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秦世恩堂
秦世恩堂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103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北深泽大忍寺门楼碑

(2021-05-04 10:48:40)

同治《深泽县志》载:“兴化寺,古名大忍寺,在县署西,创建无考,碑记称系六祖曹溪道场,昔永峰大禅师开山于兹。”可见,这座寺庙因年代久远,具体何时创建已无从考证了,开山的永峰大禅师也不知为何许人。不过,目前仅存的大忍寺门楼碑碑文记载“此寺也,始闻于晋魏、代历于周隋”,这说明,它至少在三国时期就已存在。当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正定隆兴寺的前身龙藏寺创建时,兴化寺的前身大忍寺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河北深泽大忍寺门楼碑

下面是我收藏的现代拓片,大字隶书,遒劲厚重,忍字很有特色。

河北深泽大忍寺门楼碑

  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当时的深泽县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十八年(730年),时任知县刘遂昌“好宽大之德,行和平之政”,老百姓“莫不爱戴之”。就在这一年,大忍寺修建了一个高大的门楼,“以为一寺之表”,并立了一座门楼碑。这一工程,弥补了大忍寺在布局上的缺陷,正如碑文所说:“今斯一举,可谓尽美。”至于门楼碑的形制,现已无从得知,但从碑文的一些词句,如“嵯峨山峙”、“遏视数百”等描述来看,它是很有气势的,整个寺院规模由此可见一斑。门楼碑由大忍寺沙门释具撰文,书法家裴抗书丹,字体为隶八分书,笔力遒劲,为历代书法爱好者所推崇,观摩拓印者不绝。国家图书馆现存有清代乾、嘉时期拓片一张。清嘉庆年间纂修《全唐文》,将该碑碑文收录其中。

清康熙年间,陈奕禧任深泽知县。陈奕禧是浙江海宁人,著名书法家,与姜宸英、汪士鋐、何焯并称清初四大家,后因擅长书法入侍南书房,其书法深得康熙赞赏。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的一天,他公务之余到兴化寺游览,正在流连观赏门楼碑书法之时,忽觉口干,饮用大悲阁旁泉水,顿觉香甜无比,沁人心脾。为此,他在泉上建亭,并立碑记,他也因此而自号“香泉”。香泉记碑文为楷书兼隶法,与唐碑同为书法爱好者所钟爱。从此,县内文人雅士常到此汲泉煮茗、品茶赏碑,“兴化泉香”成为一邑胜景,县志列为深泽“十景”之一。

同治《深泽县志》载:“兴化寺,古名大忍寺,在县署西,创建无考,碑记称系六祖曹溪道场,昔永峰大禅师开山于兹。”可见,这座寺庙因年代久远,具体何时创建已无从考证了,开山的永峰大禅师也不知为何许人。不过,目前仅存的大忍寺门楼碑碑文记载“此寺也,始闻于晋魏、代历于周隋”,这说明,它至少在三国时期就已存在。当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正定隆兴寺的前身龙藏寺创建时,兴化寺的前身大忍寺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及至唐代,佛教盛行,相传这里曾是“六祖曹溪道场”。

  六祖,是指佛教禅宗六祖惠能,他是佛教历史上一位有重大影响的高僧,禅宗南宗的创始人,因长期在位于广东的曹溪宝林寺演法而别号曹溪。惠能出生于广东,在湖北得五祖弘忍衣钵,后一直在岭南弘法,关于大忍寺为其道场之说一直存有争议。不管如何,在唐代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古老的大忍寺也迎来了它的一段辉煌,这是不难想象的。

  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当时的深泽县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十八年(730年),时任知县刘遂昌“好宽大之德,行和平之政”,老百姓“莫不爱戴之”。就在这一年,大忍寺修建了一个高大的门楼,“以为一寺之表”,并立了一座门楼碑。这一工程,弥补了大忍寺在布局上的缺陷,正如碑文所说:“今斯一举,可谓尽美。”至于门楼碑的形制,现已无从得知,但从碑文的一些词句,如“嵯峨山峙”、“遏视数百”等描述来看,它是很有气势的,整个寺院规模由此可见一斑。门楼碑由大忍寺沙门释具撰文,书法家裴抗书丹,字体为隶八分书,笔力遒劲,为历代书法爱好者所推崇,观摩拓印者不绝。国家图书馆现存有清代乾、嘉时期拓片一张。清嘉庆年间纂修《全唐文》,将该碑碑文收录其中。

  至清同治元年(1862年),《深泽县志》仍有对兴化寺的记载,而此后直至清末,深泽未再修志。光绪十八年(1892年),县内举人王用臣所著《斯陶说林》记载:“大忍寺倾圮已久,惟门楼碑巍然尚存”,“风蚀雨剥,石质已斑”。书中还记载,王用臣的祖父、乡贤公王鹏曾创修碑楼,使碑得以保存;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滹沱河洪水泛滥,城内水深数尺,碑楼倒塌,洪水过后,王家又重修了碑楼。从这些记载可看出,最迟到光绪年间,这座寺院已不复存在,1600多年的胜迹,雄伟的大悲阁、高大的菩萨像,都不知所踪,具体毁于何时、何因,都不得而知。

  隆兴寺至今基本保存完整,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正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而兴化寺不但寺院无存,仅剩的大忍寺门楼碑也命途多舛。“文革”中,该碑不知去向。1984年,深泽县政协文史组按政协领导意见开始寻找,经多方寻访得知,碑座埋在县城一户人家房下,碑埋在房外街道下。在向上级汇报后,1984年11月,县政协、文教局、文化馆组织力量将碑挖出,运到文庙存放。2007年,文庙大成殿两侧建成碑廊,大忍寺门楼碑立于西碑廊至今,成为人们感受这一千年古寺的唯一实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