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历史窑口介绍】福建漳州平和窑的特点

(2011-09-27 14:09:26)
标签:

瓷片收藏入门

福建窑口

老窑

老窑青瓷

平和窑

漳州窑

文化

分类: 瓷器收藏
平和县明清时兼烧五彩瓷的窑口很多,笔者采集到五彩瓷标本的窑口主要有:五寨的洞口窑、田中央窑、狗头窑、考塘窑、大垅窑、内窑仔窑、后巷窑等及南胜的窑仔山窑等。器型主要为盘、碗、炉、盖等。平和县的五彩瓷已有不少文章介绍。本章主要是介绍首次发现的青花五彩标本。

  因平和县窑址只采集到一件青花五彩标本,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斗彩瓷。但釉下青花和釉上红彩相结合,在广义上可称为斗彩。在明宣德以前,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的工艺虽都早已成熟,但它们都是单独存在的。

  福建省虽发现不少明清古瓷窑,特别是漳州地区更多。但一直未见到斗彩瓷器,故东南亚一带收藏的很多沙足青花五彩瓷虽胎釉、纹饰等与平和窑特征相同,但无窑口标本可以佐证,目前尚不敢断定窑口。虽窑址只采集到一件青花五彩标本,却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古陶瓷学者的东南亚沙足青花五彩瓷的窑属问题。为平和古窑业写下了辉煌的一章,留下了重要的彩笔,对于漳州窑的研究,意义重大。在中国陶瓷史上应占有一定位置。

  平和县绝大多数窑址都有发现,有白瓷、青瓷、酱釉瓷、蓝釉瓷、黄釉瓷。但为数都不多,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五。

  1、白瓷

  平和窑白瓷生产较少,器型也不算多,几乎全是青花瓷。其原因就是,它釉层较厚,白度欠佳,无法与景德镇白瓷相比。如窑址中的白瓷盘残件,应该是五彩瓷的半成品,因烧残而废弃。另外洞口窑发现各式白瓷小瓶,有方有圆,高约2厘米,推测可能是与盛贮香料有关。也见圆饼形白瓷砚台、暗刻花卉双耳瓶、盒、砚滴、围棋子、高足杯、塑像、小盖罐、鸟食罐、不明物等,釉面光洁莹润。

  洞口窑白瓷印花盒的发现,不但解决了不少悬而未解的海内外传世品窑口谜案,而且对这烧造时代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日本传世的著名“白吴须台牛香合”、“白吴须荒磯香合”等一直不明窑口,笔者则认为它们与“交址香合”(素三彩)都是平和窑生产的。为此,笔者经细致的调查,终于在洞口窑发现二处堆点,采集到包括这两个白瓷品种在内的数种模印盒标本。证明日本茶道界的白瓷香盒(明晚期)多数产自平和窑。“白吴须台牛香合”、“白吴须荒磯香合”与排在《形物香合相朴(安政二年)》序列表中第二名的“关胁色绘台牛香合”及“前头三段目七位荒磯香合”纹饰、造型一致。因此,可推测“交趾台牛香合”、“交趾荒磯香合”等的产地为洞口窑。一件白瓷蛙香盒暂未见传世品,可知尚有不少香盒品种未被发现。洞口窑的寿纹白瓷香盒与日本传世的“交趾寿字香合”相似,都为模印成型,田坑窑未见模制寿纹盒,只有刻划纹香盒,因此可认为日本传世的“交趾寿之字香合”是洞口窑产品,且洞口窑已采集数种素三彩模印寿字香盒。白瓷寿之字香盒的发现,丰富了香盒的瓷种品类,作为实物标本,为海外收藏的这类瓷盒寻找窑口将提供依据。

  洞口窑砚滴有多种,有双鹅形、三鸭形、兔形及龟形等。小巧轻灵,多属模制,龟形砚滴上部分龟身为模制,器身小罐为轮制;三鸭形砚滴,中间一只较大,嘴、背有开口,两旁小的鸭为实心装饰,福建省博物馆曾发掘一件同类的无釉件(笔者按:是否为生烧或素烧),下有扁球腹,腹下圈足;兔形水滴为模制,一种稍高的微短,另一种稍矮的略长,眼珠似为青花点彩。

  塑像采集多件(包括座),但均残失,未见头部。一款鸡形物,鸡冠褐黑色彩绘,背上有一小孔,鸡翅上后点9个和14个小孔,座为圆柱实心体,两侧各刻一足爪,施釉不及底。这件鸡形器的作用不明,可能是笔架。

