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玉虹鉴真帖-太上黄庭内景经

(2020-08-15 09:42:06)
标签:

太上黄庭内景经拓片

杨义小楷

玉虹鉴真帖小楷

分类: 无锡秦氏家族
《杨羲受命写黄庭》  
  ————黄庭内景经帖
  “黄庭”何义?古人认为,五行土居中,色尚黄,黄为中央之色,庭乃四方之中。黄庭盖喻身体中央、中空之穴。近人陈攖宁居士解释为:“脐内空处,即‘黄庭’也。 ”
  《黄庭经》之名始见于西汉刘向的《列仙传·朱璜传》。《黄庭经》初无内外篇之分。自东晋出现《黄庭内景经》,为示区别,则称原有的《黄庭经》为《黄庭外景经》。只要将内外两篇经文加以对照即可发现,《黄庭内景经》的内容比《黄庭外景经》更加详细完备,且多发挥。北宋欧阳修认为,《内景经》是《外景经》的疏义。
  《黄庭外景经》问世在前,据称是太上老君的真言,即《神仙传》所说的《老君黄庭经》,实为道教天师道传承的教本。《黄庭内景经》问世在后,它托称是太上大道玉晨君所说,实为道教上清派传承的教本。  
  锡山秦氏藏《玉虹鑑真帖》卷二的经文前的“序”或称为“跋”的文字说:“太上黄庭内景经,扶桑太帝君命汤谷神仙王傳魏夫人”。魏夫人应是《黄庭内景经》创制的重要人物和初始传授者。魏夫人,名华存,西晋任城国樊(在济宁东北,时为樊城县,清代其地名樊垞)人。他的父亲魏舒是西晋武帝司马炎朝的重臣,官至司徒。《晋书》有传。魏华存早年志慕仙道,常用药行气。及长,嫁南阳刘幼彦为妻,生有二子。二子稍长,她便斋食别寝,与丈夫分居悟道。托称某夜忽众神仙真人降临其室,以上清真经等授之,此后便一心修炼道术。西晋末,她为避中原战乱渡江南下,卒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公元334年),活了83岁。传说为她下葬时其棺内不见尸体,却有一口宝剑,被称之为“羽化升仙”。后尊称道号“紫虚元君”,受封“南岳夫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书有《南岳魏夫人碑》,记述了她得道成仙的经过。
  魏华存的弟子杨羲,字义和,东晋吴郡人,后来到丹阳郡句容县的句曲山(也名茅山,在今江苏句容县)。句曲山附近,居住着一些著名的地方士族,例如句容县的葛氏(葛洪家族)、许氏(许迈家族)和秣陵县的陶氏(陶弘景家族)等,他们都信奉道教。其中许迈及其家族的道法,主要传自天师道女道士魏夫人。杨羲来到句曲山结交道家许迈之弟许谧、谧子许翙,并经许氏推荐而任瑯琊王司徒公府舍人。东晋兴宁二年(364),即魏夫人死后30年,杨羲自称魏夫人及诸位神仙真人降临,授以《上清真经》等,由他先行写出,再交许谧、许翙父子另行抄写。所以孔继涑在装裱的碑帖封面上手书“杨义和书”四字。
  东晋末年,一杨二许均已故去,许翙之子许黄民因避乱携经到了山阴郡剡县(今浙江嵊县),江东许多道士再行传抄,从此这些道经广为传播,并在道教中形成了一个以魏夫人为开派祖师的全新派别“上清派”。
上清派道教信徒陶弘景(456-536),丹阳郡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出身仕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四五岁时即以芦荻为笔画灰学字。九岁起就读了大量儒学经典。年十岁得到葛洪的《神仙传》,开始昼夜研读,萌生超世养生之志。陶弘景在永明年间曾师事孙游岳学道而受上清经法和符图。他辞官之后遍游江东名山,拜访隐逸道士,广搜道家经典,尔后来到句曲山,在山中建立道馆,著书立说。陶弘景与同乡萧衍早有私交。齐武帝死后宫廷内乱,北魏乘机南侵,齐国处于灾难之中。此时陶弘景曾致信赞同萧衍起兵拯救生灵。萧衍受禅代齐称帝而国号未定,他又援引十六国时名道王子年《归来歌》句“水丑木处”及“水丑木为梁字”应运当兴的图谶,使萧衍拿定主意定国号为“梁”。自此萧衍对他更是“恩礼愈笃,问讯不绝”。他苦于炼丹无药,梁武帝即派人送来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萧梁朝中大事,无不派人入山咨询陶弘景,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陶弘景在山中炼丹修道,广泛研究天文、地理、算学、医学,特别是道家学说,他编写了《真诰》、《登真秘诀》、《真灵位业图》等,从道派史到得道方法及道教神谱诸方面,终于完成了对道教理论的系统化。鉴于陶弘景的渊博知识、在朝端的名声和其在道学理论上的贡献,自然在道士中获得了很高的威望。他和弟子们在茅山经营数十年,从而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故后世也称上清派为“茅山宗”。
