尖锐的敌我矛盾。对于步步逼近的微软,谷歌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啊。

 http://a0.att.hudong.com/64/32/01300000354882124183320770386.jpg

谷歌不能“宽容”微软,首先是因为担忧自身的安全问题。新闻中流露出来的是这样的意思,由于在谷歌的中国业务在1月份被攻击和盗取内码,这个攻击主要从windows漏洞里进来的,在windows这个漏洞百出的破房子里,生活没有保障,谷歌于是下令淘汰windows这个不安全产品,并将结束Windows操作系统在谷歌全球一万名员工的计算机上的使用。金融时报5月31日报导借谷歌员工的嘴点出了这个担心。报道说,谷歌的新员工现在可以选择使用苹果公司的Mac电脑或PC上运行的Linux操作系统。 “Linux是开源的,我们对此感到很好,”一位员工说。 “微软,我们觉得不放心。”但是在今年1月初,一些新录取员工仍然被允许在他们的笔记本电脑上安装Windows,但他们的台式电脑不能选择安装Windows。

 

谷歌弃用windows,防备黑客攻击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这是表面上的理由,再深究一下,我们还会发现更令人担忧的原因。那就是来自对手的窃听。而美国人非常擅长窃听,美国人自己披露,情报机构竟然一直在对法国总统希拉克的电话进行窃听!《布什和希拉克———另一场战争》披露,希拉克喜欢用手机打电话,且很少使用经过加密的安全线路,美国情报部门一直对法国总统的电话进行窃听。由此,美国及时掌握了法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态度。

众所周知,谷歌和微软是竞争对手,从搜索引擎,到基于网络的电子邮件,到云计算,到操作系统……这两家公司是敌手,两家结下了很深的梁子,微软的鲍尔默曾因为一名高管跳槽至谷歌而破口大骂:我要活埋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谷歌CEO),我要消灭谷歌。谷歌掩盖了微软的辉煌,还挑拨雅虎阻挠微软收购,这给微软带来了巨大压力。

试想,黑客能够使用windows漏洞攻击谷歌,微软为什么不能使个神通看看谷歌员工的硬盘?我们没有证据表明微软窃听了谷歌的信息,但是,这种忧虑,却无法排除。

谷歌封杀windows,或许有一万个人不理解,但作为对手的鲍尔默应该一定能够理解,甚至心领神会。鲍尔默曾告诫过自己的孩子,不用使用谷歌搜索,同时不要使用另外一个竞争对手苹果的iPod和iPhone等产品。微软曾设置过“iPod垃圾桶”,号召员工抛弃iPod使用Zune。去年,老鲍在微软的一次内部会上再次发飙,抢下员工的iPhone手机,并摔在地上。

 

其实,舍弃windows,换用苹果也好linux也罢,不过是权宜之计,背后乃是互联网规则制定权的争夺。所谓,信息安全问题,在苹果电脑和Linux操作系统上,依然存在。只不过与windows相比,问题更小一点而已。要解决问题,还是应该靠“自主创新”,另搞一套。谷歌早就有了这个心思。谷歌着力开发的操作系统Chrome,瞄着就是微软Windows,这两者是直接竞争关系。微软是个人软件时代崛起的霸王龙,而谷歌是互联网时代的统治者。霸王龙想把自己的嘴巴伸入互联网的云里,它一直在朝着方面努力,而且也取得了bing、msn这样的一些进展;而网络统治者,没有完全无视ms的这些艰难的努力,它想把云洒满互联网,直接在云里建立新的帝国规则,推行Chrome进行反攻---意在从云直接控制到终端----倘若这一天变成了现实,霸王龙称王称霸的好日子将一去不复返。谷歌的“自主创新”战略,乃是瞄准了微软要害的进攻,争夺互联网的规则制定权,图谋大致如此。

 

谷歌的忧虑绝不是空穴来风。微软把自己的产品做成了全球标准,推行各国。放眼全世界,信息窃听,还真成了各个国家都无法躲避的大麻烦。有这样几个事实值得关注:

1998年,有人发现Windows操作系统中存在用途等详情不清的第二把密钥。1999年8月,加拿大Cryotonym公司首席科学家Andrew Fernandes宣布,他发现这第二把密钥叫做NSAkey,而NSA就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简称,也就是说,微软公司在每一份Windows操作系统中都安装了一个程序上的“后门”,专供NSA在需要时进入全世界Windows用户的电脑。

2007年的时候,有消息说,在微软操作系统Vista的安全性能开发和评估过程中,美国情报机构国家安全局(NSA)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光如此,NSA还曾参与微软Windows XP及2000等操作系统安全性能评估。
2009年,美国国家安全局一名高官在国会作证时承认参与了Windows 7开发后。

而在2009年4月,还有人发表消息说美国NSA可监视Windows Mobile手机。据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微软的Windows Mobile系统产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联网还是独立设备,都有可能被NSA监视。

 

当然,对于这种事实,微软可以辩解,他们公司的行为没有违背美国及当地国法律。而且,他们可以聘请律师游说国会或各国政府,并“强有力地”否认对自己的指控,同样还可以拍着胸膛信誓旦旦,今后也绝对不会发生。但是,对于这种事,公众还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再加之,微软迟迟不允许查看其产品的所有源代码,更加重了忧虑。正如肖容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发生了万一呢?

奥巴马害怕被敌人窃听,情报部门专门为总统设立通讯保密系统,美国总统办公室、住所及其专机“空军一号”上的所有电话都装了防窃听的语音保密装置,而对于那些离开了windows就无法生活的爬行动物,又该怎么防止来自微软的窃听呢?

 谷歌“封杀”windows,其意义不亚于北京打掉天上人家夜总会。如果能引起连锁反应,那微软后果不堪设想。但是,我们知道,打掉天上人间还没有显示出重庆打黑那样举国震动,能够在当地产生多米诺骨牌倒下式的效果。所以,这个连锁反应能否发生,还得看谷歌的这张Chrome能否压倒那张windows的骨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