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梳理一下朱熹书大字易经系辞石刻和墨迹

(2021-05-24 11:09:13)
标签:

朱熹大字

朱熹书法碑刻

朱熹书易经系辞

朱熹碑刻

分类: 古代金石书画家


 在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存有一块南宋大儒朱熹所书石碑,《清乾隆大名县志》中“金石篇”称其为“朱子太极石刻”,现在人们通常称之为“朱熹写经碑”。碑文内容是朱熹摘选《易经·系辞》中的的节句,简要地概括了宇宙间的变化原理。

朱熹书《易经·系辞》内容:“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据笔者所知,目前存世的朱熹书《易经·系辞》大字行书作品有四件:三通为碑刻,一件是纸质真迹。三通碑刻分别存于河北省大名县石刻博物馆、上海市嘉定区孔庙、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碑廊;而另一幅纸质朱熹书法真迹则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也是最能展现朱熹大字书法神韵和风貌的。现存的三通碑刻皆非南宋时的石碑,而是依据南宋时“原碑”流传下来的拓片进行摹刻而成。朱熹书《易经•系辞》“原碑”立于湖南常德府(今湖南省常德市)文庙,碑文朱熹写于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并由其弟子蔡元定刻字。到了元朝仁宗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的时候,原碑已废毁,其因不详。

 梳理一下朱熹书大字易经系辞石刻和墨迹


 大名县石刻博物馆藏朱熹书易碑,摹刻于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碑为一整块石头,右读。上海市嘉定区文庙藏朱熹书易碑,摹刻于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碑为一组5通,左读。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藏朱熹书易碑,摹刻于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碑为一组4通,右读。这三通碑刻中相比较而言,保存最好、刻石最精、较好的保留了朱熹书法精神面貌的是——大名县石刻博物馆的朱熹书易碑。而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的纸质作品——朱熹书法真迹,因未署时间,具体写于何时而法无考证。

    一、河北大名朱熹书易碑

 

   明朝时大名府属北直隶,称“直隶大名府”,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陈炜(陈炜:‹1430—1484›,字文耀,闽县大义人,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进士,曾任按察使、右布政使。)督学畿‹京城管辖的地区›内,在视察大名府教育时,便命人按照他从考功郎杨宗器(杨宗器:名鼎,字宗器,陕西成宁人。正统四年‹1439年),会试夺魁为会元,继而殿试又得中榜眼,授翰林编修。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升任侍讲兼中允;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晋升为户部右侍郎;天顺改元‹公元1457年›,再升为左侍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升尚书;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六月去世,享年77岁,赠太子太保,谥庄敏。笔者偶见其墓志铭拓片,由时人刘羽撰文、李东阳书。考功郎是官名,总掌百官功过善恶之考法及其行状,并详加簿录。某官死时,则将其功过、行状付诸史官,或谥其号、或铭于碑,会百官议其内容后,传报其家。)那里得到的南宋传下的“朱熹书易碑”拓片,重新进行摹刻成碑,并把碑刻镶嵌于大名府文庙(今大名镇五七小学)“明伦堂”大殿的西山墙上,从翻刻到现在已有550年的历史。

碑刻砂石质,高1.8米,宽2.9米,厚0.3米,重约4.2吨,丰槽角基座;碑文右读,共14行,共111字(略书迭字不计),字径约12厘米至14厘米,结尾落有“朱熹书 蔡元定刻”款,并附有跋识。后文庙改为学校,“明伦堂”被拆除,碑随置于院内。出于文保和便于人们观赏,1986年遂将此碑运至大名县石刻博物馆保存,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有蔡元定刻四个字,和嘉定孔庙一致,可能出自一个底本。嘉定的很奇怪是从右到左的,款在最右,和大名的碑相反。

 

现在该碑稍有风化,有轻度裂痕,右边中部稍破缺,从整体碑文仍能看出朱熹字体风格古朴,笔力遒劲,气势磅礴,神韵俊逸,具有较高的书法和艺术价值,但与南宋的原碑相比肯定有所有逊色。

