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拓片说起泊头张氏家族

标签:
张世炘书法拓片张世炘书竹枝词九首泊头张世炘寿光张世炘清代书法 |


泊头张氏来源
泊头张氏在我市已有600余年历史,始祖张彦礼。往上追溯,张彦礼的曾祖父张巨川在明朝洪武年间出任京城锦衣卫都指挥使,专管诏狱,诏封骠骑将军,张彦礼的父亲叫张彬,是张昺的哥哥,也就是说,张彦礼的叔叔是张昺。而当时的张昺在明代初期曾担任过工部仕郎、吏部尚书,明惠帝建文元年,担任北平(今北京)布政使,出任北平最高行政长官,《明史》有其人物传记。
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爆发了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张昺也牵扯其中,他因忠于建文帝朱允炆,始终不肯投靠朱棣,最终以身殉职。1402年6月,燕兵攻破京城,朱棣下令搜索他眼中的“奸臣”并要灭九族,其中就有张昺。
张巨川得知这一消息后,为躲避被诛九族的灾祸,立即带着全家老小从北京南逃,一路辗转来到了今天的山东滨州市无棣县,在马谷山北面的牛岚庄居住下来。张巨川的孙子张彬担心牛岚庄离燕王朱棣的军队仍然很近,于是又带着妻子胡氏和儿子张彦礼,经过利津、广饶等地来到寿光侯镇泊头子。
“风标玉立,咳唾珠玑,好学进取,壮志未酬。”县志中曾这样描述张朝谦,据记载,张朝谦字元益,号虚斋,为泊头张氏始祖张彦礼十世孙。10岁时其父亲去世,又过了几年家中遭灾,由此家境十分贫困,幸好其母亲辛勤劳作,细心抚养才能让其得以健康成长。朝谦13岁开始进学校学习,博闻强记,勤学好义,这些品质都像是天然形成的一样,20岁他便成了秀才。
在学问上,张朝谦喜好文史,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他都能熟记于心;在为人上,他慷慨大度,常典当自己的衣服赠送朋友;他以一生读书为最高追求,不惜花光所有积蓄购买书籍。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十月八日,康熙帝圣驾外巡来到济南趵突泉,张朝谦当时在济南,得知后为了目睹龙颜就和朋友跪在附近恭候。过了不久,忽然有一位皇帝身边的官员高呼,圣上开恩将会见一些地方文人,众人没有敢去,只有张朝谦与一位年老的文人上前,才得以亲眼看见康熙帝御书“激湍”二字。而正当二人要为康熙献颂之时,康熙便起了驾。情急之中,于是就有了,张朝谦三步成七律诗两首,巧献康熙皇帝的典故。
圣驾南巡万姓欢,天恩特地诏寒酸。神尧未见工文墨,虞舜不闻解篆翰。适见云烟腾腕下,更惊龙虎绕毫端。毕流此日蒙殊眷,欣同御墨万年看。(二)
山河二百拱金甄,补助亲劳圣主筹。波撼鱼龙迎玉杖,涛惊鹤鹭绕云裘。为霖正好资涓滴,槎泛奚忧道阻修。今纵未堪舟楫任,愿移上苑附清流。本报记者张文志整理
张彦礼来到寿光后,入赘邻村刘家官庄刘姓人家,生有两个儿子,长子随母姓刘,在刘家官庄生活;次子随父姓张,在泊头子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数年来,泊头子、刘家官庄“张刘一户”的说法由此而来,泊头子现在90%以上的人家都是张彦礼的后人。
泊头张氏族人勤于诗书,多年来人才辈出,6世张舜民在明朝隆庆年间任兰州府通判;7世张尚宾曾任泰州吏目,敕授承得郎(正六品),诰封奉政大夫,为人孝友仁慈,遇到县内饥荒,他曾捐谷数百石赈济灾民,知县还赠匾“尚义赈荒”以褒其善举;8世张僎是明朝万历年间进士,任山西平阳府推官,并编纂了最早的《寿光县志》,留下了《熙台秋月》《仓颉双
井》《宋台神釜》《周疃海蜃》《王高银刹》《雾现霜城》《登望海楼》等吟咏寿光风景名胜的诗词佳作,在《寿光县志》中,我们依然可以见到这些描写风景的诗词;12世张四教是清朝乾隆年间进士,曾任黔阳县令;14世张同炘在乾隆年间任大理寺司丞——600多年间,张氏家族人丁兴旺,仕途亨通,在明、清入朝为官者多达百余人。
目前,寿光泊头张氏已繁衍25世,大致分布在侯镇泊头子、小泊头、东柴庄,圣城东营、大仓、赵旺铺、前后朴里、张家仕庄,古城野虎、罗家庄,稻田何家、太平寺等九个镇街30多个村庄。另外,还有后人在济南、东营、淄博等外地生活。
600多年来泊头张氏后人共修过两次家谱,分别是12世张四教、17世张采丞所修。泊头张氏现存的家族总谱是17世张采丞在1923年编写的,距离现在已有80多年。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如今,泊头张氏后人心中也都有一个共同心愿,那就是再编写一本新家谱,把600年后的一大家子再次“聚”在一起。
据传,张世炘的哥哥张同炘在清朝是一名官员,当时任大理寺寺丞。有一次乾隆皇帝过生日,张同炘把弟弟篆刻的百寿图献给了皇上。皇上看后龙颜大悦,便赏赐给张世炘“铁笔世炘”的名号。关于张同炘的资料,在民国《寿光县志》贡举表中有文字记载。
据张氏后人介绍,张世炘在嘉庆壬戌年(1802年)曾出版过一本《青莎馆印章集》,这本集子的内容以百寿图为主。但遗憾的是,该书后来在民间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