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侗和来禽馆真迹
(2019-05-25 12:10:24)
标签:
邢侗来禽馆真迹刻帖来禽馆帖 |
《来禽馆石刻拓本》原石刻古称《来禽馆真迹》,是晚明时期四大书法家之一邢侗手札佳作的刻著。邢侗过世后,其弟子、时任兵部尚书的王洽为纪念恩师,搜集其晚年手札佳作,邀请江南石刻名手吴士端耗时6年完成。原石刻共有48方,现存38方,其内容分尺牍五卷、诸明公跋语一卷、千字文一卷等近90个帖目。在晚明时期,邢侗与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被并称为“四大书家”,又与董其昌有“北邢南董”之誉,在当时的书法界地位极高。




邢侗学书过程,盖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
从七岁能作擘窠书到万历二年考取了进士,即楷书到行草书初期。在科举时代,开始不在“馆阁体”上下一点工夫,是不能想象的,从其初学沈度就是说明了。不过,邢侗天资是很高的,仅到十三岁就熟练掌握了王雅宜楷法,以至惊动了邹督学。同时接触赵孟頫行草书。不过,邢侗学三人书,是看到他们的优点,同时又看到他们的缺点。这从他的题跋中可以看出。如《题王雅宜墨迹》说:“王履吉书,元自献之出,疏拓秀媚,亭亭天拔......若无论世代,真可登子昂上估矣。”认为王宠尚有发展余地,惜未臻化境而亡。在《古今名人书法译》一文中说:“赵文敏一代清士,正行工力,极尽无加。草书唯带偏俗,若增朗朗超箸,便是羲献入林。”恐开头都被他们的优点所吸引,至深入掌握其法后,才发现他们的不足,这些跋语,或是后来补写的吧。接着应诏进京,广交天下士,眼界宽了,考取京闱举人;又四年赐同进士出身;又翌年知南宫。生活结构变了,是他在书法上往第二时期过度的预备阶段。时年二十四岁。
中期
自南宫任至万历三十年邢父辞世,时年五十二岁。这个时期正当壮年。历南宫任、擢御史、巡河东、按三吴、督两广、得《十七帖》、《澄清堂帖》、升太仆、辞官归里、营"泲园",刻《来禽馆帖》、临二王、工章草。这些事,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在他的书法活动中,这个时期时间最长,成就最大,传世作品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为了完善其书道体系,他以钟索、二王为主,复遍师虞、褚、米、秃,旁及真草隶篆,无不探索,以丰富自己。而以临大王为主。他意识到必须对章草用工夫。在他的《题出师颂》可以看出:“章法余自晓为之,但无百日功耳。明春欲移居西斋,下一勇猛志,当令柳叶画墨也。”后世评为“晚精章草”,良有以也。最得意还在临王;他临王与他家不同,他尽量忠于原作,在精化、净化王书上有贡献。在师承二王上取很大成功,得到专家的认可。明史高先评道:先生“书法诸体......而会心慊意,尤在晋王,的是右军后身,居然有龙跳虎卧之致。试取临池妙墨错杂诸名帖中,不辨谁古。”东莱刘重庆认为:“先生......书追钟王,一波不苟作,前有逸少,今或犁邱。”张忻在题邢临右军《霜寒帖》云:先生“以技尽之年,神化纵横,直与山阴分座。”
