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新发现了“马赫”(美术光学)——业余科研之一

(2023-10-02 09:20:33)
分类: 谈琴论画

              重新发现了“马赫”(美术光学)
                  ——业余科研之一

 

    1978年之后,中国开始了“科学的春天”,画了多年油画的在下也终于忆起自己以前是学物理的,荒废多年,扔了可惜,趁闲着没事拣回来吧,搞点儿业余科研玩玩。
    搞什么呢?我想就在我的两个专业物理和美术的结合部做文章吧,这样能最大地发挥我的优势。
    美术和物理在什么地方结合呢?当然应该在光学上,美术是光和影的艺术,是色彩的艺术,离不开光学。
    有了研究的念头之后,我立刻想到了一种现象,我们画石膏体时,往往要强调,把暗部中靠近明暗分界线处画得更黑一些,而亮部中也是靠近分界线处画得更白一些,也就是说,要使分界线两侧的明暗对比更强一些。而且实际上我们在看石膏体时,看到的也是如此。之所以要这样画完全是忠实于我们的眼睛。
    但我想,这是真实的吗?是眼睛的错觉?还是靠近分界线的暗部事实上光照就少一点呢?也就是说,这究竟是主观感觉还是客观事实?
    我决心做一个实验,利用文化馆方便的条件,给石膏体照了张像,放大,然后看照片上的石膏体,仍然是分界线处的明暗对比更强一些。我想,照相机总不会有错觉吧?看来这种现象是客观事实,而非主观错觉了。
    但我无意中拿本书把石膏体的亮部遮挡起来,怪事出现了:暗部立刻变得均匀一致,当我再拿开遮挡时,暗部马上又恢复成明暗不均匀了。
    我明白了,的确是眼睛的错觉!

 

重新发现了“马赫”(美术光学)——业余科研之一
靠近分界线的暗部似乎显得更暗一些


重新发现了“马赫”(美术光学)——业余科研之一
遮住亮部,暗部立刻变得均匀了,可见不均匀是眼睛的错觉。
 
    也就是说,本来暗部所受光线全是均匀一致的,但因为旁边有亮部在对比着,结果在我们眼睛中看起来,靠近明暗分界线的暗部就显得更暗一些。当把旁边的亮部遮住时,这种不均匀现象就消失了。

    看来我发现了一种光学的错觉现象,可以算是最初步的“科研成果”吧?但当我想把它写成论文发表出去时,才发现没刊物可投。
    我很清楚,中国美术界几乎没人懂光学和物理,中国的美术杂志上从来不登这类科研论文。而光学刊物呢,又从来不涉及美术。这两门学科根本就不搭界。
    这时我想起来有位名人说过:确定研究方向时要记住四句话:社会需要,现实可能,少有人搞,我就能搞。
    我这项研究倒是符合后两句话,但最重要的第一句话“社会需要”我反而忘了。中国社会需要美术光学吗?不需要。
    中国是个科学传统极薄弱的国度,大家都没有像外国人那种自发搞科研的狂热,只有生产需要时,逼得没办法了才搞点科学。
    我很清楚,西洋画本来就是建立在科学观察基础上的。到了十九世纪末,随着科学的发达,更是主动把科学引入美术中,用物理的角度,光学的角度,去研究美术的表现方法。由此产生了许多现代流派,比如印象派、点彩派、光效应艺术等。
    中国的艺术家们根本搞不懂那么多科学东西,只是觉得西洋的这些画派新颖、有创意,机械地模仿人家表面的技法,只学了点皮毛,并不真理解人家的科学精髓。所以在中国,美术光学是没有出路的,首先编辑就看不懂,即使发表出来也没人看得懂,没人会感兴趣。

 

    我为了开始这项研究,已经看了不少视觉生理学资料,对人眼怎样接受外部的光线,在视网膜上怎样处理,然后又怎样经过一系列生理分析进入大脑等等,有了一个明晰清楚的认识。
    当我对一些比较深的问题有疑问时,曾给《视觉的分析生理学基础》一书的作者写信询问,作者倒是来了信,但他说自己也弄不懂这些疑问,因为他主要是翻译人家外国人写的书,自己并不太懂。这使我很惊奇,没想到稍一探讨竟把作者给难倒了。

