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几本古青铜器铜镜研究的书
(2014-10-09 11:25:28)
标签:
青铜器研究铜镜研究宣和博古图宁寿古鑑 |
《宁寿鉴古》为著名“西清四鉴”之一。梁诗正、王杰等奉乾隆敕撰。选贮于宁寿宫之商周至唐代的铜器701件(彝器600件,铜镜101件)编纂而成,逐器绘出图形,详细记载器物形制,并对铭文稍加解说。此本上海涵芬楼石影印宁寿宫写本,商务印书馆于民国2年(1913)出版,共16卷32册。
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几代帝王的经营,实力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乾隆好大喜功,前几代盛世做的事,他都要做,编《西清四鉴》也是如此。此举主要是仿效宋徽宗时敕撰的《宣和博古图》,因为这本书极一时之胜。但现在,我们从编纂的情况来看,《西清四鉴》与《宣和博古图》相比是有缺陷的,特别是在辨伪、断代、释文、考证方面,《西清四鉴》远未达到宋代人的水平。这是因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古文字学、古器物学最发达的时期,参与编纂图录的人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而《西清四鉴》的18位编纂官,都是当朝宰辅,学问一道在他们已是末节。另外,宋元明各朝官方提倡崇古,造成“上仿制以崇古”、“下造伪以牟利”的局面,导致赝品泛滥。到了清代,许多藏匿于民间的青铜器赝品,被进献到宫中。(文字参考:《西清四鉴》价值受争议)
《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编成之后,清廷又将续得选贮于宁寿宫之商周至唐代的铜器 701件另编为《宁寿鉴古》(亦名《宁寿古鉴》)十六卷,1913年商务印书馆据内府写本缩小影印。据书中所钤“乾隆御览之宝”、“古希天子”等印,知与《西清续鉴》甲、乙编编定的时间相隔不久,编纂者或亦为梁诗正、王杰等人。
梁诗正(1697—1763)清朝大臣。字养仲,号芗林,又号文濂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雍正八年探花,官至东阁大学士,卒谥文庄。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頫、文徵明,晚师颜真卿、李邕。 著有《矢音集》。
西清四鉴是《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宁寿鉴古》四部书的总称,为清乾隆敕撰,收录了四千多件青铜器图录,为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
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铜器的精华。分为鼎、尊、罍、彝、舟、卣、瓶、壶、爵、觯、敦、簋、簠、鬲、鍑及盘、匜、钟磬錞于、杂器、镜鉴等,凡二十类。各种器物均按时代编排。该书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铜器的精华,包括一些著名的重器。每类器物都有总说,每件器物都有摹绘图、铭文拓本及释文,并记有器物尺寸、重量与容量。有些还附记出土地点、颜色和收藏家的姓名,对器名、铭文也有详尽的说明与精审的考证。但内容有失误,铭文考证疏陋较多。
《宣和博古图》是一部金文著录,简称《博古图》,共三十卷,旧题宋徽宗敕撰、王黼撰,或以为王楚撰。
《博古图》在大观初年(1107年)开始编纂,宣和五年(1123年)之后成书。著录当时皇室在宣和殿所藏,自商至唐的古代铜器,共二十类八百三十九件。卷一至卷五,收鼎、燕一百二十六件;卷六至卷七,收尊罍(léi)四十一;卷八,收彝、舟二十七件;卷九至卷十一,收卣(yǒu)五十三件;卷十二至卷十三,收瓶、壶五十六件;卷十四,收爵三十五件;卷十五至卷十六上,收斝(jiǎ)、觚、斗、卮,觯(zhì)、角等六十四件;卷十六下至卷十七,收敦二十八器;卷十八,收簠(fǔ)、簋(guǐ)、
豆、铺、甗(yǎn)、锭十五件;卷十九,收徽鬲、鍑(fù)、盉(hé)三十二件;卷二十至卷二十一,收盦(ān)、鐎(jiāo)斗、瓿(bù)、罂、冰鉴、冰斗十四件,匜(yí)、匜盘、洗、盆、鋗杅(juān
wū)二十八件;卷二十二至卷二十五,收钟一百一十八器;卷二十六,收磬、錞
(chún)、铎、钲、铙、戚三十八件;卷二十七,收弩机、镦、钱、砚滴、承辕、舆辂饰、表座、刀笔、杖头四十件;卷二十八至卷三十,收镜鉴类器一百十三件。
上列各器又可归纳为鼎、尊、罍、彝、舟、卣、瓶、壶、爵、斝、觯、敦、簠、毁、鬲、鍑
及盘、匜、钟磬及錞于、杂器、镜鉴等二十类。每类有总说,每器都摹绘图象,勾勒铭文,并记录器的尺寸、容量、重量等,间附考证。所绘器形比较准确。图旁器名下注“依元样制”,或“减小样制”等以标明图象的比例(明代缩刻本,始删去比例)。往根据实物形制以订正《三礼图》的得失,考订精审。其所定器名,如鼎、尊、罍、爵等,一直沿用至今。对于铭文的考释和考证,疏陋之处较多。但仍有允当可取的地方。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评述说:“其书考证虽疏,而形模未失;音释虽谬,而字画俱存。读者尚可因其所绘,以识三代鼎彝之制,款识之文,以重为之核订。当时裒集之功亦不可没。”据王国维考证,书中所录的铜器,在“靖康之乱”时被金人辇载北上,而其中的十分之一、二,曾流散江南,见于张抡的《绍兴内府古器三评》中。
3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