 《真诰》一书就记录着茅山道教的传授历史。《真诰·叙录》记述说:“伏寻上清真经出世之源,始于晋哀帝兴宁二年太岁甲子,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下降,授弟子瑯琊王司徒公府舍人杨某,使作隶字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某并弟三息上计掾某某。二许又更起写,修行得道。凡三君手书今见在世者经传大小十余篇多掾写,真授四十余卷皆杨书。”“杨某”即杨羲,“二许”是指许谧、许翙。
上清经是由《黄庭经》而衍生出的道经系列。”至今,《黄庭经》仍是道教的主要经典。也是全真道派的功课经之一。《黄庭内景经》和《上清经》的最初传承者魏夫人和一杨二许,也就被上清派尊奉为四代开派祖师。
 《黄庭经》是前代修炼养生经验的总结,又为后世的内修提供了基本理论和方法,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内外黄庭经的经文都是七言韵文,“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它追求恬淡无为的修炼方式。提出人以精为本以气为根的要旨,归结出调息和存神的修炼方法,将耳鼻口目、五脏六腑、思虑喘息都制订出修炼口诀,通过坚持不断的修炼,使人"完坚"不丧,滋补元气,老而复壮,壮而弥坚,强身健体,祛病消灾,达到延年长寿的目的。
《黄庭经》这种融合古道经和医经而产生的养生理论和它的养神炼气的内修方法,受到历代道家和文人名士的赞赏和推崇。唐代名道纯阳真人的吕洞宾有《题宿州天庆观》诗有句;“肘传丹篆千年术,口诵黄庭两卷经;鹤观古坛槐影里,悄无人迹户常扃。”宋代陆放翁《道室杂兴诗》云:“身是秋风一断蓬,何曾住处限西东;棋秤窗下时闻雹,丹灶崖间夜吐虹;采药不辞千里去,钓鱼曾破十年功;白头始悟颐生妙,尽在黄庭两卷中。”又有《书怀诗》:“早佩黄庭两卷经,不应灵府杂膻腥;凭君为买金鸦嘴,归去秋山剧茯苓。”
《黄庭经》的修炼要旨和方法也对传统气功和民间武术健身等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果然识得其中趣,展转随意见天真。”发源于豫西北温县陈家沟而普及全国、以神、意、气为三大要素的太极拳,就把它和易经等一起作为陈氏太极理论渊源的“根”。
  《黄庭经》从文字上说并非古奥难懂,但由于是修炼养生专著,涉及许多古医道经穴术语,所以不参照注释也很难读得明白。因此历代为《黄庭经》作注的人很多。最有影响的为务成子注《太上黄庭外景经》《上清黄庭内景经》,唐代白履忠有《黄庭外景玉经注》、《黄庭内景玉经注》,皆载《正统道藏》。而解释最为详备、文字又最为通俗易懂的当属现代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居士所著的《黄庭经讲义》。
 玉虹楼孔氏
刻石共584块,分为14类,有“玉虹楼帖”、“玉虹鉴真”、“玉虹续鉴真”、“谷园摹古”、“国朝名人”、“瀛海仙班”、“金人铭”、“隐墨斋”、“黄涪州”、“米海岳”、“祝京兆”、“临《中兴颂》”、“张文敏(张照)小楷”、“张文敏书诗”等,编为101卷。其中玉虹楼帖16卷、瀛海仙班帖10卷、临《中兴颂》2卷、张文敏小楷1卷、张文敏书诗1卷,均刻张照书作:瀛海仙班帖专刻张照小楷,均为应制作品,临《中兴颂》刻张照临摹颜真卿《大唐中兴颂》帖,玉虹楼帖广刻张照各种书体,是研究张照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玉虹鉴真帖、续鉴真帖各13卷,摹刻各种古代法书,计有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褚遂良、欧阳询、李白、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构、赵孟頫、吴宽、文徵明、董其昌、祝允明、沈周、王铎等200余人的书法作品;谷园摹古帖20卷,摹刻旧拓石刻碑帖,汇拓钟繇、王羲之、智永、李邕、苏、黄、米、蔡、赵等人的名碑书作;国朝名人帖12卷,专刻清人墨迹,计有顾炎武、高士奇、恽寿平、王澍、梁同书等49人的书作;隐墨斋帖8卷,全刻孔继涑书作;金人铭帖2卷,刻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书作;黄涪州帖、米海岳帖、祝京兆帖各1卷,分刻黄庭坚、米芾、祝允明书作。这个系列其中,玉虹鉴真帖是古人的书法,此为第二卷,传为杨义所书。后有董其昌、王澍跋,是小楷中的精品。此册字口清晰,墨色稳定,最少是清中期的拓本,很珍贵。目前该系列原石存山东曲阜孔庙东侧厢房,只能远观。
玉虹鉴真帖-太上黄庭内景经
玉虹鉴真帖-太上黄庭内景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