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收藏的乾隆本御选唐宋诗醇

(2017-09-12 11:36:43)
标签:

御选唐宋诗醇

乾隆版紫阳书院本

我收藏的乾隆本御选唐宋诗醇

我收藏的乾隆本御选唐宋诗醇

御选唐宋诗醇

  四十七卷

  乾隆十五年御定。凡唐诗四家:曰李白、曰杜甫、曰白居易、曰韩愈。宋诗二家:曰苏轼、曰陆游。诗至唐而极其盛,至宋而极其变。盛极或伏其衰,变极或失其正。亦惟两代之诗最为总杂,於其中通评甲乙,要当以此六家为大宗。盖李白源出《离骚》,而才华超妙,为唐人第一;杜甫源出於《国风》、二雅,而性情真挚,亦为唐人第一。自是以外,平易而最近乎情者,无过白居易;奇创而不诡於理者,无过韩愈。录此四集,已足包括众长。至於北宋之诗,苏、黄并骛;南宋之诗,范、陆齐名。然江西宗派,实变化於韩、杜之间。既录杜、韩,可无庸复见。《石湖集》篇什无多,才力识解亦均不能出《剑南集》上,既举白以概元,自当存陆而删范。权衡至当,洵千古之定评矣。考国朝诸家选本,惟王士祯书最为学者所传。其古诗选,五言不录杜甫、白居易、韩愈、苏轼、陆游,七言不录白居易,已自为一家之言。至《唐贤三昧集》,非惟白居易、韩愈皆所不载,即李白、杜甫亦一字不登。盖明诗摹拟之弊,极於太仓、历城;纤佻之弊,极於公安、竟陵。物穷则变,故国初多以宋诗为宗。宋诗又弊,士祯乃持严羽馀论,倡神韵之说以救之。故其推为极轨者,惟王、孟、韦、柳诸家。然诗三百篇,尼山所定,其论诗一则谓归於温柔敦厚,一则谓可以兴观群怨。原非以品题泉石,摹绘烟霞,洎乎畸士逸人,各标幽赏,乃别为山水清音,实诗之一体,不足以尽诗之全也。宋人惟不解温柔敦厚之义,故意言并尽,流而为钝根。士祯又不究兴观群怨之原,故光景流连,变而为虚响。各明一义,遂各倚一偏。论甘忌辛,是丹非素,其斯之谓欤?兹逢我皇上圣学高深,精研六义,以孔门删定之旨,品评作者,定此六家,乃共识风雅之正轨。臣等循环雒诵,实深为诗教幸,不但为六家幸也。

  ——出《四库总目提要

  文化背景。在论证之前,先将该书卷九至十七(襄阳杜甫诗一至九)两本评语不同的情况,编制一表,以便观览。

  两本《唐宋诗醇》之比较研究

  卞孝萱

  提起《唐宋诗醇》,人们并不生疏,它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选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轼、陆游六家诗,共四十七卷。其内容,《辞海》云:“各家前有总评,各篇后亦常有编者评语。”《唐诗大辞典》云:“诗后均有评语,多引前朝名贤评语,亦颇多本朝人评语。”都说得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该书不是每首诗后均有评语,也不只是编者评语。实际情况是:各家前有总评,各篇后常有编者、前人、清人评语及史料等。

  人们迄今尚未发现《唐宋诗醇》有内府本(以及翻刻本)与四库全书本之不同。由于四库馆臣所撰的《唐宋诗醇》提要中避而不谈删改内府本之事,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两本相同,如非详细核对,永远不能发现其不同。特撰此文,重点说明两本之不同及其文化背景。在论证之前,先将该书卷九至十七(襄阳杜甫诗一至九)两本评语不同的情况,编制一表,以便观览。

  

  再作几点分析:

  (一)以上各首杜甫诗,内府本(以及翻刻本)原有钱谦益评语,而四库本删去,改换了其他人的评语。两本都是清高宗“御定”的,为什么一本采用钱评而另一本删掉呢?今案《清史稿》卷四八四《文苑传一·钱谦益传》云“其自为诗文,曰《牧斋集》,曰《初学集》、《有学集》。乾隆三十四年,诏毁板”。又据《清代禁毁书目四种》所载:《军机处奏准全毁书目》有《钱牧斋尺牍》(钱谦益撰)、《杜诗笺注》(钱谦益撰)、《唐诗合选》(钱谦益笺注)。