在这个时期,邢侗临池之外,最大的贡献,是刻了《来禽馆帖》,刻历代明公法书,以大王为主。邢侗知道,要想弘扬王书,必须对传世的王书,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作了大量工作。如在《淳化阁右军书评》、《淳化阁帖跋语》等文中,进行过十分细致的鉴别和评价,对王著的伪作,一一指出,这些集录和评鉴,至今仍不失为研究王书的参考资料。在这个基础上,邢侗亲自遴选镌刻了《来禽馆帖》,又是请刻帖名手苏州吴应祈父子精心刻制,因成为传世著名的丛帖之一。该帖共收八个分帖。计有《唐人双钩十七帖》、《澄清堂帖》、《黄庭经》、《兰亭序》三种(定武本、褚遂良本和赵孟頫临本)、《出师颂》、《西园雅集图记》。其中尤以《十七帖》和《澄清堂帖》最为世重,影响也最大。邢侗按吴时得吴廷藏硬黄《十七贴》墨本(清王澍《论书剩语》中说“唐摹墨迹,万历间藏邢子愿家”;王玉池推测邢侗钩摹带回)。万历二十年(1592)刻石来禽馆。有明一代最早以硬黄墨本上石的就是此刻。故邢侗说:“吾家《十七贴》,竟树寰中赤贴,”他又跋说:“唐摹七贴,虚和闲适,若挹右军指腕,而对右军眉宇也。摹石出自余悬椎,丝发惟惬。盖近临晋人书,多圜熟伤肥,而此独骨肉匀亭,时露锋颖,骅骝足下起一点轻尘,不似四蹄雷雹,黄埃扑人也”。王澍在看过百余本《十七贴》之后,认为《来禽馆》本为天下《十七贴》第一。在传世《十七贴》版本中威信很高。《澄清堂贴》邢刻是选刻。凡被米芾、黄伯思指为伪贴者,皆不选,摹刻也精。邢跋说:“销峭环桀,寓于绵密之内,诸王氏拓刻,尽在下风。”总之,邢侗精心刻了《来禽馆贴》,对纯化和精化王书,作出了贡献。
晚期
自万历三十一年到万历四十年。这一时在书法上是他摆脱前人影响、形成个人面貌、挥洒自如时期。这一时期代表作,除前面提到了其门人张忻上石的临右军《霜寒贴》外,再即万历三十七年(1609)为其恩师撰文并以行书书丹的《东阿尊师于文定公碑》,可谓杰作。任玥跋说:“字字珠玉,清逸绝不可及,先生书法,斯为至矣!”再就是年六十书蝇头小楷《西园雅集图记》。万历三十三年前后,他与友人河北高县赵梦白书札四十余纸,亦晚笔杰作,墨迹今存长春博物馆。
注:
邢侗(1551年—1612年),字子愿,号知吾,自号啖面生、方山道民,晚号来禽济源山主,世尊称来禽夫子。临邑(今山东德州)人,明代书法家。
明万历二年进士,官至陕西太仆寺少卿。善画,能诗文,工书,书法为海内外所珍视。与董其昌、米万钟、张瑞图并称“晚明四大家”。邢侗于公元1551年生,公元1612年逝世,明嘉靖三十年生于临邑县万柳村(今临邑镇邢柳行村)一个书香门第。邢侗资秉聪慧,七岁能作擘窠大书,剑拔弩张, [2] 气势生动;十三岁作雅宜( 王宠)楷书;家多藏书,十四岁能读所藏。邹督学安福至济南,见邢侗楷书道:“此儿书法有前辈风,是天下才也!”召至济南泺源书院读书,传为齐中美谈。十八岁考取拔贡,隆庆四年(1570)应诏进京,尽友天下士,学日益博,考中京闱举人。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进士,1575年,任南宫知县,万历十一年(1583)按三吴(今苏州、常州、湖州一带),1584年升湖广参议,1586年,升任陕西太仆寺少卿。同年5月辞官归乡,筑来禽馆等二十六景名“烁园”,身于其中,攻读习书26年。邢侗家资巨万,在古犁匠修建“来禽馆”,减产奉客,以致家道中落。擅诗文,书画尤为精妙,时有“北邢南董”之称,又有邢、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之誉。明·史孝先在《来禽馆集小引》中说,“侗法书工诸体,章、怀、柳、索、虞、米、褚、赵,规模肖像,咄咄逼人。
前一篇:秦瀛与海宁奇石绉云峰
后一篇:履园丛话之宋刻明刻伪法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