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拓收藏】黄庭坚朱熹跋苏轼大字前后赤壁赋

标签:
黄庭坚书法旧拓黄庭坚跋苏轼前后赤壁朱熹跋苏轼前后赤壁赋 |
该拓本为我收藏的晚清旧拓,全长106厘米,高43厘米,分两块青条石刻。条石73厘米长,原石现存徐州市博物馆。清道光徐州杨映权刻。原石曾藏于徐州宝光寺附近的杨氏帖园。苏轼前后赤壁赋原石十五方条石,后二方是跋,这就是其中的一块半。
苏东坡大书《前后赤壁赋》创作十八年后,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冬天,他的学生黄庭坚才于荆州沙市的舟中见到这件作品。这时,苏东坡也已去世约四个月。黄庭坚见到老师的真迹十分兴奋,冒着严寒在舟中作跋,书法极精。这是黄庭坚书法中难得的精品。跋文如下:
东坡此赋,楚骚之变也。此书,会稽、平原之变也。然徐多肉颜多骨,惟东坡其孰兼之?今世士大夫或讥其用笔不失古法,盖伊不知古法何所从来。但以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规模点画,是岂知古法之意哉!予尝谓,东坡作书,学问文章之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纵横运用,皆非人意想所及。载观此卷,肋骨血肉亳发毕备,掀搕蹶逐,神明焕发。虽颜、徐复生,亦当远避三舍。东坡倘见此跋,又笑我于无佛处称尊耶。建中靖国元年冬至又二日题于荆州沙市舟中,雪霁大寒,手僵几不能字,钟陵黄庭坚。
注:徐浩,越州会稽人。唐代书法家。颜平原即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也。
黄庭坚跋后大约又过了九十六年,即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朱熹于玉山汪季路家见到此作并作跋。小字行书,跋语云:
东坡居士黄州爱用宣城诸葛丰鸡毛笔,故其字画风稜,荡尽尘俗。合作处如古槎怪石,如灵符弄鬼,非复握管譬拟可以梦见。蔡中郎云:‘笔合轮见奇古信斯言也。卷首有德寿宫宝绍兴之玺,曾入思陵内府,不知何故流落人间。捧玩再四,不胜敬叹。庆元三年岁在丁巳十一日戊寅,新安朱熹观于玉山汪季路家,为记其左方。
“湖山杨氏石刻”历史渊源述略
石刻原收藏于徐州东南45里的湖山杨氏帖园内。碑刻的主人杨映权(公元1761—1835年),字纬中,号兰圃,又号卧兰主人,清代中期铜山人,世居徐州东南宝光寺附近的湖山(解放后划归安徽宿县埇桥区),为当地望族。生于官宦之家的杨映权,曾任山西绛州知州、宁武府知府等,为政多有佳绩,且乐善好施。1818年,57岁的杨映权丁忧返籍后不复为官。平生嗜好书画,乾隆嘉庆年间,收集有明代晋王府所藏而易世后散存民间的岳飞书《出师表》,以及唐代欧阳询、虞世南书《阴符经》、《道德经》等墨本。又有曾为南宋内府所藏苏轼《楚颂帖》,前后《赤壁赋》等帖。
据铜山县志记载,杨映权于回乡的第二年(1819),出重金聘请一代金石良匠刘永清、郭成恩、高龙川、高龙渊将这批书帖摹勒上石。至道光十一年(1831),历时十二年的勒石方才大功告成,此时杨映权已经七十一岁。其勒成之石共八十二方:计有唐欧阳询书《阴符经》石刻十六方,前有唐太宗序及唐明皇御题,原为南宋内府所藏,钤有“德寿之玺”、“雪浪斋”、‘晋府世子图书”、“商丘;宋荦书画府印”等收鉴印鉴;唐虞世南书老子《道德经》石刻九方,上有“晋府世子图书”,“商丘宋荦书画府印”二收藏印鉴;宋苏轼书《楚颂帖》石刻九方;宋苏轼书《前赤壁赋》石刻七方,《后赤壁赋》石刻六方,跋语二方;宋米芾七言律诗《重会九郡按》石刻四方;署名岳飞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石刻二十六方,在正文之前的有明太祖朱元璋的御书二方。在这些石刻的诸家跋语之后,杨映权多附刻“古彭兰圃杨映权上石”、“道光十一年五月古彭杨映权上石”等语。
刻石的完成,杨映权欣喜逾常,遂将碑刻嵌于自家花园的东西长廊之中,长达数十丈,洋洋大观。于是便将花园更名为“帖园”,并欣然撰写《帖园记》一并勒碑。杨映权在帖园建成后的第四年,即道光十五年(1835)谢世,卒年七十五岁。不久,由于杨氏家境衰败,墨本与碑刻分离,杨映权后裔因此将刻石倍加珍视,轻易不肯示人。 解放后存68方条石,现存于徐州博物馆东侧碑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