  《应毁钱谦益著作书目》有:《初学集》、《有学集》、《牧斋文钞诗钞》、《牧斋性理钞珍》、《列朝诗集》、《列朝诗集小传》、《大方语范》。

  内府本于乾隆十五年(1750)编定(注:内府本《唐宋诗醇》卷首《御选〈唐宋诗醇〉序》署“乾隆十五年庚午夏六月既望四日御笔”。四库本无此十六字。),十六年刻成(注:内府本《唐宋诗醇》卷首载“乾隆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奉旨开列校刻诸臣职名”。四库本无。),这时清高宗尚未公开表示敌视钱谦益(注:沈德潜自订《年谱》:“(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年八十九。二月,增订《国朝诗选》刻成……十二月又谕:‘《国朝诗选》不应以钱谦益冠籍……今已命南书房诸臣删改,重付镌刻,外人自不议论汝也。’体恤教诲,父师不过如此矣。”此事在乾隆三十四年下诏将钱谦益著作毁板之前,沈德潜尚不知高宗敌视钱。),故《唐宋诗醇》编者能采用钱评(注:《御选〈唐宋诗醇〉序》:“去取评品,皆出于梁诗正等数儒臣之手。”)。四库本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写定(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唐宋诗醇》提要署: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总校官陆费墀“乾隆四十六年三月恭校上”。),已在清高宗下诏将钱谦益著作毁板之后,《唐宋诗醇》中当然不能保留钱评了。

  (二)四库本不仅删去钱谦益的评语,其他人的评语中提到钱谦益,也要将这条评语删掉,改换一条。例如《唐宋诗醇》卷十一(襄阳杜甫诗三)《寄韩谏议》:

  

  据《清代禁毁书目四种·抽毁书目》所载:

  “《珂雪斋近集》四本——查《珂雪斋近集》,系明袁中道撰。卷九《与钱谦益书》三札,卷十《与钱谦益书》一札,连《目录》共八处,均应请抽毁。”

  “《赖古堂集》六本——查《赖古堂集》,系国初周亮工撰。卷八、卷十二、卷十三有涉钱谦益字样三处,应请抽毁。”

  又据《军机处奏准抽毁书目》,吴伟业《梅村诗文集》有钱谦益序一篇、书一篇,王士祯《渔洋精华录》有钱谦益序一篇、诗一首,徐@①《本事诗》有钱谦益诗和诗话,王士祯《感旧集》有钱谦益诗句并引用《有学集》……都抽毁。四库本《唐宋诗醇》当然不能保留涉及“钱谦益”的黄生评语了。

  (三)文网虽密,仍有疏漏,举例如下:

  《唐宋诗醇》卷十七(襄阳杜甫诗九)《八阵图》评语:“钱谦益曰:先主征吴败,还至鱼复孔明叹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不至倾危矣。公诗意亦如此。世传子瞻云云,坡无此言,纤儿伪托耳。”

  卷十八(襄阳杜甫诗十)《巴西闻收宫阙送班司马入京》、《去蜀》二首评语:“钱谦益曰:二篇,朝奉大夫员安宇所收。”

  四库本漏删此二条。

  卷十三(襄阳杜甫诗五)《收京》编者评语:“……此始收两京之作,钱谦益语语文致,喜为傅会,而不觉其以后释前为大谬也。”

  卷十七(襄阳杜甫诗九)《秋兴八首》编者评语:“近体以七律为难……如此八首……钱谦益笺十得八九,择其合者录之,馀人尚有雌黄,抑亦不知量耳。”

  四库本漏删此二条中涉及钱谦益的内容。

  (四)内府本有几种翻刻本,较早的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紫阳书院藏板的翻刻本。卷首有乾隆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二日江苏巡抚陈弘谋奏云:“今御选《唐宋诗醇》,板藏内府,四海士子,购求不易……伏乞圣恩准臣重刊广布,各省欲刊行者陆续刊行,俾海内学诗之人,群奉一编。”清高宗批“知道了”。(我收藏的即时该本)此刻本在高宗下诏将钱谦益著作毁板之前,当然不发生删去钱评的问题。又有光绪七年(1881)浙江书局翻刻本。扉页有“光绪七年辛巳季秋之月浙江巡抚臣谭钟麟敬谨摹刻”一行字。此刻系乾隆二十五年本的翻刻,仍保留钱评。此时距乾隆时代已远,钱谦益的问题,已不再是政治上的敏感问题,加以清王朝已摇摇欲坠,也无暇顾及古籍中的问题,未发生文字狱。

  由于乾隆二十五年紫阳书院本、光绪七年各书局等翻刻本的广泛流传,钱评也随之广泛流传,而四库本只是几部抄本,见者无几人,清高宗禁毁钱谦益著作的目的,并未达到。

  (五)《唐宋诗醇》所引钱谦益评语,取之于《初学集》、《钱注杜诗》,但有删节者,有一条分为两条者,有两条合为一条者,这是古人引书常有的现象,就不一一指出了。

    (一)以上各首杜甫诗,内府本(以及翻刻本)原有钱谦益评语,而四库本删去,改换了其他人的评语。两本都是清高宗“御定”的,为什么一本采用钱评而另一本删掉呢?今案《清史稿》卷四八四《文苑传一·钱谦益传》云“其自为诗文,曰《牧斋集》,曰《初学集》、《有学集》。乾隆三十四年,诏毁板”。又据《清代禁毁书目四种》所载:《军机处奏准全毁书目》有《钱牧斋尺牍》(钱谦益撰)、《杜诗笺注》(钱谦益撰)、《唐诗合选》(钱谦益笺注)。

