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牙雕的研究

标签:
清代牙雕研究清代广州牙雕牙柄外销银餐具清代牙雕大师文化 |
清代帝室于1644年入主中原、统一中国后,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生产发展、人口繁衍的措施,收到实效,于是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少有的“康、雍、乾盛世”。太平盛世,百废俱兴,各行各业相继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中国的牙雕业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终于形成了中国牙雕史上的鼎盛态势。
清代的牙雕简史
纵观清代牙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前期自顺治元年始及到乾隆六十年,主要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期自嘉庆元年至道光三十年;后期自咸丰朝伊始至清朝覆灭。清代牙雕业的繁荣昌盛,主要表现在它的早期和中期阶段,从谭峥季瓦下坡路了,这与整个国势有关,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这时,象牙、犀角来源也少;犀角更属稀有,仅少量作为药材进口。因而虬角成为犀角的代用物。虬角的体积小于象牙,所制多为小品器物,与真正的象牙器无法比肩。总的来看,清中期以前,牙雕艺术创作和生产技术规模,辉煌繁荣。中期以后,生产技术虽仍取得一定的成就,但艺术创作走向繁琐堆饰,格调不高。
清代牙雕的艺术流派
清代康熙朝,中国的牙雕主要表现为南、北两大艺术流派。南派艺术以广州为代表,它的牙雕作品雕镂玲珑剔透,其次南牙雕也颇有成就:北派艺术以北京为代表,作品风格古朴典雅。18世纪初叶,雍正皇帝从广州、苏州等地召征一批艺匠进宫。这批艺匠聚集于宫廷造办处的作坊内,精心设计,运用高超的雕刻技术细心制作,以满足帝王对艺术的欣赏,并融南北牙刻艺术派为一体,取长补短。清代的象牙雕刻有江南和广东两大流派。江南嘉定派的刻竹名家如封锡禄、封锡璋、封始岐、封始镐、施天璋等都在造办处“牙作”当差。还有顾继臣、叶鼎新、陆曙明、李裔广、张丙文也是江南的象牙雕刻名匠。嘉定派竹刻艺人所雕牙器,如故宫博物院所藏象牙雕山水笔筒、与他们所制竹木逸品同样奇峭清新,气韵生动。广东派的牙雕匠师有陈祖章、屠魁胜、陈观泉、司徒胜、董兆、李爵禄、杨有庆、杨秀等人。上海牙雕是在苏州牙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物中有情、景中套景”为其典型的艺术特点。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穷途末路,苏州、扬州一带经济凋敝,而作为海上贸易重要港口的上海,半殖民地的酱主义经济畸形发展,这样就导致苏州、扬州一带的竹木牙雕匠师,纷纷背井离乡,涌入上海等沿海城市中,从而促进了那里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清末,上海牙雕的代表人物于硕,就是当年扬州迁居来的。
我有个象牙麻花辩柄的银餐叉,19世纪的,典型的清代工艺,与当时半麻花辫工艺的象牙筷子一样很精美。现在国外还是保留一些清代外销的精美牙雕,有些很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