    当看到比较深入的资料后,发现前人对这种错觉现象早已有研究。尤其奥地利物理学家兼画家马赫(西方这类既懂科学又懂艺术的人物很多,中国几乎连一个都没有)对这一现象做过极深入的研究。他用一种水生动物“鲎”做为研究对象进行电生理实验。因为“鲎”的眼睛很简单,细胞又比较大,很适合于研究。

 
重新发现了“马赫”(美术光学)——业余科研之一
奥地利物理学家兼画家马赫


重新发现了“马赫”(美术光学)——业余科研之一
“鲎”的眼睛很简单,细胞又比较大,很适合于研究。
 

    通过研究他发现了所谓“侧抑制效应”,也就是说,当某个视细胞接受到强光时,会对邻近的视细胞的功能产生“抑制”作用,使得邻近细胞的光感受性降低,这样,强光区旁边的弱光区就显得更弱,也就是越暗。反之,弱光区旁边的强光区细胞的光感受作用加强,显得更亮。而且马赫还做出一条光感受性的曲线来,这一侧抑制区域就叫做“马赫带”。
    总之,在明暗交界线两侧,我们的眼睛觉得亮的更亮,暗的更暗,明暗反差增强了,明暗分界线更突出了。

 

重新发现了“马赫”(美术光学)——业余科研之一

每一竖条实际上都是均匀的灰色,但看起来分界线两侧黑白对比显得更强烈。

 

重新发现了“马赫”(美术光学)——业余科研之一

侧抑制效应不光是说说,马赫对眼睛进行了生理学测试,有具体数据和图象。 

 

    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出这样一种奇怪的功能呢?原来这对生物的生存很有好处。眼睛接受了外界光信息后,在视网膜以及脑中形成图象。如果生物对所有的图象信息都平均地同样处理,就会增加计算量,延缓反应时间,这是很不利的。进化要求生物必须抓住主要信息,以便减少处理量。这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道理是一样的。
    显然在外部世界所有物体的图象信息中,轮廓线信息比其它均匀信息更重要,一条轮廓线就已经足以勾画出眼前的东西是什么了,是敌害,还是食物,是山坡。还是树林,等等。
    而“侧抑制效应”能有效地突出明暗轮廓,使眼睛首先注意到轮廓线,以便以最简捷的方式快速处理,做出反应。因此这个错觉完全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而形成的。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画。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同,西洋画主要用“面”去表现,而中国画则更多地用“线”去表现。
    我们本来以为眼前的真实对象并非由轮廓线构成,所以觉得西洋画更逼真,而国画则更抽象,不真实。现在理解了,国画表现“线”其实也是有其视觉生理基础的,它正像动物一样抓住了最重要最本质的信息。
    其实在人类的童年时代,绘制岩画时也是用“线”来表现的,看起来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无论动物还是人都受到这个“侧抑制效应”的影响,首先注意到对象的轮廓。

 

重新发现了“马赫”(美术光学)——业余科研之一
我去过的皮山县桑株岩画,人类早期都是只画轮廓线,说明受到侧抑制作用的影响
 

    看起来在艺术中也是有许多物理、生物的科学道理的,只是在中国没法讲,讲了也没人感兴趣。但我能够独立发现外国科学家兼画家马赫所发现的规律,使我增强了信心。说明所谓“科学发现”也并非那么神秘,只要研究就会有收获。
    另一方面我也想,只有在西方才有可能产生马赫这样的学者,既是物理学家又是画家,而且把两方面的研究都结合起来,并且产生了成果。西方这样的人有很大一批,比如最著名的大画家达·芬奇就是这样的百科大师,既是科学家,又是工程师,还是发明家。所以西方才能把美术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局面。而在中国这样的土壤上则很难产生这种人才,即使产生了也没法研究下去。
    是我自己生错了地方?还是多重兴趣耽误了我?天知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几幅静物写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