  《应毁钱谦益著作书目》有:《初学集》、《有学集》、《牧斋文钞诗钞》、《牧斋性理钞珍》、《列朝诗集》、《列朝诗集小传》、《大方语范》。

  内府本于乾隆十五年(1750)编定(注:内府本《唐宋诗醇》卷首《御选〈唐宋诗醇〉序》署“乾隆十五年庚午夏六月既望四日御笔”。四库本无此十六字。),十六年刻成(注:内府本《唐宋诗醇》卷首载“乾隆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奉旨开列校刻诸臣职名”。四库本无。),这时清高宗尚未公开表示敌视钱谦益(注:沈德潜自订《年谱》:“(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年八十九。二月,增订《国朝诗选》刻成……十二月又谕:‘《国朝诗选》不应以钱谦益冠籍……今已命南书房诸臣删改,重付镌刻,外人自不议论汝也。’体恤教诲,父师不过如此矣。”此事在乾隆三十四年下诏将钱谦益著作毁板之前,沈德潜尚不知高宗敌视钱。),故《唐宋诗醇》编者能采用钱评(注:《御选〈唐宋诗醇〉序》:“去取评品,皆出于梁诗正等数儒臣之手。”)。四库本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写定(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唐宋诗醇》提要署: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总校官陆费墀“乾隆四十六年三月恭校上”。),已在清高宗下诏将钱谦益著作毁板之后,《唐宋诗醇》中当然不能保留钱评了。

  (二)四库本不仅删去钱谦益的评语,其他人的评语中提到钱谦益,也要将这条评语删掉,改换一条。例如《唐宋诗醇》卷十一(襄阳杜甫诗三)《寄韩谏议》:

  

  据《清代禁毁书目四种·抽毁书目》所载:

  “《珂雪斋近集》四本——查《珂雪斋近集》,系明袁中道撰。卷九《与钱谦益书》三札,卷十《与钱谦益书》一札,连《目录》共八处,均应请抽毁。”

  “《赖古堂集》六本——查《赖古堂集》,系国初周亮工撰。卷八、卷十二、卷十三有涉钱谦益字样三处,应请抽毁。”

  又据《军机处奏准抽毁书目》,吴伟业《梅村诗文集》有钱谦益序一篇、书一篇,王士祯《渔洋精华录》有钱谦益序一篇、诗一首,徐@①《本事诗》有钱谦益诗和诗话,王士祯《感旧集》有钱谦益诗句并引用《有学集》……都抽毁。四库本《唐宋诗醇》当然不能保留涉及“钱谦益”的黄生评语了。

  (三)文网虽密,仍有疏漏,举例如下:

  《唐宋诗醇》卷十七(襄阳杜甫诗九)《八阵图》评语:“钱谦益曰:先主征吴败,还至鱼复,孔明叹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不至倾危矣。公诗意亦如此。世传子瞻云云,坡无此言,纤儿伪托耳。”

  卷十八(襄阳杜甫诗十)《巴西闻收宫阙送班司马入京》、《去蜀》二首评语:“钱谦益曰:二篇,朝奉大夫员安宇所收。”

  四库本漏删此二条。

  卷十三(襄阳杜甫诗五)《收京》编者评语:“……此始收两京之作,钱谦益语语文致,喜为傅会,而不觉其以后释前为大谬也。”

  卷十七(襄阳杜甫诗九)《秋兴八首》编者评语:“近体以七律为难……如此八首……钱谦益笺十得八九,择其合者录之,馀人尚有雌黄,抑亦不知量耳。”

  四库本漏删此二条中涉及钱谦益的内容。

  (四)内府本有几种翻刻本,较早的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江苏翻刻本。卷首有乾隆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二日江苏巡抚陈弘谋奏云:“今御选《唐宋诗醇》,板藏内府,四海士子,购求不易……伏乞圣恩准臣重刊广布,各省欲刊行者陆续刊行,俾海内学诗之人,群奉一编。”清高宗批“知道了”。此刻本在高宗下诏将钱谦益著作毁板之前,当然不发生删去钱评的问题。又有光绪七年(1881)浙江翻刻本。扉页有“光绪七年辛巳季秋之月浙江巡抚臣谭钟麟敬谨摹刻”一行字。此刻系乾隆二十五年本的翻刻,仍保留钱评。此时距乾隆时代已远,钱谦益的问题,已不再是政治上的敏感问题,加以清王朝已摇摇欲坠,也无暇顾及古籍中的问题,未发生文字狱。

  由于乾隆二十五年、光绪七年j等翻刻本的广泛流传,钱评也随之广泛流传,而四库本只是几部抄本,见者无几人,清高宗禁毁钱谦益著作的目的,并未达到。

  (五)《唐宋诗醇》所引钱谦益评语,取之于《初学集》、《钱注杜诗》,但有删节者,有一条分为两条者,有两条合为一条者,这是古人引书常有的现象,就不一一指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