碑文后小字跋识现已模糊不清,经笔者查阅志书得其原文如下:“按常德府学延祐己未识:先生书于宋乾道年间,今百三十年,废置墙侧,字画漫灭,命工修涤,重筑明伦堂东西壁。稽之年谱,乾道丁亥,先生访南轩张公于长沙,安知西山先生当时不亦在行与?此地是宜有此刻。惜其字画漫灭于延祐,今去延祐又百五十年矣,何不剥落至是?或有板翻此刻以传者,先生之笔意荡然无存。此本得于考功郎杨宗器所,虽磨灭欠真,其运用之妙,尚存十之七八。岁月滋久,第恐磨灭愈甚,故因督学畿内,命工凿石一大通,重镌于大名郡庠。旧本逆行,数往之数,差在相错以前,兹皆顺之,便于观阅,涂窜字以及点画失真者,悉因其旧,不敢妄为刪更。成化庚寅二月,闽南后学陈炜谨识。陈炜是闽南人,朱熹是闽北人,或是出于对朱熹的仰慕,或是感于乡谊之情,抑或是二者兼有之,于是就命人重新摹刻了朱熹书易碑,也为大名留下了一块珍贵的圣贤名碑。

二、上海嘉定朱熹书易碑

     梳理一下朱熹书大字易经系辞石刻和墨迹


 

上海嘉定朱熹书易碑现藏于上海市嘉定区孔庙大成殿东侧碑廊,此碑摹刻于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青石质,共分为5方,高1.50米,但宽窄不一,第一方和第五方宽0.50米,其余三方宽0.48米,五方总宽2.44米。此碑文起读方式比较特别——为左读式,从左上自右下竖读,较为少见,古代书文一般都是从右至左竖读。碑文共14行,每行8字,共112字(略书迭字不计),末行落有“朱熹书,蔡元定刻”款。碑多处断裂、残损,现已不能窥其全貌。清朝人钱大昕(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徵、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外冈人。乾隆甲戌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迁右赞善,再擢为侍讲学士等。“乾嘉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精通金石学,被称为“清代史家第一人”。)曾对此碑评道:“文公书‘易有太极’一段,蔡元定刻,在常州府学,笔法险劲,精彩四射。此本刻手不精,逊原刻远甚。”碑残缺字若干,与墨迹对照除蔡元定刻四个字没有,其他几乎一样。碑石字的顺序是反的,不符合古人的,可能是现代重新粘在一起,就粘反了。

 

      碑文末有明朝人邓璞(邓璞:江西吉水县人,明正徳二年‹公元1507年›丁卯乡试举人)行书跋识,跋文:“二先生书刻在常德庙学,自宋乾道间百三十余年,点画漫灭。元人口滫涤之,今又二百年矣。余署教嘉定得摹本,视又漫灭,乃买石倩工,重新勒之,立于是学之尊经阁,以延二先生之泽,且以俟涤勒于无穷也。明正德十年乙亥冬十月初吉,后学吉水邓璞谨识。

三、山西大同朱熹书易碑

 梳理一下朱熹书大字易经系辞石刻和墨迹


      山西大同朱熹书易碑现藏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华严寺)碑廊,此碑摹刻于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碑为一组四通,由当时在大同作官的屈钟岳依据早期拓片翻刻而成。碑文右读,共14行,每行8字,共112字(略书迭字不计),字径约12至14厘米。其他不详。此为明末摹刻晚于嘉定和大名府的。无跋。缺一个字。

四、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朱熹书易系辞册》

     朱熹书易系辞纸质真迹——《朱熹书易系辞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原为台湾林宗毅(林宗毅:字志超,1923年4月22日生于台北,2006年4月3日逝世于日本东京,自幼濡染书香,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是台湾雅好书画收藏的名家,所藏书画钤“定静堂”、“汲古书屋”、“来青阁”等收藏印,是援用自林家祖居厅堂、书斋名号。生前对其珍藏之书画名迹爱而能舍,破私为公,素为艺文界所敬重。)先生私人收藏,后捐赠予台北“故宫博物院”。

     该件《朱熹书易系辞册》原为清朝皇宫旧藏,是目前传世所见的朱熹唯一大字墨书,也是被学者公认的朱熹真迹。全册共十四开,107字,有朱熹名款及“定静堂”印记,每行仅书写2字,笔力凌厉豪劲,结体上重下轻,大有快剑斫阵之势,墨色黝黑,时而又出现飞白效果,笔精墨妙,显得格外精神奕奕。书册经元明两代藏家之手,于清乾隆时期入宫,《石渠宝笈·初编》有著录,为流传有序之珍品,曾赴美国、德国展出。自古以来,传世墨迹,虽是断简残编,都被奉如至宝加以珍藏,《朱熹书易系辞册》完整无缺,尤为难得。    

              转自微信公众号   作者   朱宝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