  另外还见几种模印的香盒及模印瓜形白瓷小罐等,仅见模印瓜形小罐有素烧件,推测也有素三彩器。其他几款印花白瓷暂不见素烧品,推测也可能会有部分烧素三彩器。不知日本等东南亚国家有否传世品。

  2、青瓷(包括青灰釉)

  平和窑青瓷种类较丰富,是仅次于青花瓷的第二大瓷种。基本上每处窑场都有烧造,釉色青绿温润,为仿龙泉釉。器型有碗、盘、碟、杯、洗、瓶、罐、小瓶、香盒、香炉、灯盏、砚台、砚滴、笔架、塑像、烟嘴、瓷拍、鸟食罐、不明物等。择要介绍。

  碗、盘有大小几类,各有多式,均为拉坯成型,胎体厚实,胎色白中泛青灰。多数光素无纹,碗的纹饰多数为刻划,盘的纹饰有刻划和印花。如碗外口沿有刻划回纹,部分外壁见弦纹和刻划花,也见浅口碗内壁底阴刻龙纹、鱼跃纹等。如碗以厚釉取胜,器身遍布开片。盘的纹饰有阴刻花鸟纹、龙纹、凤纹、鱼跃纹等,也见盘心印动物纹。

  瓶有双耳盘口瓶、供瓶、小瓶等,这几种款式也见于青花等瓷种。供瓶胎体厚重(厚1.8厘米),足部上应有座脱失。小瓶高约3厘米,小敞口,束颈,鼓腹,饼足,与白釉小瓶的造型不同,用途不明。

  香盒中的萎角方盒及鱼跃纹盒多见于白瓷,可能是为白瓷配釉不严格,配釉中残存一定的铁含量而白瓷成青瓷、青黄釉瓷。

  香炉有大中小多种,每种又见多式,如八卦纹炉、竹节炉、双耳炉、鼎式炉等。大者口径达30厘米,小者口径不足10厘米。

  砚滴中有一款龟背形砚滴较有特点,模制成型,龟背上回纹各不相同,而龟头部却为圆管状,这款砚    滴也见相同的白釉瓷。还见一龟头状物,有眼及小口,亦为砚滴的流口部位。

  笔架多为山字形,有三峰及五峰。曾见田坑窑出土一件青白釉五峰笔架,笔者在窑址也见到一件五峰笔架,是青釉器。我认为福建省博物院这件被定名为“青白釉五峰笔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青白釉,发掘报告称灰白釉。笔者认为应该是青釉,为日本所言的饼花手青磁笔架,上面有白彩“五点梅花纹”,与日本收藏的饼花手青磁双龙文大皿(盘)、饼花手白磁双龙文大皿(盘)白彩装饰工艺相同。福建宋代烧造青白釉的窑口较多,至明末至清初已不生产青白釉瓷,特别是平和县以青花为主,青瓷仿龙泉,白瓷白度不够,部分泛青,有枢府釉的感觉。早已有学者指出:福建建白瓷和白瓷的分类尚属混乱,运用术语和表述方法上还不能一致。如笔者采集到两件凤耳瓶的残耳,初看似青白釉,实为白釉。

  瓷拍,多件,造型相同,多生烧,上小下大,中空,部分中束腰,施青釉,内及拍部无釉。福建博物院曾在洞口窑发掘过生烧件,误为是素烧件。笔者采集十余件,其中一件为青瓷,一件拍面光滑有磨损痕迹,均为施釉器,而非素烧件。

  3、酱釉瓷

  酱釉(包括黑釉)瓷所见不多,器型却较丰富,装饰较特别。现摘录部分标本图片如下。

  酱地白花盒,内施白釉,外施酱釉,盖面釉上饰白色折枝梅花。盖与盒身刻竖条纹。酱釉瓶,残,白胎较薄,烧结度好,内外施酱釉,釉色纯正。

  总观平和窑酱黑釉器,尤以色地白花(日本称饼花手)最具特色,海外特别是东南亚收藏较多,如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赛拉伊博物馆藏酱地白彩双龙赶珠大盘、日本大和文华馆藏酱地白彩双龙赶珠大盘等,盘内用白色泥浆绘双龙,龙头见刻划纹,四周绘花环,有火焰宝轮6 7个,轮内有蓝圈,均在花仔楼窑见有相同标本出土。日本传世的饼花手还有柿地麒鳞纹盘、柿地福字纹盘、柿地草花绞盖壶、柿地云鹤草花纹瓢瓶、柿地花卉纹柑子口瓶等,比对标本,除柿地草花绞盖壶、柿地云鹤草花纹瓢瓶、柿地花卉纹柑子口瓶与平和窑纹饰、造型等特征有出入,其余可确信为平和窑产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