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龙泉窑的特征与鉴定

标签:
龙泉窑的鉴定北宋龙泉南宋龙泉溪口窑金村窑 |
分类: 瓷器收藏 |
青瓷之美,当推龙泉窑。龙泉青瓷在不同的时代出现的烧造工艺、胎釉变化、造型特征,反映了龙泉青瓷从北宋的发展期,到南宋至元代的鼎盛期,以及明清的衰落期三个明显的历史发展轨迹。这里首先谈一谈宋代龙泉青瓷鉴定与辨伪的手段。
这一时期的器物,胎料采用当地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因此坯体显得较为厚重,给人以沉稳的感觉。胎色一般呈灰或淡灰色,釉较薄,釉色青中带黄。这是由于当时使用的是石灰釉,所以高温粘度较低,易流釉,釉面光泽感强。由于当时窑工们对还原气氛的控制技术还掌握不好,使釉面普遍出现泛黄现象。刻划花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装饰,题材十分丰富,常见的有荷花、缠枝牡丹、焦叶纹、莲瓣纹、水波纹、云纹、波涛纹等。在技法上,根据题材的需要有直线、单线、双线、斜线、蓖纹等。此外,为了使器型更加丰富多彩,在有的器物上盘筑、粘贴、镂雕等技法,如多管瓶、五叶瓶、盘口壶等都采用上述技法。多管瓶是从越窑多角瓶演变而来, "角"与"谷"在南方语言中谐音,"管"与"谷"又近谐音,因此,"五管"与"五谷"的解释也就顺理成章了。五管或多管瓶是盛放粮食的一种冥器,而多叶瓶或盘口瓶则是装酒的,一般在北宋的墓葬中是成对的出现。
南宋中晚期,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瓯窑、越窑、婺州窑因资源枯竭等原因相继衰落。而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龙泉有着丰富的瓷土和燃料,为发展瓷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南宋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鼓励对外贸易,使龙泉青瓷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据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的龙泉及毗邻地区,窑厂遍布,除龙泉大窑、金村、溪口、安福等外,庆元县的上垟,云和县的梓坊、水碓坑,遂昌县的湖山,缙云县的大溪滩、碗窑山,以及泰顺、文成、永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
南宋初年,北方大批窑工 "随驾南来",纷纷涌入浙江。这批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落户龙泉,重操旧业,他们把北方的制瓷技术融合到龙泉青瓷的制作上;加上南宋官窑对龙泉窑的影响,使龙泉窑产品技艺大进,质量不断提高。
首先是坯料的改革。原先使用的坯料仅以瓷石一种拉坯成型,由于瓷石中氧化硅含量相当高( 7%以上),所产瓷器胎骨厚重,严重影响其美观程度。于是,匠师们采用瓷石和紫金土配成胎料,由于紫金土中含有较高的氧化铝和氧化铁,铝的含量增加,抗弯度大大加强,制成薄胎瓷器,就能在高温下不易变形,解决了笨重呆板的问题,使龙泉窑产品壁薄如纸,轻盈秀美。以崭新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如果说,龙泉窑在胎坯的改革中,解决了粗、重、笨的缺点,在质量上完成了一次飞跃的话,那么在釉色的变革中,使它成为人见人爱的艺术品,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为打开国际市场,并为皇室提供贡品打开了方便之门。
龙泉窑原先使用的是一种含钙量较高的石灰釉,它的特点是高温下粘度较小,易流动,因此这类釉一般显得比较薄而透明,光泽感强。而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大,不易流动,这样可使釉层施得更厚,使器物外观更为饱满。为了获得最佳效果,匠师们还采取多次素烧、多次施釉的复杂工艺,使釉层变得更加丰厚,色泽更加沉稳。同时,匠师们还熟练地掌握了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创造出青玉般的粉青釉和翡翠般的梅子青釉。
考古发掘证明,龙泉窑在烧制工艺上完成了胎坯、釉色、多次素烧、多次施釉以及熟练掌握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等复杂工艺后,其产品结构也作了重大调整,一些以前不见的陈设、祭祀用器大批出炉,如鬲式炉、贯耳瓶、凤耳瓶、鱼耳瓶、八卦炉;文具用品中的笔筒、笔洗、笔架、水盂等,式样新颖,品类繁多,作为冥器的多管瓶、盘口瓶等此时已不见,为堆塑龙瓶、虎瓶所代替。
此时的龙泉窑因釉色优美造型别致,多数光素无纹。有刻划花的器物其装饰手法亦与北宋时期有明显不同。此时盛行单面刻划花,以刻为主。纹饰多样,有莲花、莲瓣、荷叶、蕉叶、如意等;动物有凤凰、飞雁、游鱼等。
纵观南宋龙泉窑青瓷,每一件器物都设计精妙,匠心独运,造型端庄秀丽,釉色温润如玉。即使露胎,出筋,也刻意为之,做到一丝不苟,从不经意中见深意。造型与装饰,露胎与釉色,互为关联,自然流畅,妙然天成,表现了一代匠师高超的艺术造诣。
值得一提的是,龙泉大窑、溪口曾生产过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两种精美瓷器,尤其黑胎厚釉青瓷无论器、釉色、胎骨都与郊坛下官窑瓷器非常相像。因此,藏界与理论界有人误认为是郊坛下官窑器,有人则冠以 "龙泉官窑"。笔者认为,这批所谓的"龙官",其实是龙泉窑的仿官产品,它或许为满足郊坛下官窑之不足,而上供朝廷;或许是朝廷大臣得不到官窑器而在龙泉仿烧。尽管这批仿官产品,由于在不同地点、不同胎釉、化学成分仍有差别外,其精美程度不亚于官窑器,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同时,白胎厚釉青瓷在烧造工艺上,不但采用了南宋官窑烧造技术,而且还有所创新。如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的紫金土,使胎色白中带灰;圈足底部或佛像的脸、手等露胎处,呈红色。釉色光洁滋润,多数不开片。这些都是南宋龙泉窑的特征。
总之,南宋龙泉青瓷,其造型淳朴、器底厚重,圈足宽而矮,纹饰以刻划花为主,印花、贴花少见。纹饰多见云纹、水波纹、游鱼,还印有 "金玉满堂"、"河滨遗范"等铭文。印花游鱼有单鱼和双鱼,单鱼时代稍早,双鱼为中期,两鱼同一方向者,一般要早于相向者。南宋晚期的莲瓣纹较前期肥硕,瓣脊明显清晰。插图中的标本都是笔者多年积攒的,以供研究鉴定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