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一下朱熹书大字易经系辞石刻和墨迹

标签:
朱熹大字朱熹书法碑刻朱熹书易经系辞朱熹碑刻 |
分类: 古代金石书画家 |
朱熹书《易经·系辞》内容:“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据笔者所知,目前存世的朱熹书《易经·系辞》大字行书作品有四件:三通为碑刻,一件是纸质真迹。三通碑刻分别存于河北省大名县石刻博物馆、上海市嘉定区孔庙、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碑廊;而另一幅纸质朱熹书法真迹则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也是最能展现朱熹大字书法神韵和风貌的。现存的三通碑刻皆非南宋时的石碑,而是依据南宋时“原碑”流传下来的拓片进行摹刻而成。朱熹书《易经•系辞》“原碑”立于湖南常德府(今湖南省常德市)文庙,碑文朱熹写于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并由其弟子蔡元定刻字。到了元朝仁宗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的时候,原碑已废毁,其因不详。
碑刻砂石质,高1.8米,宽2.9米,厚0.3米,重约4.2吨,丰槽角基座;碑文右读,共14行,共111字(略书迭字不计),字径约12厘米至14厘米,结尾落有“朱熹书 蔡元定刻”款,并附有跋识。后文庙改为学校,“明伦堂”被拆除,碑随置于院内。出于文保和便于人们观赏,1986年遂将此碑运至大名县石刻博物馆保存,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有蔡元定刻四个字,和嘉定孔庙一致,可能出自一个底本。嘉定的很奇怪是从右到左的,款在最右,和大名的碑相反。
现在该碑稍有风化,有轻度裂痕,右边中部稍破缺,从整体碑文仍能看出朱熹字体风格古朴,笔力遒劲,气势磅礴,神韵俊逸,具有较高的书法和艺术价值,但与南宋的原碑相比肯定有所有逊色。
碑文后小字跋识现已模糊不清,经笔者查阅志书得其原文如下:“按常德府学延祐己未识:先生书于宋乾道年间,今百三十年,废置墙侧,字画漫灭,命工修涤,重筑明伦堂东西壁。稽之年谱,乾道丁亥,先生访南轩张公于长沙,安知西山先生当时不亦在行与?此地是宜有此刻。惜其字画漫灭于延祐,今去延祐又百五十年矣,何不剥落至是?或有板翻此刻以传者,先生之笔意荡然无存。此本得于考功郎杨宗器所,虽磨灭欠真,其运用之妙,尚存十之七八。岁月滋久,第恐磨灭愈甚,故因督学畿内,命工凿石一大通,重镌于大名郡庠。旧本逆行,数往之数,差在相错以前,兹皆顺之,便于观阅,涂窜字以及点画失真者,悉因其旧,不敢妄为刪更。成化庚寅二月,闽南后学陈炜谨识。”陈炜是闽南人,朱熹是闽北人,或是出于对朱熹的仰慕,或是感于乡谊之情,抑或是二者兼有之,于是就命人重新摹刻了朱熹书易碑,也为大名留下了一块珍贵的圣贤名碑。
二、上海嘉定朱熹书易碑
上海嘉定朱熹书易碑现藏于上海市嘉定区孔庙大成殿东侧碑廊,此碑摹刻于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青石质,共分为5方,高1.50米,但宽窄不一,第一方和第五方宽0.50米,其余三方宽0.48米,五方总宽2.44米。此碑文起读方式比较特别——为左读式,从左上自右下竖读,较为少见,古代书文一般都是从右至左竖读。碑文共14行,每行8字,共112字(略书迭字不计),末行落有“朱熹书,蔡元定刻”款。碑多处断裂、残损,现已不能窥其全貌。清朝人钱大昕(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徵、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外冈人。乾隆甲戌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迁右赞善,再擢为侍讲学士等。“乾嘉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精通金石学,被称为“清代史家第一人”。)曾对此碑评道:“文公书‘易有太极’一段,蔡元定刻,在常州府学,笔法险劲,精彩四射。此本刻手不精,逊原刻远甚。”碑残缺字若干,与墨迹对照除蔡元定刻四个字没有,其他几乎一样。碑石字的顺序是反的,不符合古人的,可能是现代重新粘在一起,就粘反了。
三、山西大同朱熹书易碑
四、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朱熹书易系辞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